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说来,实证主义者基本上是在认识论范围内谈论经验的,认为超出经验,人就不可能获得知识;而且这种知识也只涉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属于或然的知识,这种看法和休谟与康德一脉相承。不过,实证主义者并没有一成不变地延续二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倾向,而是把经验现象界之外的因素悬置起来,不予理会,或者是给予了明确的界定。......
2024-02-01
一、审美经验观念兴起的原因
按西方美学史的传统,审美经验并不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不是说没有人谈过相关话题,或者没有人重视过它,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包括对其感性因素攻击甚是着力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对审美经验讲过很多话。特别是到19世纪末期的时候,德国实验美学、移情说美学等更是接触到了审美经验心理方面的重要内容,并因此产生很大影响。但我不认为这是重视,因为直到这个世纪的时候,即便是那些推重审美经验的理论,关心的主要问题仍是审美经验之外或之内的某种“美的本质”,审美经验无非是这个本质的展开或表现,其本身仍是“现象”层面的问题。
改变是在20世纪。如某些美学家所讲,正是从这个世纪开始,对审美经验的重视才“被公认为是当代美学区别于传统美学的基本特点之一”。[2]就我看来,所谓与传统最主要的“区别”,是指把审美经验放在了本体论的层面而非认识论。如果是在传统认识论层面看待审美经验,审美经验就依然是某种“美的本质”的认识或实现方式。比如在叔本华那里,美的本质是由生命意志(will of life)来决定的,审美经验无非是挣脱现实中“充足理由律”的束缚,[3]释放生命意志的一种方式而已。除了审美经验,宗教经验、死亡经验同样可以做到这点。把审美经验放在本体论的层面则不同,它意味着所有生活经验均有审美的潜质,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审美经验范围的无限扩展。[4]这正是20世纪审美经验观念区别以往所有传统的地方。
问题是,人们对审美经验的看法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改变呢?就笔者的了解,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首先是西方经验主义的传统。舒斯特曼在《审美经验的终结》一文中写道:
毫无疑问,审美经验的主导地位源自现代时期“审美”一词的正式确立。此前的古典、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把美看作是世界的客观属性。但现代科学和哲学推翻了这种看法,现代美学也随之转向主体经验,并以此来解释和确证美这类属性。甚至当客观现实主义哲学寻找批评的标准或寻求主体相互间的共识时,一般也是通过并借助主体经验来界定审美。[5]
舒斯特曼的这种看法代表了当代西方美学界的一般意见,比如海曼也讲:“18世纪的时候出现了一种新的美学方法,非常强调个体经验及对审美对象具体情感反应的重要性。”[6]审美经验是人的经验。英国经验主义者、鲍姆加登、康德等人重视审美经验不假,而且,正是他们这些人把美看作是人,看作是人的经验的特征,而不是人之外客观世界的属性。从这点来看,舒斯特曼的概括无疑是准确的。但他这里没有讲出20世纪审美经验观念的重要变化,即向本体论层次的转移,尽管在外延上,后面这种变化的确可以划在英国经验主义传统之内。(www.chuimin.cn)
第二,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人本主义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把人而非人之外的某种东西看作世界的中心。在这个意义上讲,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英国经验主义者、康德、叔本华、尼采等都可以看作为人本主义思想家。但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看重的都是人身上的某一属性,比如普罗泰戈拉的感觉、尼采的意志等。20世纪则不同,这一时期的思想家更重视的是人的整体行为,并赋予其本体论的地位。约翰·杜威的经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海德格尔的“此在”理论,可以看作是这个世纪人本主义的始作俑者及杰出代表,[7]其共同特征就是把人的审美经验,当作所有生活经验的理想模式。
第三,分析哲学的影响。传统美学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本质问题的追问,总爱问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审美经验是什么?但在分析哲学看来,不但传统给出的答案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8]因为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本质”,美与不美、艺术与非艺术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界线。界线打破之后,审美经验自然也就不受制于“美的艺术”藩篱,而是走向泛生活美学。维特根斯坦在20世纪早期谈“美是使人幸福的东西”时就预示了这一点,并对后来的分析美学、解构主义和众多后现代思潮产生了广泛影响。[9]
