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的特点与结构

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的特点与结构

【摘要】:课程设置和结构的改革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次课程改革所涉及的实质性部分之一。较之传统的高中课程结构,本次高中新课程结构的最大特点是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新的机遇。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构成了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结构。高中新课程结构的特点高中新课程立体架构的课程结构打破了原来学科主宰课程的局面,克服了因学科本位、认识本位

19.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结构与特点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构建体现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结构的改革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次课程改革所涉及的实质性部分之一。较之传统的高中课程结构,本次高中新课程结构的最大特点是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认真研究、领会高中新课程结构的内涵,是保证高中新课程在学校层面和课堂教学中顺利实施的前提。

高中新课程方案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课程发展史上首次利用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来构建高中课程体系及结构,从而使高中课程结构产生了实质性的突破。特别是模块的设置与使用,将实现有层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及其灵活的、选择性强的课程组合模式,不仅直接改变课程的结构与面貌,影响课程的实施与管理,而且从课程内在机制上为课程内容的更新与重组,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有效落实提供切实保障。

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高中新课程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分3个层次,最上层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下设科目,科目下设模块。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构成了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结构。

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具体设置如下表:

说明:

1.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

2.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3.按每周4节课排课的课程,每学段可获得2学分,按每周2节课排的课程,每学段可获1个学分,依此类推。

4.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通用技术的必修学分在必修模块中获得;信息技术必修4学分中有2学分在必修模块中获得,2学分在选修模块中获得。物理、化学必修6学分中有4学分在必修模块中获得2学分在选修模块中获得。体育艺术学分全部在选修模块中获得。

5.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此外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

6.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

(1)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修得一定学分;

(2)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并在选修Ⅰ中至少获得22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

本次高中课程方案共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

(一)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构成。学习领域的设置为充分体现课程的选择性提供了可能。设置学习领域能更好地反映现代学科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在综合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设置学习领域有利于拓展教师的专业领域,使教师在学习领域的视野内更好地理解各科课程标准,以跨学科的观点设计并进行分科教学,防止陷入学科本位;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确保学生打好基础,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不同的学习领域将分别有助于学生形成与发展相应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在人文、科学、艺术等领域的背景下进行各学科的学习。同时,该方案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学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科目(www.chuimin.cn)

科目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基本单位,是课程开发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平台。所有科目都由国家制订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学习的最低必修学分要求。科目的设计打破原有学科的体系结构,遵循学科逻辑,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将通常需持续2-3年才能学完的科目内容分为若干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一个或若干个科目组成。8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科目。其中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三)模块

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是科目开发的主要平台和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同一科目中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模块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及运行操作都与模块的设置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以模块为载体的课程结构体系,保证了高中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等先进教育理念得以落实。

(1)按模块组织课程内容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为相应的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及时进入高中课程提供了整合的空间,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为课程内容及时更新奠定了结构基础。

(2)模块的设置,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地发展创造条件。

(3)模块课程能引发教学组织模式的变化。如,将原来一个学期分为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教学,一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的模块为18学时),每周4学时,一个模块便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这样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模块的设置使学校有可能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有可能解决在周课时一定的情况下,因并行科目较多而带来的每一学科周学时少而分散的问题,有可能减少每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并学科目的数量,而相对增加每一科目的周学时数,使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有效地学习几门课程。

(4)模块课程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保证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并为学生形成和实施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创造条件。

总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构成的课程结构,既可以从宏观上整体规划课程,也有利于科目间的融合,还有利于调整科目内部的微观结构,使得课程结构不断趋向合理。

高中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高中新课程立体架构的课程结构打破了原来学科主宰课程的局面,克服了因学科本位、认识本位而形成的知识壁垒、学科壁垒,使得课程体系中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课时的比例关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得以科学合理的搭配,体现了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基础性,强调课程统整

课程内容精选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课程的统整使学科科目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得到加强。通过模块的综合化设置来实现课程的统整,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

(二)体现选择性,突出多样化

通过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和学科内的模块化设计来提高课程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为实现资质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共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体现均衡性,重视艺术类和技术类课程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培养,重视设置艺术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尤其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从整体上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符合社会技术发展的要求,符合高中生发展的需求,是人本教育的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