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学习方式转变与知识观转型之关系

学习方式转变与知识观转型之关系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和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是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障碍,是限制学生全面发展的桎梏。为使教师和学生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

36.学习方式的转变与知识观的转型有什么关系?

在传统的知识观念支配下,教学是从外部向学生灌输明确的知识,学生是作为知识的容器,教师与学生均陷入被知识奴役的状态。什么是知识?怎样获得知识?知识观决定着教育观,知识观问题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始终。《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改革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和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因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行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与课程,教学密切联系,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结果,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对象。知识观是学习观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知识观便有什么样的教育观,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因此,探讨学习方式的知识观基础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健康而深入地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程学习方式及其转变的现实意义

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教育改革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但是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深远影响,素质教育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成效不够明显。从总体上看,我们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收到压抑等等普遍存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是“涛声依旧”。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是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障碍,是限制学生全面发展的桎梏。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坚持正确的知识观指导。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知识的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知识的发现与探究,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窒息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知识的学习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而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积极倡导现代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关注公共知识有效传递的同时,注重促进个人知识的生成,个人知识亦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构成,建构知识与人之间的一种整体的意义关联,使知识对个人的成长产生意义。

二、由知识观看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信奉客观主义的知识观,视知识为普遍的,外在于学生的,以牺牲学生个人知识的因素为代价,来追求知识的客观化和科学化,把对知识的毫厘不差的再现作为目标。为使教师和学生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新课程树立起新的知识观,积极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要求在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走向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学习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认知活动,是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的动态过程,知识是人在具体的情境中与认识对象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的产物。

(一)从知识观角度看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针对传统的学习方式中的“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知识的状态而提出的,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把知识的学习变成是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www.chuimin.cn)

在传统的接受学习中,知识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地展现出来。知识是从人类客观知识的宝库中提取出来的基本概念原理等,学生学习就是接受这种稳定而封闭的知识体系。知识是一种外化的产物,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在知识的选择上重视公共知识,忽视个人知识,个人知识未纳入教育的范畴。教师教学就仅仅是传递复制这种客观,普遍的公共知识,未重视学习者的参与,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未得到尊重,没有选择权。教师教的非学生愿意学的,知识往往是堆砌在学生的头脑中,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学生个人知识的活力,知识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枷锁,失去学习知识的快乐。每一个学习者,不论起知识的多少,能力的大小,都有其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都有主宰自己的权利。因此,在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和学习者的主体性,把学习知识和选择知识学习的主动权利还给学生。当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之后,就不是别人为他准备好的客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选择和主动建构者。这时,作为教学的另一方教师,在传播公共知识的同时,也应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个人知识。因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生成的过程,是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经验的过程,即学生以自己的概念结构,思维模式,借助各种中介系统与知识相互作用,把知识纳入自己的解释系统。没有学习者个人的积极参与,知识就不能融入到个人的生命经验中去。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积极内化所学知识的过程,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只有这样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理解,学生才能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才能获得知识的充分意义。个人知识不仅是教育选择的重要资源,也是知识教育产生的重要结果。

(二)从知识观的角度看小组合作学习

在当前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所有的学生都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教师一个人独占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学生无自主活动时间,坐在教室里,坐够上课的时间,这样的教学形式似乎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学生个体的全部时间都用来听老师的讲解,学生就降为听众的地位,学生就只能从属于教师的活动,学生之间是相互不来往,彼此之间是没有关系的,是大集体中的“单干户”。为了使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拥有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实现全面发展,课堂的时空结构必须进行改造,最合适的方式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范例

知识是开放和动态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从独占课堂的固定思维跳出来,充分信任学生,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相应的变化,减少大班讲授知识的时间,给予学生自主的空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与同学合作才能弄清楚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去完成,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基础,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立活动,并与他人相互交流和合作,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获得而不游离与知识之外。一方面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人知识,内在潜能的独特之处,在相互的交流,共同生活中分享各自的感受和体验,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的个人知识经验,内在潜能在此基础上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知识的获得不但是师生之间围绕知识开展对话而形成新意义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多种经验,视界的交错,重叠,融合,通过对话交流,拓展知识的可能空间,从而使知识产生新意义,新价值。

(三)从知识观角度看探究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大量的概念,公式,原理等充斥着教学过程,个人知识无足轻重,知识被限制在一个十分狭窄的范围内。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不是外部公共知识及其结构的简单移植,是知识积极内化,主动探究生成的过程。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强调知识教学的师授生受,学习方式机械单一封闭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等现象十分普遍。学习就如圣经中耶和华责令的“凡我所吩咐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不可添加,也不可删减。”本该是生动的获得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记诵,完全排除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思考,诘问和探究。知识与学习者无关,知识只是外在的,客观的,稳定的。学生们以为知识就是教科书上的结论,它确定无疑,绝对正确,永恒不变,知识的相对性,条件性,历史性荡然无存。

探究学习是走向知识生成的,将不确定性的知识引入学习中,通过讨论,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知识原创的魅力,蕴涵着新的知识观,知识不再是抽象的教条,永恒的知识体系。在开放的性的情境中,知识结论是未知的,是需要学生们一起共同探索,沿着不同的方向展开,寻找着相应的证据,经过比较,可能形成一致的答案,也可能提供多种解答,从而丰富着学习者对知识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丰富,修正,深化,拓展原有的知识体系,建构生成新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