首页 百科知识经验主义与西方审美经验观念史

经验主义与西方审美经验观念史

【摘要】:[19]从怀疑以往知识的确定性到提出观察、实验、归纳的方法,培根确定了经验主义的一般特征。

二、培根与审美想象

风格主义审美经验观念中形式主义的一面被指派给了艺术,审美经验至此踏进了尘世间一个独立的王国;其观念中启蒙的一面却走出了审美经验,变成了哲学。而其后最初的哲学就是英国的经验主义。经验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可以粗略地归纳为四个方面:一个是怀疑主义,即怀疑一切观念和信仰的权威性,不管是来自感觉还是理性;二是强调实验的手段,要把一切观念拿过来进行观察和验证,如果符合经验事实,就是正确的知识,反则为谬误;三是由于实验在经验中进行,所以一切知识只能从经验中来;四是归纳法,这是科学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

经验主义哲学的思想灵感,其实主要来自文艺复兴期间那些巨人们的做法和观念,特别是达·芬奇。后者很早就阐述过经验的重要性:

有些人自以为有充分理由责难我,他们断言我的观点与某些受人尊敬的人士的权威见解相反,而这些见解是脱离实际经验的。他们未曾想到,我的作品正是出自于简明易懂的经验,出自于真正的权威。

经验能使你从谬误中获得真理……虽然,我不能像他们那样引经据典,我依靠的却是更坚实而有价值的东西——经验,一切教师的教师。

……

我以为,经验是所有确实性的母亲,凡是不产生于经验,并受经验检验的一切科学都是虚假的完全错误的;也就是说,虚伪的科学在其形成过程中无论在起始、中途或末尾都没经历过任何感觉器官。如果我们怀疑经感觉器官检验的事物的确实性,不是更应当怀疑那些与感觉器官相背离的许多知识吗?例如,长期争论不休的关于上帝的本质、灵魂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18]

什么都不相信,除非经过感觉经验的实验得以确证的东西。达·芬奇这种想法初看起来很平常,但实际上却是对以往一切形而上学问题的怀疑,并提出了求得确定性知识的途径,里面具有很强的启蒙意味。而且,他像同时代许多大师一样,将对世界的这种认识融入审美经验当中,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文学建筑经验,不但以美感动人,还以真理的知识照亮人。

但是到了英国经验主义者这里,他们不但系统化了达·芬奇这种经验观念,更是从知识的确定性出发,发现审美经验固然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但其中许多因素都带有强烈的理想化成分,都经不住实际经验的检侧。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开始在观念中对生活经验进行分割,把真交给科学和哲学,美则交给审美经验,后者由此丧失认识真理的权利。

作为英国经验论的开启者,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奠定了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首先他认为,人类的认识主要受四种假相所困,“第一种是族类假相(idols of the tribe),第二种是洞穴假相(idols of the cave),第三种是市场假相(idols of the marketplace),第四种是剧场假相(idols of the theatre)。”族类假相是指整个人类族群的一种天性,总爱把感觉到的东西当作对象本身的样子,这样就“扭曲并破坏了事物本身的性质”;洞穴假相是借用柏拉图的“洞穴之喻”,主要是指个人往往受制于偏爱和成见,从而看不清真相;市场假相是指人相互交往时,用词不当、名实不符所造成的假相;剧场假相则是指“各种哲学教条及其错误的证明方法移植到人的心灵当中”形成的假相。为不受这些假相所困,求得真知,人们就必须回到经验中来,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的办法,来得到普遍性的知识。

只有通过例证和适当而稳妥的实验,才有可能获得关于自然的真知;感觉只决定实验,而实验则决定着自然和事物的本身。

……(www.chuimin.cn)

我们不允许我们的认识由特殊的事物跃起,一下子飞到极高而遥远的一般性原理上去……而是应沿着一个真正的上升台阶,有条不紊,专心致志,一步一步地由特殊先上升到较低的原理,继而上升到中阶原理,一步比一步高,只是到最后,才达至最具一般性的原理。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才会有所收获。……切不可以给我们的认识装上翅膀,反应挂上铅锤,以免跳跃和飞翔。[19]

从怀疑以往知识的确定性到提出观察、实验、归纳的方法,培根确定了经验主义的一般特征。和以往的形而上学不同,他并没有给人们提供一统万物的本原,只是交给人们一个方法,获得确定性知识的经验方法。

用他这种方法,审美经验自然是经不住推敲的,所以他干脆给后者划出了一块单独的领地。在《学术的进步》中他讲道:“按人的认识功能,学术可以相应分成三个部分:历史涉及记忆,诗歌涉及想象,哲学涉及理智。”[20]这样,诗歌包括其他审美经验就从生活中独立出来,专门成为想象的经验。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审美经验认识世界的能力,因为想象飘忽不定,不受事物本身性质的束缚,难以用经验加以证明:

想象不受物质规律的约束,它随心所欲,既可以把自然已经分开的东西联在一起,又可以把自然已经联在一起的东西割开,从而造成许多非法的离异与结合。……可以在言辞或内容两种意义上来了解想象。在第一种意义上,想象表现为某种风格特征,属于演说的艺术,与当下的现实无关;在第二种意义上,正如前面所讲到的那样,想象也是学术的主要部分之一。然而,它提供的只是虚构的历史(feigned history),可以表现为散文或韵文的风格。

