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是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改革目标。而课改目标又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的。在领会培养目标和课改目标时,要十分关注以下两点:一是课程应能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也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关注点。这是我们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此次课程改革基本精神的核心和关键。......
2024-01-31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学生实践训练为教学主线,以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目标,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但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说到底是教学改革,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课程改革就只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创新学习,创新教学就是要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积极探索新的学习和教学方式,认真落实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方法先进、内容丰富、效率快捷、实效突出”的新目标。
目标一:师生互动,让学生有主人感。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首先,必须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其次,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通过合作,能使学生养成与人相处、善待他人的良好性格和集体主义精神,但合作更主要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创新学习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特色:
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在讨论、辩论中,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展;②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提倡导趣、导疑、导思、导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奇思异想;③避免教师“满堂灌”和“满堂问”,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④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共同学习与进步。
目标二:问题突现,让学生有兴趣感。
创新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疑问”能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从中找到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成了创新学习课堂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在学习《向量减法》时,厦门杏南中学的一位实验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后,一个学生对老师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一个向量减法的实例。老师抓住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一谚语的数学内涵。一个小组发言说:“逆水行舟是船的行驶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不进意即船的行驶速度为零,而水流速度不为零,两个速度叠加,故则退了。”另一组学生立即反问:“船的速度一定要为零,船才能退吗?”学生讨论异常激烈,出现了课堂中的高潮。通过这样的问题讨论,学生对向量减法会理解更深。
“学而不思则罔”,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启迪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思维的方法,指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注意有多种模式,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有课堂的高潮出现。其具体方法如讨论导思、递进导思、想象导思等。
目标三:激发情感,让学生有体悟感。(www.chuimin.cn)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它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就要突破单纯地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凸现五个观念:
①由教师权威转变为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②由强调苦学转变为乐学、激发学生兴趣;③由单纯的说教转变为多向情感交流;④由一味批评学生转变为让学生品尝成功;⑤由害怕学生在课堂上出错转变为允许学生出错,增强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目标四:开放多变,让学生有灵活感。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创新学习的课堂,首先要求教师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回归青少年、儿童的生活。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对课本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的内容开放。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创新学习的课堂鼓励师生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创新学习的课堂要做到:打破教学内容的封闭,开放性备课;打破教学形式的封闭,开放性教学;打破教学手段的封闭,开放性评价。
目标五:动手实践,让学生有创新感。
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也是迎接严峻的、残酷的教育竞争必须重视应用的重要教学活动。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学习中多动手都有很多精辟的论断。如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行之,明也。”韩非子说:“循名实以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陆世仪说:“学问从致知得者较浅,从力行得者较深,所谓躬行心得也。”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他们都把实践作为获取知识、发展知识的重要源泉。在实践活动中应用知识,也是学习知识,而且是创新的必要途径。这是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规律的。知识越用则飞跃越快,上升也越高。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易于遇到新情况,产生新问题,萌发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考和方法,这就是创新的过程。陶行知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以生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也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就看能否将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践,学生能否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具体问题。对学生来说,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能够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技能方法。
目标六:评价多元,让学生有安全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是安全需要等。学生在校学习时,往往在教师面前畏手畏尾。为此创新学习提出,给学生一个安全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安全的课堂。要做到这一点,有三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二是民主的原则,多和学生商量;三是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不挖苦、不为难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学生“无错”,是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充分尊重,不要对学生的回答动辄就以“错”、“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错”这样的语言来刺伤学生,而是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有话就说,有想法就敢表述,不求标准答案。一次一位实验教师让学生说出两个苹果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一个学生回答说:“老师,你左手的苹果破损了。”老师马上纠正说:“这个苹果表面有痕迹,不能叫破损。”试想,这样的情形多了,学生还能积极表述自己的想法吗?与此相反,另外一位实验教师是这样做的,在重庆的一次公开课上,由于是借班上课,教师提问时随意找了一个学生回答,老师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原来他是全班学习成绩最差的一个。老师领悟了意思,看到这位同学站了起来就给他鼓励,但他始终没有回答,老师却说:“刚才这位同学敢于站起来,说明他自信心很强,同时他皱了眉头,说明他思考了问题,只是语言还没有组织好。”这样评价,学生会不高兴吗,还会有心理不安全感吗?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寻找到学生的长处,提供了理论基础。
有关新课程疑难问题解析的文章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核心是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改革目标。而课改目标又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的。在领会培养目标和课改目标时,要十分关注以下两点:一是课程应能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也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关注点。这是我们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此次课程改革基本精神的核心和关键。......
2024-01-31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第八的改革,是一次基础教育的大变革。(四)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这就要求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初目标。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等,成为目前课程领域的主流词汇,这对我们树立现代的、科学的课程观是极大的推动。......
2023-08-01
(一)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的分类目标设计对总体目标的进一步认识,需要理解各具体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是《纲要》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但是数学新课程所关注的“解决问题”并不等同于这些解题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2023-08-13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总目标设计。(一)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的总目标设计作为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数学课程目标反映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对未来公民在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数学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因此,数学课程目标是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所提出的明确要求。......
2023-08-13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德育观和教师角色要随之发生变化。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2024-01-31
权重和法可表示为权重可以看作决策者对于目标函数的偏好,即多目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准确的权重或各目标之间优先级很难获得,如果无法获得对目标函数的先验偏好信息,就只能采用产生式方法来求解问题以获得Pareto最优解集。由于产生式方法在优化过程中产生了较多的Pareto最优解,在处理高维目标优化问题时,其选择无法直接表明,导致计算代价过大。图9-3多目标优化求解策略示意......
2023-07-02
新授课说明:一、自主探究1.情境设计目的: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素材。操作要求;学生组内全员参与,组长督促学生积极发言,提出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规范要求。......
2024-01-31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成功开展英语教学的先决条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还是学生,但却明确提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新课标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以学生的需要为主导,在分析学生实际水平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教材分析,以此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取舍或调整,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扩充其知识,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2024-01-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