第四,审美经验地位的提升也与20世纪消费社会的发达有关。随消费社会的不断扩大,物质消费和审美消费结合的领域越来越广,人们从过去抽象的审美本质思考,转到具体的审美经验现象研究,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正如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所讲,“过去美学曾一度被看作是一种‘美的哲学’,一种主要旨在说明美和丑的本质的学科,”只是到了当代,人们才开始广泛关注大量的审美经验现象,甚至“产生了对艺术的功利、工具和功能方面的内容更大兴趣”。[10]阐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对接受者审美经验的重视,至少无意中反映了这种趋向。
最后还有一个社会文化中人的状况的原因。有所缺才有所需,审美经验地位的提升与现当代社会中对人的严重伤害也有紧密的关联。西方的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史上的重大灾难,它们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代人。人的理性,人的浪漫,人的价值,人为人建立起的规范都在炮火和杀戮中消失殆尽,让人怀疑文明的一切是否都是幻象,人的价值又应到哪里去找。中国的十年“文革”给人带来的反省同样沉痛,信仰的虚幻与流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文思想的迷茫。与消费社会的发达有关,商品社会物性逻辑对人性的侵蚀日趋严重,人性与物性、信仰与拜物等种种对立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都该是人们重视审美经验的重要原因。
有关西方审美经验观念史的文章
概括说来,实证主义者基本上是在认识论范围内谈论经验的,认为超出经验,人就不可能获得知识;而且这种知识也只涉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属于或然的知识,这种看法和休谟与康德一脉相承。不过,实证主义者并没有一成不变地延续二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的倾向,而是把经验现象界之外的因素悬置起来,不予理会,或者是给予了明确的界定。......
2024-02-01
审美经验观念的“抽象化”阶段指从古希腊时期到中世纪结束这段时间。在这三个阶段的具体演化过程中,最明显的现象是审美经验价值观的升跌。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只是考虑到审美经验观在各个时期的主流走向,当然不能涵盖所有对审美经验的具体看法。......
2024-02-01
亚里士多德既然重视审美经验行为的完整性,既然承认感性因素在经验行为中的存在价值,就不可能不在形式结构中给审美愉悦安排一个位置。其二,他对审美快感的来源也没做限制。这主要是指悲剧引发的快感。......
2024-02-01
由这种观点出发,叔本华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只能在经验世界即表象世界内活动,而不能达及实在的意志世界。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痛苦的最终根源在于生存意志。除了涅槃和死亡之外,叔本华认为只有审美经验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后者采取了一种观照的认识方式。......
2024-02-01
第八章抽象的主体“只有在需要满足后,才能在人群中分辨出谁有鉴赏力,谁又没有。”尽管休谟承认理性认识在审美经验中具有“精确”的作用,但其作用无非是帮助创作主体更准确地把握对象的秩序与结构,目的是在审美同情。[2]休谟针对的正是理性主义的观念。兴起于世纪初洛可可艺术是对巴洛克风格的一种纠正。......
2024-02-01
但对黑格尔而言,审美经验不再是架通意志世界与自然界的桥梁,而是绝对精神自我认同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经过它,绝对精神才由宗教、哲学阶段返回了自身。究其原因,就在于审美经验对绝对精神的依附性;也正是由于这种依附性,黑格尔给予了审美经验有限的认识权力,并使理念本身成为衡量审美经验高下的绝对尺度。......
2024-02-01
第七章人的复归与经验分割“唯有当经验和学习推翻或证实了古老的预言时,单纯才会产生,新的预感才会出现。”从文艺复兴时期起,人虽开始确立自己无比荣耀的地位,却并未把自己视作万物的本原,本原在宇宙,在社会,在一个隐藏在重重罩纱背后的幽暗深处。文艺复兴后期的艺术发现这个真相之后,尘归尘,土归土,审美经验第一次让出了认识的领地,认识世界的任务交给了科学,交给了理性,交给了经验归纳和实验证明。......
2024-02-01
第三章人的权利“性格是人的守护神”[1]——赫拉克利特从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开始,希腊开始向自己最强盛的时期迈进,无论是政治、军事、文化、哲学还是艺术。这一切为希腊的民主制度铺平了道路。希腊全面走向自己的辉煌时期。几乎不停歇的战火、毁坏的城郭、征服者的荣耀不断在唤醒沉睡的记忆,引发出对毕达哥拉斯主义的怀疑。......
2024-02-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