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这种观点出发,叔本华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只能在经验世界即表象世界内活动,而不能达及实在的意志世界。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最终根源在于生存意志。除了涅槃和死亡之外,叔本华认为只有审美经验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后者采取了一种观照的认识方式。......
2024-02-01
三、苏格拉底与美德
比普罗泰戈拉晚约二十年的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9~前399年),是雅典一位雕刻匠和助产妇的儿子,后来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老师。他在总体上继承了智者学派的传统,也是在人身上寻找世界的根据。然而,他不能接受把人定义为感性的人,而是在人灵魂的理性训练方面下工夫,这既是对普罗泰戈拉人本思想的继承,同时也是一种矫正。前者是指他同样把世界的中心调整到人身上来,后者则指苏格拉底人的尺度并不是感性,而是人身上的理性,一种实践理性,后者克制的恰恰就是感性的躁动,由此留下的审美经验观念影响更是深远。有人说苏格拉底是最大的智者,同时又是智者的天敌,[23]真正的原因恐怕该是在这里。
关于为什么不像其他自然哲学家那样,研究宇宙自然的真理,苏格拉底自己说过其中的原因。因他和毕达哥拉斯一样述而不作,我们是在他的学生色诺芬的回忆中清楚了此事:
他并不像其他大多数哲学家那样,辩论事物的本性,推想智者们所称的宇宙是怎样产生的,天上所有的物体是通过什么必然规律而形成的。相反,他总是力图证明那些宁愿思考这类题目的人是愚妄的。首先,他常问他们,是不是因为他们以为自己对于人类事物已经知道得足够了,因而就进一步研究这一类的题目,还是因为尽管他们完全忽略了人类事务而研究天上的事情,他们还以为自己做得很合适。更令他感到惊异的是,他们竟不能看出,对于人类来说,不可能使自己满足于这一类事情,因为即使那些以研究这些事为夸耀的人,他们彼此的意见也互不一致,而是彼此如疯如狂地互相争执着。[24]
苏格拉底认为研究自然宇宙的本原是徒劳的事情,因为它们不是真正的本原,真正的本原是在人,是人的善,是美德。对此他讲道:
可继续读下去的时候,我发现美妙的希望烟消云散。我的哲学家并没有使用理智,也没有给事物的秩序指出真正的原因,却用气、以太、水及其他许多古怪的东西作为原因。……他们从来不相信,真正把包含万物并把它们联在一起的是善。如果有人教导我这类原因的本性我将很高兴做他的学生。[25]
在苏格拉底那里,只有善才是终极的知识,值得追求的东西。为此,人必须克制自己,也就是克制自己的感性欲望,才能成就自己的美德。据拉尔修记载,他自己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苏格拉底身体壮健,曾数次随雅典军队远征,同波斯军队作战。曾在战场上回过头去,迎着敌人,救下一个战友,他就是后来成为他学生的色诺芬;每次战争撤退,总是从容地走在最后面,并因此得过勇敢勋章,却让给了别人。这是对胆怯的控制。拉尔修还说,他的妻子是个有名的悍妇,有次在集市上,公然把苏格拉底的外套撕扯下来。边上的朋友看不过去,让苏格拉底打她。但苏格拉底却泰然自若,说干嘛要打,有这么个老婆,正好磨炼自己的忍耐力。[26]这种美德的思想和毕达哥拉斯相近,和普罗泰戈拉却正相反。后来亚里士多德在《大伦理学》中说过,苏格拉底把德行当成知识和理性,“就摒弃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摒弃了激情和道德。”[27]
尽管把美德等同于知识和理性,认为它是某种共同性的东西,但苏格拉底从没有对美德下过准确定义,说明美德是什么。原因是他把美德和功用联系在一起,功用因人因时而变,自然也就很难拿出一个普遍适用性的美德。当然,对象有用与否,他看的是对心灵修养是否有益。和赫拉克利特及普罗泰戈拉并不完全一样。
有时候苏格拉底对审美经验颇有微词,认为它们刺激的是人的感官,制造幻象。不过,他自己到老年时却学会了七弦琴,并把跳舞当作定期的习惯。这自然是因为对心灵修养有益。也只有能表现出心灵层次美德的艺术,才是他所认可的审美经验。有一次以弗所的一位画家来到雅典,曾就审美经验究竟美在哪里的问题有过一段对话:(www.chuimin.cn)
“当你们描绘美的人物形象的时候,由于在一个人的身上不容易在各方面都很完善,你们就从许多人物形象中把那些最美的部分提炼出来,从而使所创造的整个形象显得极其美丽。”
“的确,我们正是这样做的”,帕拉西阿斯回答。
“那么,你们是不是也描绘心灵的性格,即那种最扣人心弦、最令人喜悦、最为人所憧憬的、最可爱的性格呢?还是这种性格是无法描绘的?”苏格拉底问。
……
“而且,高尚和宽宏,卑鄙和褊狭,节制和清醒,傲慢和无知,不管一个人是静止着,还是活动着,都会通过他们的容貌和举止表现出来。”[28]
