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试图从现代知识观和后现代知识观这两个概念出发,来探讨知识观的转变及其对学习理论或学习本身的影响。现代知识的客观性必然导致现代知识的“中立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存在于实际情境中,是主观与客观以及个体与外界互动、相融的过程。恰恰是这些为现代知识观所不屑的意会性知识,是人类科学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2023-11-25
36.学习方式的转变与知识观的转型有什么关系?
在传统的知识观念支配下,教学是从外部向学生灌输明确的知识,学生是作为知识的容器,教师与学生均陷入被知识奴役的状态。什么是知识?怎样获得知识?知识观决定着教育观,知识观问题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始终。《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改革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和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因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行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与课程,教学密切联系,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结果,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对象。知识观是学习观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知识观便有什么样的教育观,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因此,探讨学习方式的知识观基础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而深入地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程学习方式及其转变的现实意义
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教育改革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但是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深远影响,素质教育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成效不够明显。从总体上看,我们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收到压抑等等普遍存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是“涛声依旧”。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是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障碍,是限制学生全面发展的桎梏。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坚持正确的知识观指导。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知识的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知识的发现与探究,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窒息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知识的学习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而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积极倡导现代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关注公共知识有效传递的同时,注重促进个人知识的生成,个人知识亦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构成,建构知识与人之间的一种整体的意义关联,使知识对个人的成长产生意义。
二、由知识观看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信奉客观主义的知识观,视知识为普遍的,外在于学生的,以牺牲学生个人知识的因素为代价,来追求知识的客观化和科学化,把对知识的毫厘不差的再现作为目标。为使教师和学生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新课程树立起新的知识观,积极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要求在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走向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学习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认知活动,是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动态过程,知识是人在具体的情境中与认识对象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的产物。
(一)从知识观角度看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针对传统的学习方式中的“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知识的状态而提出的,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把知识的学习变成是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www.chuimin.cn)
在传统的接受学习中,知识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地展现出来。知识是从人类客观知识的宝库中提取出来的基本概念原理等,学生学习就是接受这种稳定而封闭的知识体系。知识是一种外化的产物,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在知识的选择上重视公共知识,忽视个人知识,个人知识未纳入教育的范畴。教师教学就仅仅是传递复制这种客观,普遍的公共知识,未重视学习者的参与,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未得到尊重,没有选择权。教师教的非学生愿意学的,知识往往是堆砌在学生的头脑中,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学生个人知识的活力,知识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枷锁,失去学习知识的快乐。每一个学习者,不论起知识的多少,能力的大小,都有其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都有主宰自己的权利。因此,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和学习者的主体性,把学习知识和选择知识学习的主动权利还给学生。当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之后,就不是别人为他准备好的客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选择和主动建构者。这时,作为教学的另一方教师,在传播公共知识的同时,也应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个人知识。因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生成的过程,是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经验的过程,即学生以自己的概念结构,思维模式,借助各种中介系统与知识相互作用,把知识纳入自己的解释系统。没有学习者个人的积极参与,知识就不能融入到个人的生命经验中去。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积极内化所学知识的过程,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只有这样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理解,学生才能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才能获得知识的充分意义。个人知识不仅是教育选择的重要资源,也是知识教育产生的重要结果。
(二)从知识观的角度看小组合作学习
