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城市社会学:街区更新与城市文化重塑

城市社会学:街区更新与城市文化重塑

【摘要】:街区更新,重塑城市文化格调究竟选择千城一面的枯燥单调,还是寄希望于千城万面的混搭?很多城市通过更新,使得城市街区充满了全新的活力,展现了城市全新的风格和格调,如上海新天地、北京前门、杭州的清河坊、南京的1912以及颐和路1949等街区。我们应该以城市更新为契机,群策群力去重塑一个城市的文化格调。

街区更新,重塑城市文化格调

究竟选择千城一面的枯燥单调,还是寄希望于千城万面的混搭?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中国城市更新在“左”和“右”中摇摆不定,仿佛每个城市都是暴发户,大兴土木,洋名遍布,叫人不知东西何处。有时又像小脚女人,过于规矩,失去色彩,叫人不知时代之变迁。总之城市个性特征越来越少。冯骥才先生曾大诉老街:“我真害怕,现在中国的城市正快速走向趋同化,再过30年,咱们祖先留下来的千姿百态的城市文化,将会所剩无几。如果中华大地变成清一色的高楼林立,霓虹等铺天盖地,那将是多可怕的事情。”[1]

城市更新对城市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通过更新,能够重新梳理城市的肌理,再造城市的繁华,除了革除老旧社区的杂乱和风险隐患,更能增加城市的便利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味地大兴拆建之风,我们需要有节奏地进行城市更新,这本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很多城市通过更新,使得城市街区充满了全新的活力,展现了城市全新的风格和格调,如上海新天地、北京前门、杭州的清河坊、南京的1912以及颐和路1949等街区。西方城市的发展脉络也是如此,巴塞罗那巴黎伦敦、柏林等都经历过城市更新的阵痛,但最终都获得了全新的街区品质和城市格调。

城市更新与街区改造,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文化再造”的平衡点[2]。这个平衡点,是既要尊重街区的历史感,也要创造街区新功能、新活力。即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历史与未来的平衡点,保护与创造的平衡点,空间与时间的平衡点,以及文化与经济增长的平衡点。我们都不希望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一切的极右,但也不能以历史的名义绑架创新的极左。应该以创造性的对话、沟通、交流、融合,做到精细的平衡。这样才不至于走错了路。

我们看到了南京城南项目改造的“观念的裂缝”。专家意见、媒体讨伐[3]所形成的保护大于发展的声音,一时哀声一片。这种因文化的偏见而形成的保护情节,固然是一种对历史的爱护和尊重,但往往也缺乏对城市未来的期许和关注。或许,建立在一种“深度沟通”基础上的“文化再造”的路径探索,以塑造城市未来格调为方向的城市更新计划,才更能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们应该以城市更新为契机,群策群力去重塑一个城市的文化格调。江南七十二坊,塑造最江南的风格,这种理念或许为南京打开了一扇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全新的窗口,也是文化再造的一个机会不妨让一个默默无闻的老城南,变成一个真正的具有江南元素的新城南,以重塑老城南的烟花雨巷的街坊文化格调。(www.chuimin.cn)

【注释】

[1]李大同.冰点02.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95

[2]杨厚和.旧城更新中的街区改造[J].南方建筑,2002(1)

[3]白红义.保护南京老城南:注定的败局[J].时代周刊,2009-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