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西方审美经验观念史:对象真实比例和谐的动态表现

西方审美经验观念史:对象真实比例和谐的动态表现

【摘要】:审美经验不但要表现出对象的真实、比例、和谐,还要在动态中呈现出来。前者把审美经验看成是一个时间性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斗争性的过程,和毕达哥拉斯抽象的观照对比鲜明。在这种意义上,它们的审美经验观念对后世而言,主要是积极的意义。

四、审美经验的运动

在对审美经验的看法上,尽管赫拉克利、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有不同之处,但三人也有一致的地方,就是对动态审美经验的认可。审美经验不但要表现出对象的真实、比例、和谐,还要在动态中呈现出来。这正是受益于规则,又不受规则束缚的表现。从古风后期到古典时期的希腊审美实践,印证了三人的观念。

赫拉克利特所处的时代正值古风艺术的晚期,人们虽然还在讲求审美经验的对称、和谐,但各种审美经验形式几乎都已“冲破了古风期程式的束缚,赋予雕像以最大限度的生活气息:动态。”[31]这不仅体现在建筑雕塑等造型艺术上面,也体现在伊索寓言、埃斯库洛斯的悲剧等语言艺术当中。比如《阿伽门农》这部悲剧,主人公的命运由盛转衰,其妻子的笑脸相迎到杀机闪现,都展现了无常的情节变幻。

第一次希波战争结束后,特别是在伯利克里当政期间(公元前461年被选为首席执政官,除中间两年落选离职外,一直到公元前429年去世),雅典把修复卫城当作对击败波斯人的雅典娜的敬意。结果在持续近一个世纪的浩大工程中,给人类留下了宏伟的审美奇观。整个建筑群极力追求的是秩序和平衡,应该是对当时极端无序世界的某种回应。然而,在总体的平衡中变化却成了主旋律。帕特农神庙(图3.1)建于约公元前448年至公元前432年,建筑师是伊克提诺斯和卡里克拉克。整座建筑严格按照毕达哥拉斯式的黄金分割比例,宽度是高度的1.618倍,大约比率为8:5。但我们看到,多利亚式的柱式已并不像人们所认识到的那样,上下直径相同。实际的立柱呈弧形上细下粗,如让柱子向上延伸开去,会在空中1.5英里处相交。为避免站在下面看上去,立柱的往外倾斜,建筑师充分考虑了人们的视觉变形而非认识。更大的变化是雕刻师菲狄亚斯做出的。他不但在墙壁、雕带等处设计了众多以战争为主题的浮雕、绘画,更是在自己的艺术经验中突出了创作主体的地位。“尤其是在雕刻(巴特农神庙雅典娜女神所用)盾牌上面亚马逊人之战的浮雕时,菲狄亚斯把自己的形象也雕了进去,把自己雕成一个秃头老人,双手举起了石头;他还把伯利克利雕成一个非常英俊的、正与一个亚马逊人搏斗的形象。”在雕塑宙斯神像时,“在考虑比例的问题上仍有缺陷;他把神像处理为坐姿,却几乎接触到了屋顶,那么给人的印象就是:假如宙斯直立起来,就会把庙宇的屋顶掀翻。”[32]这哪里是“缺陷”,相反,如此的风格展示的正是当时艺术家力求多变,充分展示自己作为经验主体的荣耀与权利。

图3.1 《帕特农神庙》,公元前448年至公元前432年,雅典卫城,大理石材质。

伯利克里是民主体制的支持者,但他深知民主、理性、和平与战争的内在关联,并把它置于人性的深处。他说:“我们更多地把财富拿来使用,而不是用来炫耀;坦然地承认贫穷并不可耻,真正的耻辱是拒绝与之斗争。”[33]从自己的祖先那里,希腊人已经习惯于动乱、战斗,他们并不把无常、灾难视为偶然,只有面对它们的斗士才是值得尊崇的品格。毕达哥拉斯的和谐固然是他们所向往并努力追求的东西,但他们又非常清楚,和谐并不能由沉思冥想获得,那需要靠人,靠人的拼杀争取。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雅典卫城哪怕是静止的建筑,也透露着不屈而骄傲的庞大斗气,在和谐的比例中也有挣脱束缚的变形。在它们那里,我们看到的不止是毕达哥拉斯的比例,还有赫拉克利特的斗争,普罗泰戈拉的人力,苏格拉底的伦理

