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课说明:一、自主探究1.情境设计目的: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素材。操作要求;学生组内全员参与,组长督促学生积极发言,提出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规范要求。......
2024-01-31
40.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教学方式该如何转型?(以音乐学科为例)
音乐新课程实施已经三年,随着对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和认识的逐步加深,音乐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具体表现在音乐教学方式上有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由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
以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关注焦点就是自己预设的教案,基本不去考虑学生怎样学,学得怎样。例如不管学生需要不需要,爱听不爱听,欣赏音乐时总是把“作者介绍”、“创作背景”、“作品分析”等知识向学生灌输,而且是“一讲到底”、“全面开花”,从而产生千人一面的“共鸣”。课堂提问旨在引出确定的认知结果,总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样,学生虽有简洁明了的感觉,但由于预先作品定了位,给作品情感加了框,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既没有创造空间可言,也没有个性思维可言,更谈不上独特体验了。其实,音乐具有不确定性,对同一问题、同一音乐的理解与感受,不同的学生以其本身的性格、情趣,会有不同的体验。音乐学习领域中的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内容的实践,都应珍视学生体验间的差异性。因此,在新课程下,教师必须树立“以学为本,为学服务”的教学新理念,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价值,从只关注预设的教案和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给学生以充分体验的时空和自主、探究、交流、体验的生动过程,从而在多元体验中说出真实感受,亮出真实想法。
由注重知识与技能,转向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识技能的全面培养(www.chuimin.cn)
新课程背景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被放在音乐课程目标的首位。对音乐课程而言,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而是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塑造人格,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以往那种枯燥的、单纯的知识灌输和技巧训练不利于音乐兴趣的培养和审美情感的形成。如果音乐教育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世界,让学生喜欢和热爱音乐是不可能的。音乐教育是实践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因此,音乐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情意性,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与音乐融为一体,通过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的情感层面,使音乐课堂焕发生活力,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本次课改把“过程与方法”当作目标提出来别有一番用意的,那就是要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注重为学生设计研究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并通过组织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亲历这种过程。不然,即使教师讲得很明白,而学生对音乐不熟悉。也末完成教学任务。音乐教师必须让学生从单纯的传授中解放出来,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置身于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并同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紧密融合,为学生体验教学过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服务。只有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才能使学生“思绪万千、意念泉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他们积极参与。
由注重封闭教学,转向开放性教学
传统教育观念把音乐学习囿于课堂、课本,囿于传授、训练。这样,教师只知道照本宣科,学生把知识学“死”了,把思维学“僵”了,音乐教学陷入了脱离情感审美的怪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则由封闭走向开放,首先要解放学生,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个人情智;质问、怀疑、不同意老师观点、教材解释或其他权威的意见等。这能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有疑可质,有新可创。其次要开放教材,教师要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本地、本校、各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取舍、补充、重组、延伸,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习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探索和超越。再次,要开放“过程”,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重视教学的具体情境和活生生的“对象”,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纳入直接经验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末及的音乐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和生成新的成果,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此外,要开放“时空”,让学生的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教师也从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同时积极利用一切有益的资源,引导学生由单调的丛书上学转变为心书本为基础,联系生活、走进生活、基于生活的学习和网上学习、在图书馆里的学习,使书本知识与鲜活的现实结合为充满生机的整体。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广大音乐教师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和舞台。它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想什么和做什么。只有我们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尽快完成教学方式的转变,不断收获新课改带来的欢乐与幸福。
有关新课程疑难问题解析的文章
新授课说明:一、自主探究1.情境设计目的: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素材。操作要求;学生组内全员参与,组长督促学生积极发言,提出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规范要求。......
2024-01-31
新课改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死记硬背机械的学习方式改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对学生提出高要求的同时,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 ,强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这就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材料。总之,新课改下的教学,必须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学手段才能适应新形势,才能不被淘汰。......
2024-01-31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中国清朝末年兴办近代教育之初,在各级学堂章程中有《功课教法》章,列有课程门目表和课程分年表。1912年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此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了约四十年。课程标准的总纲部分,相当于中国现行的学校教学计划;它的分科课程标准,相当于曾经使用的分科教学大纲。......
2024-01-31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以化学为例,初中化学分为4个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每个主题又分几个亚主题,如“身边的化学物质”又分为地球周围的空气、水与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日常生活中的化合物,然后在亚主题下分别陈述内容标准。......
2024-01-31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德育观和教师角色要随之发生变化。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2024-01-31
如果我们能将心理学、体育学两个一级学科从教育学学科门类中分离出来,确立一个纯粹的教育学科门类,再按照不同教育行业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在该门类下设立相应的一级学科,那么,高等教育学就能成为一级学科。按照这种思路推动“高等教育学”再学科化建设,符合我国学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2023-10-05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成功开展英语教学的先决条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还是学生,但却明确提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新课标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以学生的需要为主导,在分析学生实际水平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材分析,以此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取舍或调整,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扩充其知识,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2024-01-31
选课指南设计的基础:对制度的态度选课指南可分为文本与制度两个层面。首先,选课指南制定过程本身应该具有长远的规划意识。各校对这些问题应该先有个统一的规定,并且在选课指南中说清楚。......
2024-01-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