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当哲学把找到的东西当作唯一的实在,它由之所出的现实经验却沦为现象或虚幻之后,人“不仅变成了一个来到圣地朝觐的香客,而且成为这个世界上的一个未曾归化或不能归化的外乡人。”吕底亚和美狄亚人曾经过六年的会战,在最后的一次会战中,即公元前585年5月28日,之前泰勒斯事前预言的日食出现了,白天变成了黑夜,结果战争停止,双方和解。......
2025-10-01
一、形式哲学
亚里士多德哲学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是现实感,并被视为是对柏拉图的反动。尽管他也谈神灵,但他的目光更多的是投向自然和社会,研究尘世世界的真实性和成因,研究一切变化的原理和规律,而不是求助于天国的“理念”。在他的眼里,一切的原因都在身边,在触摸可见的现实里。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油画《雅典学园》(图5.1)形象地阐释了他与老师的区别。画中柏拉图一根手指上空超然的“理念”,暗示世界的真理只存在于天国,且只有一个;亚里士多德头向老师,右臂前伸回拢,手指张开,手心向下,和老师上指的手臂反向相对,指自己所认识的永恒真实只存在于凡间,且内在于林林总总的众生相。或许正因为这点,或者受这点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和自己的师爷苏格拉底一样,被指控为亵渎神灵,并被雅典的特别>审判法庭判刑。那应该是他从亚历山大身边离开回到雅典,在公元前335年创办吕克昂(Lyceum)学园十年后的事情。但不同的是,他并没有像苏格拉底那样选择献身神圣的美德和规则,而是不加理睬,躲到卡尔西斯退隐。据说,他曾对此讲过,不会给雅典第二次机会来犯下攻击哲学的罪行。[5]事实上,这更应该是一种现实的选择,美德、规则包括法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为人所用,而不是由它们来控制人。这也是其形式哲学的现实基础。
图5.1 拉斐尔:《雅典学园》(The School of Athens),创作于1509~2025年,湿壁画,罗马,梵蒂冈。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始于自然哲学的“本原”论。所谓本原,是指:
存在、生成和认识由之开始之点,它们既可以内在于事物,也可以外在于事物。从而自然是本原,元素是本原,设想、意图、实体和何以是都是本原。在许多情况下,善和美是认识和运动的始点。[6]
这就把无限的现实事物都看成了变化和运动的原因和始点,现实世界万事万物都具有本原的意义。这和柏拉图唯一性的“理念”无论在性质上还是数量上,似乎都大不相同。但事情又不这么简单。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分析了众多的本原,认为所有原因中,有四个原因是基本的。第一是质料因,即“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比如塑像的铜,酒杯的银子;第二是形式因,“即表述出本质的定义”。比如2:1这样的比例和数是音程的原因;第三是动力因,即“变化或静止的最初源泉”。比如父亲是孩子的原因;第四是目的因,比如“健康是散步的原因”。但是这四因又可以继续简化,“后三者常常可以合而为一,因为形式和目的是同一的,而运动和变化的根源又和这两者是同种的。”[7]于是众多的原因并为两种,即质料和形式,而这是生成和存在的基本原因。
原因具备后,运动自然就发生了。当质料和形式产生联系的时候,表现为“潜能”向“现实”的转化过程,所谓潜能(dunamis),“就是使别一事物动变之源”,[8]比如作为质料的大理石就有变成雕像的“潜能”;所谓“现实”(energeia ),指的:(https://www.chuimin.cn)
就是一件东西的存在,但存在的方式并不是我们所说的那种“潜在”……现实之于潜能,犹如正在从事建筑的东西之于能够从事建筑的东西,醒之于睡,正在观看的东西之于闭着眼却有视力的东西,已有质料构成的东西之于质料,已经制成的东西之于尚未制成的东西。[9]
换言之,质料一旦被赋予形式,就会由潜能状态转入现实。如果看重的是过程,汉语的现实就可以翻译成“实现”,注重的是结果,就是“现实”。它们在希腊语中都是同一个词。
在此之后,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了自己的本体论和形而上学(“第一哲学”),其中的核心范畴是“实体”[10]。出于对柏拉图把理念世界和经验世界分割开来的不满,亚里士多德把具体、个别的经验事物看作实体,所谓“所有的实体,似乎都在表示某一‘这个’(to de ti)”。[11]而那些普遍性的东西由于与个别性的“这个”对立,当然也就不是实体了;换言之,越个别的东西实体性越大,越普遍的东西实体性越小。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实体观,其实是对现实世界个性的重视,也就是承认个性的实在地位。反映出当时希腊社会思维的一种转向,由以前追求“共相”,转向追求特殊。亚历山大的霸业多多少少助长了这种转向。当然,这也是对柏拉图的一种反拨,并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唯名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亚里士多德在分析个别事物的内部因素的时候,他的本体论、实体论就又回到了本原论上面,也就是回到了对质料因和形式因的分析上面。按照实体的要求经过一系列分析后,亚里士多德一方面确定质料不太算实体,形式具有足够的实体性,另一方面他又指出:“所谓个体的是其所是,就是那就其自身而言的是、存在。”[12]这里的“是、存在”也就是“实体”。那么,“是其所是”指的又是什么呢?这就需要对“形式”范畴作一下分析。
