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苏格拉底对审美经验颇有微词,认为它们刺激的是人的感官,制造幻象。如果说前者注重的是形体,后者关注的是欲望、情绪,那么,苏格拉底接受的只是心灵。公元前399年,正值“三十僭主”被推翻不久,苏格拉底因渎神和败坏青年罪被雅典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人长得丑,死得却很美。......
2024-02-01
二、审美经验与功用
柏拉图对审美经验在实践上的批判是其理论批判的自然延伸。更进一步来说,他的理论批判落脚点就是在实践批判上面。作为古希腊改革家梭伦的后裔,柏拉图的性格和血液中从不缺乏改革社会的激情与气魄,而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老师的人格与学养,又直接令他对社会人群产生了一份难舍的情怀。柏拉图的气魄是其宏大理论的性格根基,而其情怀又把他的理论引到了社会人生上面,也正是出于这个立场,柏拉图对审美经验进行了情绪激扬的批判。
柏拉图的实践批判主要集中在他的审美效用说上。在这一方面,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传统,也就是用“效用”来衡量经验美还是不美。不过,苏格拉底当初是在泛泛意义上来谈的,认为不论什么,只要有用,就是美的,同时也是善的。如他的学生色诺芬的记载:
好是一回事,美是另一回事吗?难道你不知道,对同一事物来说,所有的东西都是既美又好的吗?首先,德行就不是对某一些东西来说是好的,而对另一些东西来说才是美的。同样,对同一事物来说,人也是既美又好的;人的身体,对同一事物来说,也是显得既美而又好,而且,凡人所用的东西,对他们所适用的事物来说,都是既美又好的。……而对于它们所不适合的东西,则是既丑而又不好。[17]
柏拉图比老师更进了一步,他明确把有用的标准具体化在人生与国家上面,这就像他在谈到诗歌时所讲:“对国家和人生来说,诗不但有用,而且也能让人感到愉悦;事实上,如果诗歌果真如此,我们听到后也会很欣慰,因为从里面的确可以获益匪浅。”[18]而且,柏拉图这里所提到的国家和人生都是特指的,特指的是他心目中理想国这样的国家,这样国家中应有的人生。
理想国是柏拉图理论体系在现实经验世界的投影,一切为理想国服务是柏拉图对审美经验的基本要求。在这个问题上,柏拉图要求审美经验应该为国家做出实际的贡献,而不应停留在虚幻的层次。所以他在《理想国》中责怪荷马说:
“亲爱的荷马,假定你虽然是我们定义为模仿者的那种影像的制造者,但是离美德方面的真实并不隔开两层,而是只相隔一层,并且能够知道怎样的教育和训练能够使人在公私生活中变好或变坏,那么,请问:有哪一个城邦是因为你而被治理好的,像斯巴达因为有莱库古,别的许多大小不等的城邦因为有别的立法者那样?有哪一个城邦把自己的大治说成是因为你是他们的优秀立法者,是你给他们造福的?意大利和西西里人曾归功于哈朗德斯,我们归功于梭伦。与谁曾归功于你?”他荷马能回答得出吗?[19]
那么,荷马该怎样做才合适呢?柏拉图指点道:“他如果对于所模仿的事物有真知识,他就不愿模仿它们,宁愿制造它们,留下许多丰功伟绩,供后世人纪念。他会宁愿做诗人所歌颂的英雄,不愿做歌颂英雄的诗人。”[20]这些都是从政治的角度,从外在的角度来要求审美经验的。在这方面,柏拉图对审美经验的态度相当明确,认为审美经验既然在实效问题上不能为理想国做出什么贡献,那么它的存在就是没有理由的。