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图1.1)创作于公元前450年,他直接要表现的就是运动,那种稳定和谐当中的不稳定。运动员掷出铁饼前的那一紧张瞬间,人物的肢体布局合理匀称,却又张力涌溢,如和古风时期《青年男子像》(图1.7 )相比,其动态特点就更为明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5世纪的红绘式陶罐奥德修斯洗脚》(图3.2)。画中的英雄在外19年归乡,把自己打扮成叫花子般的模样;但是,从前的老保姆在给他洗脚时,还是认出了那块熟悉的伤疤。画面展示的正是这一瞬间两人眼神的交换,那种无声胜有声的场面充溢着丰富的心意流动,这或许正是苏格拉底所要求的审美经验。

图3.2 《奥德修斯洗脚》,红绘式陶罐,约公元前5世纪,高20.5厘米,收藏于丘西·伊特拉利亚博物馆

从赫拉克利特、普罗泰戈拉到苏格拉底,总体上是对毕达哥拉斯静止审美观念的反动。前者把审美经验看成是一个时间性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斗争性的过程,和毕达哥拉斯抽象的观照对比鲜明。特别是后两者,把世界的主体放在人身上,等于把审美经验的主体交还给了人,透露出活生生的人世气息。不管单纯用“感觉”或“美德”定义人有多少的片面性,但人毕竟成为了审美经验的主宰,而不再受某种抽象规则的限制。在这种意义上,它们的审美经验观念对后世而言,主要是积极的意义。只是,随着柏拉图庞大理念体系的迅速建立,他们这股人本思潮随之湮没,潜流在理性主义的大潮之下。

【注释】

[1]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2]“僭主”(Tyrant)可能是来自东方吕底亚的借用词,指用个人独裁来挑战现存的政府,或对后者的统治视而不见。在公元前621年之前,一个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冠军,名叫基伦(Cylon)的人企图在雅典建立僭主制,后被雅典市民杀死在圣坛旁。为避免僭主制及社会矛盾的激化,避免贵族对习惯法的任意利用,雅典当局委托德拉古起草了这部成文法。Draco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是蛇,事实上,德拉古法典是一部惩罚法,偷盗甚至懒惰等均被处以死刑,所以雅典人称他的立法是“用血写成的”。英文draconian一词就源自德拉古的名字,有严厉、苛刻之意。

[3]【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下,马永翔、赵玉兰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55—561页。

[4]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1页。

[5]John M Cooper,edited,Plato Complete Works,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p.120.

[6]【古希腊】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反杂学》,引自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7]【古希腊】希波吕特:《反驳》,引自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8]【古希腊】希波吕特:《反驳》,引自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9]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徐开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07 页。

[10]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5页。

[1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04 页 。

[12]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7,28页。(www.chuimin.cn)

[13]【苏】奥夫相尼科夫:《美学思想史》,吴安迪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 页。

[14]【英】保罗·卡特里奇主编:《剑桥插图古希腊史》,郭小凌、张俊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15]John M.Cooper,edited,Plato Complete Works,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p.169.

[16]【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下,马永翔、赵玉竺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89页。

[17]John M Cooper, edited,Plato Complete Work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p.169,185-186.

[18]【苏】舍斯塔科夫:《美学史纲》,樊莘森等译,上海:上海译义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19]John M.Cooper,edited,Plato Complete Works,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p.915.

[20]【波】沃拉德斯拉维·塔塔科维茨:《古代美学》,杨力、耿幼壮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39页。

[21]John M.Cooper,edited,Plato Complete Works,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p.754.

[2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8页。

[23]【美】凯·埃·吉尔伯特、【德】赫·库恩:《美学史》上卷,夏乾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5页。

[24]【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页。

[25]John M Cooper,edited,Plato Complete Works,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p.85-86.

[26]【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上,马永翔、赵玉兰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9,106页。

[27]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徐开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2 页。

[28]【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0—121页。

[29]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9页。

[30]【美】弗兰克·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0页。

[31]【法】雅克·德比奇等:《西方艺术史》,徐庆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35 页。

[32]迟轲主编:《西方美术理论文选》上册,邵宏、杨小彦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10—11页。

[33]【英】保罗·卡特里奇主编:《剑桥插图古希腊史》,郭小凌、张俊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