在当前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所有的学生都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教师一个人独占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学生无自主活动时间,坐在教室里,坐够上课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形式似乎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学生个体的全部时间都用来听老师的讲解,学生就降为听众的地位,学生就只能从属于教师的活动,学生之间是相互不来往,彼此之间是没有关系的,是大集体中的“单干户”。为了使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拥有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实现全面发展,课堂的时空结构必须进行改造,最合适的方式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范例
知识是开放和动态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从独占课堂的固定思维跳出来,充分信任学生,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相应的变化,减少大班讲授知识的时间,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与同学合作才能弄清楚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去完成,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基础,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并与他人相互交流和合作,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获得而不游离与知识之外。一方面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人知识,内在潜能的独特之处,在相互的交流,共同生活中分享各自的感受和体验,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的个人知识经验,内在潜能在此基础上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知识的获得不但是师生之间围绕知识开展对话而形成新意义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多种经验,视界的交错,重叠,融合,通过对话交流,拓展知识的可能空间,从而使知识产生新意义,新价值。
(三)从知识观角度看探究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大量的概念,公式,原理等充斥着教学过程,个人知识无足轻重,知识被限制在一个十分狭窄的范围内。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不是外部公共知识及其结构的简单移植,是知识积极内化,主动探究生成的过程。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强调知识教学的师授生受,学习方式机械单一封闭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等现象十分普遍。学习就如圣经中耶和华责令的“凡我所吩咐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不可添加,也不可删减。”本该是生动的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记诵,完全排除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思考,诘问和探究。知识与学习者无关,知识只是外在的,客观的,稳定的。学生们以为知识就是教科书上的结论,它确定无疑,绝对正确,永恒不变,知识的相对性,条件性,历史性荡然无存。
探究学习是走向知识生成的,将不确定性的知识引入学习中,通过讨论,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知识原创的魅力,蕴涵着新的知识观,知识不再是抽象的教条,永恒的知识体系。在开放的性的情境中,知识结论是未知的,是需要学生们一起共同探索,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寻找着相应的证据,经过比较,可能形成一致的答案,也可能提供多种解答,从而丰富着学习者对知识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丰富,修正,深化,拓展原有的知识体系,建构生成新的知识体系。
有关新课程疑难问题解析的文章
并且试图从现代知识观和后现代知识观这两个概念出发,来探讨知识观的转变及其对学习理论或学习本身的影响。现代知识的客观性必然导致现代知识的“中立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存在于实际情境中,是主观与客观以及个体与外界互动、相融的过程。恰恰是这些为现代知识观所不屑的意会性知识,是人类科学进步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
2023-11-25
每一门学科都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却常常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学。表现最突出的是——我们用理科学习的方式学习语文。我们知道,数学是举一反三,我们做这个例题,然后就会了10个题目,把例题做明白了,反复练透了,其他的也就没问题了,这就是理科学习的方式。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这一点,改变“靠讲一篇文章,就希望学生把好多文章都明白,语文素养就大大提高”的认识。......
2023-10-30
由于信息技术有力地支持了学生的学习,使得传统的学习工具得到了充实,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学习方式随之发生了改变。人的认识水平不应该止步于“工具”,应该认识到认知工具的丰富和变化一定会引起学习效率和学习资源的变化,而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则是这一系列变化的核心。......
2023-10-25
新学习系统架构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学习空间、学教关系、学习方式这三方面的变革,达成对原有学习系统的转变与改进,让学生能真正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实现“想学、能学、会学、乐学”的办学理念。(一)让学习空间更加泛在、非正式美国信息技术专家Knirk.F.G将学习环境定义为:“由学校建筑、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操场以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显然,这一定义将学习环境限定为学校和家庭中的物质因素。......
2023-08-08
“葫芦兄弟”正是男性器官的代名词。二者一旦发生分裂,兄弟相残的时刻就降临了。兄弟之间只有相互转让自己的欲望和个性,才有可能变成“葫芦兄弟”。兄弟相残的惊悚或悬疑故事,在二十四史的黄金时段不断重播。兄弟关系是男人之间最伟大的关系,有时很有可能也是最卑贱的关系。兄弟四人在一起同住。......
2024-09-22
2011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关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有一组专门调查“人们对不同媒介的依赖程度”的数据。这种总体状况不得不引起业内人士的担忧。手机、PAD、PC等阅读终端恰好满足了读者这一碎片化、浅阅读的需求,且在不久的未来将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有数据调查发现,2009年我国电子阅读器的销量达到69.3万台,2010年则达到了210万台。在一项现场研究中,Latane策划了一个抢劫事件情境。......
2023-08-01
对于已引发争议的案件,法官在撰写判决书时应预期到,若判决书中未针对案件争议充分说理,则后续可能引发公众对判决结果的争议。而对于因判决结果而引发争议的案件,因具有事后性,则需要法官基于常情常理预计判决可能引发的争议,并在判决书中通过说理进行事先回应。(二)繁简分流之思维:正确处理判决说理的繁简关系并非所有的刑事判决都需要强化说理,应根据案情复杂程度及争议大小,选择说理的方式。......
2023-07-18
无论是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智能工厂的管理经营,还是制造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特别是智能工厂的自主运作,以及产品与智能机器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尤其需要大数据技术进行支撑。当下的互联网企业拥有大数据技术优势,而制造企业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双方合作,或许可以实现共赢。将大数据平台融于智能工厂,会给智能工厂带来以下提升:提高数据共享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023-06-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