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说来,实证主义者基本上是在认识论范围内谈论经验的,认为超出经验,人就不可能获得知识;而且这种知识也只涉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属于或然的知识,这种看法和休谟与康德一脉相承。不过,实证主义者并没有一成不变地延续二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倾向,而是把经验现象界之外的因素悬置起来,不予理会,或者是给予了明确的界定。......
2024-02-01
三、整一的行为
公元前330年,马其顿的反抗者,雅典伟大的演说家德摩斯提尼为争取自己的荣誉发表演讲,反驳自己的对手,申诉自己应得桂冠:
你评价一个活着的人应该将他与其他活着的人,即他的同时代人相比较——正如你评价戏剧诗人、歌队和运动员那样。斐拉蒙(Philammon)并没有因为不如卡里斯图斯的格劳孔(Glaucus)或其他昔日的冠军而一无所获地离开奥林匹亚。他获得桂冠、成为公认的胜利者是因为他战胜了所有与他比赛的对手。同样,你也应该将我和现在的演说家相比。[20]
德摩斯提尼对自己荣誉的争取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话里反映出希腊传统当中一直维系的精神,即对竞争性、对抗性的崇拜。在古希腊,无论是演说、体育、诗歌、戏剧、音乐乃至农业劳动,比如收割稻草等,都要在某种agon中与他们的对手一较高下。动词“表演”(agonizesthai )最初的意思就是“参加一场比赛”。[21]竞争,是古希腊生活的常态,胜利者也最能亲近神灵。而希腊人的审美经验也体现了这种对抗精神,赫拉克利特是最早在哲学上提到这点的人。但在审美经验理论中,系统阐述经验行为的人是亚里士多德。
在《诗学》里,亚里士多德谈悲剧的时候把经验行为的地位摆得最高。他是这样说的:
事件组合是成分中最重要的,因为悲剧模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人的幸福与不幸均体现在行动之中;生活的目的是某种行动,而不是品质;人的性格决定他们的品质,但他们的幸福与否却取决于自己的行动。】所以,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由此可见,事件,即情节才是悲剧的目的,而目的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此外,没有行动即没有悲剧,但没有性格,悲剧却可能依然成立。……因此,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类似的情况也见之于绘画:一幅黑白素描比各种最好看的颜料的胡乱堆砌更能使人产生快感)。[22]
“文学是人学”,这恐怕是现在最流行的一种看法,而且流行的时间至少有了一个多世纪。看一个人,正确的看法是看他的性格还是他的行为?亚里士多德选择的是后者,这是很重要也是很有价值的观点。如果单看人,看人的性格,就容易看得僵化,实际上看到的也是抽象的人;如果在行为当中来看人就不一样了,看到的人就是变化的人,他的好坏善恶就会复杂得多。一时的善不能代表一生的善;一面的恶,也不说明一个人身上就再也一无是处。看起来,还是亚里士多德的观念更为现实,也更符合实际情况。
实际上,亚里士多德这个看法也是其哲学观念,特别是潜能和现实关系的反映。如果离开两者之间的转化,潜能不能成之为潜能,现实也无所谓现实;唯有在转换发生时,世界才有了变化和运动,才是一个现实的经验世界,形式才能在两者的转化行为中扮演调控的角色。因此,亚里士多德对行动的重视,除却希腊由来已久的传统精神之外,也是出自他哲学体系本身的需要。所以首先是行动,接下来就是行动的性质。(www.chuimin.cn)
审美经验要表现行为,但又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具有整一性的行为。这种整一性是作为经验的统一性力量出现的。在《诗学》中给悲剧下定义时,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讲道:
按我们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完整划一,具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因为有的行为虽然完整,却欠缺长度。一个整体就是有头有尾有中间的东西。头本身并不一定要接着其他东西而来,但在它之后,一定会有其他东西自然追随、成其所是。尾则相反,它是根据必然律,通常自然而然地跟着其他东西而来,但没有什么在它之后发生了。中间是指跟着其他东西而来,后面也要有别的东西跟着。所以一个结构很好的情节,一定不要随便开头或收尾,要按照这里所讲的原则来做才对。[23]
在规定诗歌的时候,亚里士多德从另外的角度更清楚地表达了这层意思:
正如在其他模仿艺术里一部作品只模仿一个事物,在诗里,情节既然是对行动的模仿,就必须模仿一个单一而完整的行动。事件的结合要严密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致若是挪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整体松裂和脱节。如果一个事物在整体中的出现与否都不会引起显著的差异,那么,它就不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24]
在审美经验当中,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都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和前后秩序,不能随意乱动,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正是形式要素在审美经验过程当中所应起到的作用,也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在审美经验理论上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强调审美经验的行为性,而不强调其中的人物性格因素,其目的就是想突出审美经验内在的逻辑统一性,或者说是形式的统一力量。他的这种看法对后来的古典主义特别是新古典主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者把这种逻辑统一性简化成事件的单一性,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时间和地点的整一性,就是所谓戏剧上的“三一律”了。
有关西方审美经验观念史的文章
概括说来,实证主义者基本上是在认识论范围内谈论经验的,认为超出经验,人就不可能获得知识;而且这种知识也只涉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属于或然的知识,这种看法和休谟与康德一脉相承。不过,实证主义者并没有一成不变地延续二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倾向,而是把经验现象界之外的因素悬置起来,不予理会,或者是给予了明确的界定。......
2024-02-01
审美经验观念的“抽象化”阶段指从古希腊时期到中世纪结束这段时间。在这三个阶段的具体演化过程中,最明显的现象是审美经验价值观的升跌。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只是考虑到审美经验观在各个时期的主流走向,当然不能涵盖所有对审美经验的具体看法。......
2024-02-01
由这种观点出发,叔本华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只能在经验世界即表象世界内活动,而不能达及实在的意志世界。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最终根源在于生存意志。除了涅槃和死亡之外,叔本华认为只有审美经验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后者采取了一种观照的认识方式。......
2024-02-01
亚里士多德既然重视审美经验行为的完整性,既然承认感性因素在经验行为中的存在价值,就不可能不在形式结构中给审美愉悦安排一个位置。其二,他对审美快感的来源也没做限制。这主要是指悲剧引发的快感。......
2024-02-01
他的审美“观照”说是净化说的必然前提,恐怕也是他最为推重的一种审美经验方式。把审美经验看作是那些只须“观照”的态度,是一些特殊人的权利,始作俑者恐怕正是毕达哥拉斯。观照是静默的,准确来说是不动声色,只发生在精神层次的一种交流。......
2024-02-01
第四章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日神把阿斯克勒普和柏拉图送给凡人,一个去挽救他们的灵魂,另一个去挽救他们的肉体。他从一个婚礼宴席进入了那座城市,这座城市是他为自己建立的,且被置于天空之中。”柏拉图所反对的审美经验则是那些模仿性的感性审美经验,这在他谈到理想国建设时表现特别突出。......
2024-02-01
第八章抽象的主体“只有在需要满足后,才能在人群中分辨出谁有鉴赏力,谁又没有。”尽管休谟承认理性认识在审美经验中具有“精确”的作用,但其作用无非是帮助创作主体更准确地把握对象的秩序与结构,目的是在审美同情。[2]休谟针对的正是理性主义的观念。兴起于世纪初洛可可艺术是对巴洛克风格的一种纠正。......
2024-0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