从实际效用方面来看,柏拉图认为审美经验没有丝毫可取之处;但从个体人生方面来讲,他又不得不承认,审美经验对个人的心灵有着巨大的“魔力”。由于这个事实没有办法否认,他所能做的就只能是妥协。妥协的标准,是看审美经验是否有益于培养理想国建设所需要的品性,有益的就保留,有害的就清除。那么对个人来说,有益的品性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柏拉图说有勇敢、节制、虔诚、宽宏等:
如果他们要模仿,也只能从小就模仿适合保卫者事业的一些性格,模仿勇敢,有节制,虔敬,宽宏之类品德;可是卑鄙丑恶的事就不能做,也不能模仿,恐怕模仿惯了,就弄假成真。[21]
在其他地方,柏拉图又加上了“智慧”、“正义”。[22]勇敢指的是一种“保持”的信念,也就是不论在何种逆境下,对理想国法律精神都保持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这是让人信规矩;节制则主要是指人能够用理智和信念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做应该做的事儿。这是让人按规矩办事儿,主要来自毕达哥拉斯和苏格拉底;虔敬主要是对神的态度,这没什么好讲,是一定必须的;宽宏则是避免争斗,有利于和谐;智慧指的并不是木工、铁匠等具体行业的“技艺”,而是指统观全局的知识,拥有这种知识的只是少数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也就是“哲学王”。这是按理念给理想国定规矩;至于正义,其含义和我们现在理解的不大一样,它指的是各个行业的人各司其职,互不相扰。这是让人守规矩。
品性标准定好了,对审美经验的要求也就明确了。比方说,审美经验在表现神的时候不能说神不好,不能说神也打架、酗酒、偷情。因为神是理念的化身,理念本身是完美的,你说它不完美,一方面说明没有给人们提供正确的模仿对象,另一方面也是在教人们不学好,培养人们对神圣东西的不敬。审美经验也不能描写阴森恐怖之类的东西,像地域、鬼魂之类的,那会让人害怕,让人失去勇气。审美经验更不能表现由肉体感官而来的激烈情绪,比如爆笑或者痛哭哀号等,因为这类感性情绪会骗人,让人不能用智慧去把握理念,也会让人失去节制,不守规矩。柏拉图反对悲剧和戏剧的理由也是如此,认为由此而来的感伤癖和哀怜癖对人品性的培养均有害无益。
从柏拉图实践批判的第二个方面可以看出,他实际上就是要求审美经验表现品性方面内容时,要体现出理性的控制力,而不能放任感性因素,这和他对审美经验的理论批判是一致的。由此可知,他对当时的感性审美经验为何不满意,不论是《荷马史诗》和后来的悲剧,还是当时的一些绘画和雕塑经验。特别是普拉克西特利斯的作品,首开古希腊女性裸体雕塑之风,把性感、妩媚与欲望袒露在希腊人面前。比如他创作于约公元前350年的代表作品《科尼多斯的阿芙洛狄忒》(图4.1),巧妙地把波利克里托斯的对立平衡运用在女体身上。尤其是左边收紧的那一侧,臀部抬高,肩部和手臂自然下垂,右臂微微回缩;光影流转变化,衬出高耸而青春的双乳和S形肢体妖烧多姿;卷曲的短发向脑后方舒缓收束,深陷的目光内敛飘忽,微翘、丰满的双唇欲开又合,微倾的面孔含蕴着无言的魅力。不要在里面寻找什么,妩媚与性感已记录在肢体和神色。普拉克西特利斯告诉了希腊人什么是诱惑。普拉托《希腊颂歌》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图4.1 普拉克西特利斯:《科尼多斯的阿芙洛狄忒》,制作于公元前350年,希腊原件的罗马大理石复制品,高2.03米,收藏于罗马庇奥·克莱门提诺美术馆。(www.chuimin.cn)
多情的爱神,跨海来到尼多斯,
为的是一睹自己的芳容。
在这引人注目的空间
从每一个角度加以审视,
她高呼:“你于何处偷窥了我的玉体,
伯拉克西特列斯?”