这种虚构的历史可以给人心提供虚幻的满足,因为心灵有些方面在自然的本性那里得不到这些。从范围上讲,世界毕竟没有心灵那般辽阔,为让人的精神感到愉悦,就有必要在事物自然本性之外,找到某种更为充分的伟大,更加精致的美德,更为无限丰富的多姿多彩。因此,由于真实的历史没有那些宏大的行为或事件,来满足人们的心灵,诗就虚构出一些较为英勇的行为和伟大的事件;由于真实历史提供的是非成败、功过曲直不那么让人愉快,诗就虚构出更为公正的扬善惩恶、宿命天启;由于真实的历史行为事件太过平常,较少交错变幻,诗就安排些奇人异事、突如其来或者成败转换。于是,诗就显得有益于宏大的气魄、美好的道德,并能给人带来愉悦。正因为这样,人们过去一向以为,诗分有某些神性,理由无外乎它能让事物显得遂心所愿,借以可以润养心灵。而理智却让人们对自然本性俯首帖耳、唯命是从。[21]

把审美经验看作为想象和虚构,培根不是始作俑者。早在古希腊的时候,智者学派的高尔吉亚就讲过:“借助传奇和情感,悲剧制造一种欺骗,在这种欺骗中骗人者比不骗人者更为诚实,而受骗者比未受骗者远要聪明。”[22]他当时用的词是apate,指一种幻觉或错觉状态。到了希腊化时期,斯多噶学派的创始人芝诺则创造了“幻想”(phantasia)一词,来指称艺术经验,由此取代了古老的模仿概念;稍后古罗马伊壁鸠鲁派哲学家西塞罗更是明确指出,“有什么能虚构到像诗歌,像舞台表演,像戏剧那样?”[23]这都是在说审美经验的虚构性,甚至指出了和历史真实的区别。不过在培根以前,人们基本上是在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个词,认为审美经验通过虚构或想象,表达出的真实比现实更为真实。西塞罗在肯定审美经验的虚构性之后就说:“当然毫无疑问,在任何事情中,真实都会超过模仿。但是若是真实自身在实际中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自然便无须演说术。”[24]培根这时候已经不这样理解了,他完全抛弃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审美想象和虚构不再介入现实的构造;真正的现实知识只能由历史、哲学和科学来获得,审美经验只涉及愉悦的想象。他以经验的真实取代了古典的想象真实。

然而,培根并未因其虚构,就此否认审美经验,因为后者能够给人带来审美愉悦,这也是生活所需要的。在谈到建筑和花园的时候,培根就表明了他个人的审美情趣,说“神奇的上帝是第一个花园的设计者。园艺也的确是人生中最为纯净的乐趣。”当然,园艺也好,建筑也罢,首先都是要满足人的生活实用目的,“造房子为的是居住,而不是赏玩,所以应当先考虑房屋的用途,之后再求其整齐。当然最好是两者兼而有之。”[25]在培根的眼里,审美创造和欣赏尽可以展开自由的翅膀,但其极限还是在生活的功用。

基于这种认识,培根对鼎盛时期文艺复兴重视外貌美的观念提出异议,认为真正的美要超出经验现实的形式规范之上,体现出想象的灵动;而且在虚构当中,依靠的也不是理性规范,而是妙手偶得的灵感。在谈美时他这样讲道:

美德犹如宝石,镶饰素朴效果最佳;毫无疑问,有德之人只要清俊适宜(comely),无须容颜姣丽;只须庄重大度,不必楚楚动人……美在于形貌端庄而非容颜秀丽;又不尽在形貌端庄而在举止得体。最美之处,非图画所能描摹,非初睹便可得见。举凡如此至美,总会超出比例局限,而有些奇异之处。阿佩莱斯(Apelles)和阿尔伯特·丢勒(Albert Durer)在给名人作画的时候,一个遵循几何比例,一个博采众美,集于一身。很难说清二人谁是更大的戏谑者(trifler),只是我想,除非他们自己,恐怕没人会喜欢他们画出来的人像。不是说画出来的人像不能好过真人;我的意思是,在作画的时候不能墨守成规,而应靠某种神会(felicity),就像音乐家创作出一段精彩绝伦的旋律那般。[26]

培根这里为美排序,认为人体的美并非体现在外表,而在内心和行为。初看起来好像是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传统的回复,但实际上,他针对的应是文艺复兴时期形式化的艺术风格。他不赞成严格按照经验科学的方法来建构审美经验,两者应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对审美经验而言,恰恰是打破规则,呈现出不同于经验现实的样子;创作主体靠的也不仅仅是技艺,而是类似于不期而遇的灵感和自由想象。由此推断,培根对当时欧洲的“风格主义”审美实践态度该是复杂的。他不会赞成后者对前人题材、技巧的模仿(比如丁托列托《最后的晚餐》),更不会同意他们的创作是对经验现实的认识;但他很可能会接受其作品中的变形处理,包括主题的模糊、构图的失衡、想象的奇幻,这些创作虽然形式主义的气息浓郁,却已不再是他反对的那种墨守成规的形式主义,而是充满了虚构的自由。至少表面看起来,已超脱于现实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