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胜负建筑:空间情感的力量

胜负建筑:空间情感的力量

【摘要】:胜负建筑,人与空间的情感张力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形”的世界,更是一个“建筑”的世界——城市中的摩天大楼、商场、电影院、写字楼、图书馆、公司总部、住宅等等。胜的建筑在各个国家与城市疯狂生长,人类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所以建筑,总是以“胜”的姿态出现。而负建筑,则表现的是,安静、与自然融为一体、还原建筑本身的建筑,是与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建筑。

胜负建筑,人与空间的情感张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形”的世界,更是一个“建筑”的世界——城市中的摩天大楼、商场、电影院、写字楼、图书馆、公司总部、住宅等等。在日本建筑师矶崎新眼中,“建筑是完全属于公共性质的一种存在”[1]。的确,建筑在大地上突兀地生长,占据的是我们众人的视觉线,成为了公共的视觉物。

也概因如此,建筑成为了一种公共话题,北京的三大新建筑——国家体育馆、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被戏称为鸟巢、鸭蛋、鸟腿;南京的几大建筑则更被戏谑,市政府门前的和平大厦被称为南京大墓碑,玄武湖畔紫金山麓的太阳宫被称为南京大坟墓,而文化艺术中心则被认为是南京的大马桶。城市建筑经常被恶搞,因为它们实在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公共存在物。另外,在住宅作为奢侈品时代,很多私人别墅也成了各种媒体、论坛的主题词

可是,建筑也成了一种最恐怖的物。地铁爆炸让我们无以逃生,地震来临让我们深埋废墟,9·11事件的双子塔的轰然坠落更让摩天大楼如临大敌,昂贵的房价让很多年轻人沦为“房奴”,年轻人因为没有房子这种建筑物而迟迟结不了婚,房子在这个时候真的成为了一种可恨可怕而又渴盼之物。

但建筑自己作为一种体积庞大的、不可逆的“物”在城市的“场”中恣意地生长、存在着,成为了真正的“胜者”,而人们在追逐住房、写字楼、公共建筑的过程中被煎熬、折磨,成为了被建筑所糟蹋的“输者”。特别是那些为了偿还住房贷款而像奴隶一样辛勤工作的人们,对房子这种建筑更是爱恨交加,欲说还休。

建筑虽然战胜了人类,但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自我拯救”的方式。自美国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实施以来,联邦住房贷款政策使很多中产阶层能够拥有自己的townhouse或apartment,并且开始积极地工作,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大步发展;不仅如此,还出现了米尔斯所考察到的美国中产阶级政治上保守的特性,因为“背负住房贷款的人在政治上也明显地表露出保守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政治的稳定。”[2]政治的稳定又使更多的中产加入到了联邦贷款计划中,使得各种建筑获得了长足的“物对于场”的胜利。胜的建筑在各个国家与城市疯狂生长,人类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经济的繁荣与政治的稳定,又催生了大型超级建筑的生长,所以20世纪70年代以西尔斯大厦为标志的超高、超大体量的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从城市里长出来。90年代以来的中国城市,正如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城市一样,摩天大楼与超级公共建筑一路凯歌,在城市的巨型场里面,狂欢般生长。政府、企业、老百姓都在享受“建筑物的开发”带来的经济繁荣与政治稳定,从而各自都从中找到了自我拯救的“窄门”。经济上,房地产作为一种支柱产业,建筑物的生产使得经济发展获得了坚实的循环基础;政治上,因中产阶层的大量购房,使得他们日益保守,成为了政治稳定的核心阶层;私人层面,老百姓通过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及贷款购房,而一一拥抱了自己的“自由之家”的生活梦想。

胜的建筑,也逐渐进入了成长的烦恼。日本新一代建筑大师隈研吾先生从思考建筑的政治经济学美学哲学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在胜的建筑笼罩下的时代,那种纯粹追求象征意义和视觉需要,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因此他提出“负建筑”的概念,隈研吾的“负建筑”认为,建筑作为凸出来的超大物体,它打破了自然物理结构,一定程度破坏了生态平衡,割裂了与自然界的天然联系和文化出现差异性。高大的建筑,往往浪费资源巨大,加上建筑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性,赋予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心理。所以建筑,总是以“胜”的姿态出现。他从建筑与土地场的割裂,从建筑的高能耗,建筑师的力衰性,建筑的社会性,建筑的文化普世性与特殊性以及国家主义的“大建筑主义”带来的土地的浪费与建筑情感投入的式微等角度,谨慎地提出了另一种建筑哲学,即能否找到建筑的另一种救赎的模式——负建筑模式。而负建筑,则表现的是,安静、与自然融为一体、还原建筑本身的建筑,是与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建筑。他从批判凯恩斯主义开始,将城市的土地的场与物,建筑的形式与自由,民主与精英主义,制度与唯物论,场所、存在与表象,并对两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做出更深入的哲学思考,从而提出了建筑师陷入窘境之后的住宅“风俗化”前景。最后提出了在一个混凝土时代,如何打破建筑的割裂以及对于视觉的“美”的终结的手段的探索,最终他果敢地认为“代表胜的建筑的圈地运动”应该终结,去寻找一条有关负建筑的道路。这才是可能实现“和谐建筑”的道路[3]。(www.chuimin.cn)

环顾当下的中国,正在注入更多的“胜的建筑”的理念,而且真正要命的是中国城市这个巨大场域内的“千城一面”、“万楼同形”、“视觉污染”,给我们的公共表象带来了不可忽略的伤!

建筑,是一种权力,但人们并没有理解如何管理这种权力!

【注释】

[1][日]隈研吾著;计丽屏译.负建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66

[2][美]米尔斯著;王崑译.权力精英.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419

[3][日]隈研吾著;计丽屏译.负建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