让绘画经验表现出人心灵的状态,特别是那种道德理性所润泽的独特气质,这既不同于毕达哥拉斯对外表和谐、比例的强调,也有异于普罗泰戈拉的感性。如果说前者注重的是形体,后者关注的是欲望、情绪,那么,苏格拉底接受的只是心灵。遗憾的是,他们三人的观念并未发生交集,尽管在实际审美经验当中完全可以。
另外受其功用说的影响,苏格拉底把美和善等同起来,他说:“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人的目的可以相对明确,但对有用与否的取舍却是不确定的,所以“如果适用,粪筐也是美的,如果不适用,金盾也是丑的。”[29]如果不考虑其思想根源的差异,苏格拉底对审美经验相对性的看法,似乎与赫拉克利特及普罗泰戈拉如出一辙。事实当然并不如此,差异就在相对性的标准上。对赫拉克利特而言,美与不美是对立面相互转化而结果,在普罗泰戈拉那里则是因为感觉的飘忽不定,但对苏格拉底而言,是要看审美对象是否对道德修养有用。
公元前399年,正值“三十僭主”被推翻不久,苏格拉底因渎神和败坏青年罪被雅典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人长得丑,死得却很美。在他被判死刑的时候,有朋友为他安排了出逃的计划,他却拒绝了,理由是其思想的最好注脚。他说他一生追寻道德、法律这类神圣的法则,尽管判罚他有罪的人有问题,但法律本身却要尊重。[30]结果他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对神圣法则的忠诚。
有关西方审美经验观念史的文章
由这种观点出发,叔本华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只能在经验世界即表象世界内活动,而不能达及实在的意志世界。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最终根源在于生存意志。除了涅槃和死亡之外,叔本华认为只有审美经验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后者采取了一种观照的认识方式。......
2024-02-01
亚里士多德既然重视审美经验行为的完整性,既然承认感性因素在经验行为中的存在价值,就不可能不在形式结构中给审美愉悦安排一个位置。其二,他对审美快感的来源也没做限制。这主要是指悲剧引发的快感。......
2024-02-01
但对黑格尔而言,审美经验不再是架通意志世界与自然界的桥梁,而是绝对精神自我认同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经过它,绝对精神才由宗教、哲学阶段返回了自身。究其原因,就在于审美经验对绝对精神的依附性;也正是由于这种依附性,黑格尔给予了审美经验有限的认识权力,并使理念本身成为衡量审美经验高下的绝对尺度。......
2024-02-01
概括说来,实证主义者基本上是在认识论范围内谈论经验的,认为超出经验,人就不可能获得知识;而且这种知识也只涉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属于或然的知识,这种看法和休谟与康德一脉相承。不过,实证主义者并没有一成不变地延续二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倾向,而是把经验现象界之外的因素悬置起来,不予理会,或者是给予了明确的界定。......
2024-02-01
所以从总体上看,黑格尔看自然审美,其实也就是审美直观的方式。黑格尔的这种观念,对后来杜威、海德格尔和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的审美经验观念影响至深。但审美经验又不是为冲突而冲突,黑格尔把它视为一种辩证否定的增长过程,就突出了审美经验的创造性。......
2024-02-01
第七章人的复归与经验分割“唯有当经验和学习推翻或证实了古老的预言时,单纯才会产生,新的预感才会出现。”从文艺复兴时期起,人虽开始确立自己无比荣耀的地位,却并未把自己视作万物的本原,本原在宇宙,在社会,在一个隐藏在重重罩纱背后的幽暗深处。文艺复兴后期的艺术发现这个真相之后,尘归尘,土归土,审美经验第一次让出了认识的领地,认识世界的任务交给了科学,交给了理性,交给了经验归纳和实验证明。......
2024-02-01
[19]万物皆如此,审美经验自不会例外。数与和谐的本质不容许虚假。对灵魂的要求是这样,对审美经验更是如此。而审美经验的本质就是把这些对立因素统一在一起,达到和谐的效果。最后一个原因该是他对当时审美经验的体察。......
2024-02-01
杜威对审美经验的解释,就是由此而来,从中也可以看出杜威思想当中反映出来的美国精神,即那种乐观、同时又乐于冒险的思想传统。正是在这两层意思上,杜威特别强调了审美经验中阻力因素的作用。在自己的经验哲学中,杜威继承了詹姆士对存在的看法,认为世界是由连续性与分离性共同构成的,即“异质杂合性”。......
2024-0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