所谓“形式”,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一是指外在形状(morphe),即事物外观上表现出来的样子;二是指事物的内在形式,即eidos,是事物“是其所是”或“是所是的什么”。这样我们就看到,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实体,指的就是事物的内在形式,他的本原论和本体论也正是在形式上面统一起来。
因此,无论是在四因说中,还是在本原论和本体论当中,形式在亚里士多德心里都是第一位的要素。尽管形式和感性事物不可分离,但前者的决定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考虑到这种形式与柏拉图的理念(eidos)系属相同词源,可以说亚里士多德虽然把老师的理念拉回人间,但实际上形式却和理念一样,都拥有着高贵而独立身份,都是对感性经验事物的一种抽象。换言之,亚里士多德通过个别的“实体”范畴,表面上给予感性经验以足够的重视,但最后并未真正跳出他老师的窠臼,轻视感性经验,同时又在自己的本体构成中,对经验事物加以抽象化的做法并未改变。经验主体只不过由理念悄悄交到抽象的形式那里,人,依然是被动的对象。这种形式优先的思想,自然也反映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审美经验观念上面。
相关文章
问题是,当哲学把找到的东西当作唯一的实在,它由之所出的现实经验却沦为现象或虚幻之后,人“不仅变成了一个来到圣地朝觐的香客,而且成为这个世界上的一个未曾归化或不能归化的外乡人。”吕底亚和美狄亚人曾经过六年的会战,在最后的一次会战中,即公元前585年5月28日,之前泰勒斯事前预言的日食出现了,白天变成了黑夜,结果战争停止,双方和解。......
2025-10-01
第五章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我可怜的是他的人,而不是他的品性。”[1]——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希腊相对和平的时期,他的“理念”世界也肃穆宁静。柏拉图去世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老师的衣钵,但亚历山大的声音必然回响在他的思想里。据说,柏拉图称亚里士多德是真正具有才智的人,如果他不到场,他就拒绝讲课。......
2025-10-01
第三章人的权利“性格是人的守护神”[1]——赫拉克利特从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开始,希腊开始向自己最强盛的时期迈进,无论是政治、军事、文化、哲学还是艺术。这一切为希腊的民主制度铺平了道路。希腊全面走向自己的辉煌时期。几乎不停歇的战火、毁坏的城郭、征服者的荣耀不断在唤醒沉睡的记忆,引发出对毕达哥拉斯主义的怀疑。......
2025-10-01
第四章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日神把阿斯克勒普和柏拉图送给凡人,一个去挽救他们的灵魂,另一个去挽救他们的肉体。他从一个婚礼宴席进入了那座城市,这座城市是他为自己建立的,且被置于天空之中。”柏拉图所反对的审美经验则是那些模仿性的感性审美经验,这在他谈到理想国建设时表现特别突出。......
2025-10-01
他的审美“观照”说是净化说的必然前提,恐怕也是他最为推重的一种审美经验方式。把审美经验看作是那些只须“观照”的态度,是一些特殊人的权利,始作俑者恐怕正是毕达哥拉斯。观照是静默的,准确来说是不动声色,只发生在精神层次的一种交流。......
2025-10-01
Ⅰ.审美经验观念的抽象化阶段审美经验观念的“抽象化”阶段主要包括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三个时期。之所以说这三千多年的时间是审美经验观念的抽象化阶段,是因为在此时期,审美经验的某些形式规则被哲学抽象出来,视为经验的主体,而现实的人和感性的经验沦为某个抽象主体的附庸。至此,对审美经验的抽象达至顶峰。......
2025-10-01
但至少在这之前的某些希腊审美经验中,人们还没有忘掉认识世界,不过是为现世生存找到一处可感的福祉,正如审美经验要给创造和欣赏主体带来审美的愉悦。[24]于是,认识的目的与功能问题就出现了。是让认识的结果控制人,还是让其成为人幸福生活的手段,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走向。......
2025-10-01
审美经验不但要表现出对象的真实、比例、和谐,还要在动态中呈现出来。前者把审美经验看成是一个时间性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斗争性的过程,和毕达哥拉斯抽象的观照对比鲜明。在这种意义上,它们的审美经验观念对后世而言,主要是积极的意义。......
2025-10-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