艺术家未曾见过任何越轨的行为,只是
雕刀凿开了情欲,
当阿瑞斯试图染指于她的时候。[23]
据说,这幅雕像出来后很多男人都爱上了她,其中有一位是希腊化时期的国王,在此雕像被科尼多斯市民买走后,竟提出用勾销科尼多斯的公债来交换她,那是一大笔钱。但还是被婉拒了。[24]但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作品,在柏拉图的观念里也是不能接受的,为其妩媚,也为其魅力四射的欲望。
从柏拉图对审美经验实际效用的要求来看,他的错失是明显的。他要求审美经验能有直接的现实效用,说明他根本没有理会到审美经验这种经验方式的特殊性。不错,有的审美经验的确可以见出比较直接的社会效果,比如说建筑、陶艺,可是绝大部分的审美经验在这方面的效果都是间接的,像诗歌、舞蹈音乐等,都是通过作用于人的心灵才影响到社会。柏拉图这里用直接效用的标准来批判审美经验无疑是强人所难,甚至显得横蛮。
不过,柏拉图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审美经验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脱于社会现实之外。它不但是社会机体中的一分子,而且作为一分子,还要为整个社会机体做点儿什么。你怎样做,甚至你做的效果是直接或间接的都没关系,就怕你不做,觉得自己没有这个义务和责任。如果这样想的话就有问题了,这等于把审美经验和社会现实隔绝开来,现实中所发生的一切都与己无关。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能说柏拉图责怪审美经验没有道理。想想后来的历史,的确有这么一种主要思想流向,比如康德、席勒、王尔德,他们都把审美经验看成是超功利、超现实的。无论这种观念说得多么玄妙迷人,也无论今天它有多大的市场,却都存在着柏拉图指出的问题。艺术有不同于一般功用的方面,但因此就说其与社会功用毫无关系,独成王国,无论从主体意愿还是从客观结果上看,恐怕都有问题。
有关西方审美经验观念史的文章
有时候苏格拉底对审美经验颇有微词,认为它们刺激的是人的感官,制造幻象。如果说前者注重的是形体,后者关注的是欲望、情绪,那么,苏格拉底接受的只是心灵。公元前399年,正值“三十僭主”被推翻不久,苏格拉底因渎神和败坏青年罪被雅典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人长得丑,死得却很美。......
2024-02-01
第四章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日神把阿斯克勒普和柏拉图送给凡人,一个去挽救他们的灵魂,另一个去挽救他们的肉体。他从一个婚礼宴席进入了那座城市,这座城市是他为自己建立的,且被置于天空之中。”柏拉图所反对的审美经验则是那些模仿性的感性审美经验,这在他谈到理想国建设时表现特别突出。......
2024-02-01
萨特发表于1938年的小说《恶心》在存在主义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萨特最终则把这种恶心的感受上升到存在论的高度。这使萨特的存在主义成为一种张扬人的主体性的具有进取精神的哲学。萨特的戏剧也构成了他的文学创作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对“处境”的迷恋正是与萨特试图揭示人类存在境况的创作初衷密切相关。在这出剧中,萨特也在自觉地对自己的关于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论进行某种修正。......
2024-01-22
亚里士多德既然重视审美经验行为的完整性,既然承认感性因素在经验行为中的存在价值,就不可能不在形式结构中给审美愉悦安排一个位置。其二,他对审美快感的来源也没做限制。这主要是指悲剧引发的快感。......
2024-02-01
但对黑格尔而言,审美经验不再是架通意志世界与自然界的桥梁,而是绝对精神自我认同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经过它,绝对精神才由宗教、哲学阶段返回了自身。究其原因,就在于审美经验对绝对精神的依附性;也正是由于这种依附性,黑格尔给予了审美经验有限的认识权力,并使理念本身成为衡量审美经验高下的绝对尺度。......
2024-02-01
所以从总体上看,黑格尔看自然审美,其实也就是审美直观的方式。黑格尔的这种观念,对后来杜威、海德格尔和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的审美经验观念影响至深。但审美经验又不是为冲突而冲突,黑格尔把它视为一种辩证否定的增长过程,就突出了审美经验的创造性。......
2024-02-01
由这种观点出发,叔本华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只能在经验世界即表象世界内活动,而不能达及实在的意志世界。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最终根源在于生存意志。除了涅槃和死亡之外,叔本华认为只有审美经验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后者采取了一种观照的认识方式。......
2024-02-01
第七章人的复归与经验分割“唯有当经验和学习推翻或证实了古老的预言时,单纯才会产生,新的预感才会出现。”从文艺复兴时期起,人虽开始确立自己无比荣耀的地位,却并未把自己视作万物的本原,本原在宇宙,在社会,在一个隐藏在重重罩纱背后的幽暗深处。文艺复兴后期的艺术发现这个真相之后,尘归尘,土归土,审美经验第一次让出了认识的领地,认识世界的任务交给了科学,交给了理性,交给了经验归纳和实验证明。......
2024-0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