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基础素描与设计训练-准备大胆展现

基础素描与设计训练-准备大胆展现

【摘要】:项目三素描观察与表现的训练重点内容整体观察,理解观察,立体观察,审美观察,网络结构,支架结构,结构剖析。因此,以整体观察的习惯取代局部观察的习惯是素描训练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起稿按照“先大后小、先长后短、先方后圆”的顺序,可以更好地进行整体训练,从大体入手,抓准大形体。概括结构是对形象要素根据特定需要进行抽取与综合的过程,也是整体观察的具体表现,是一种简化的方法。

项目三 素描观察与表现的训练

重点内容

整体观察,理解观察,立体观察,审美观察,网络结构,支架结构,结构剖析。

单元一 观察方法

■知识点一:整体观察

观察方法有很多种,最基本的观察方法主要包括整体观察、理解观察、立体观察和审美观察。

整体是素描的方法和目的,整体性观念和整体性技巧的前提是整体观察,所以,整体观察是素描第一阶段训练的重点。

所有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局部,两者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整体并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和组合,它统率局部,高于局部,局部也制约着整体。因此,在作画过程中如果不着眼于整体观察,就会失去对事物的正确理解,投射到画纸上就会产生形体不准的问题,最终导致刻画的失败。所以观察必须从整体入手,对局部进行细致刻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整体效果,这样才能发挥局部的功能,使整体更加完美,可见,整体观察在作画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主导地位。

因此,以整体观察的习惯取代局部观察的习惯是素描训练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观察时,要注意保持画架与静物的距离,可采用眯起眼看或退后几步稍远些看的方法,使物体模糊,弱化细节,便于把握物体的整体关系,如图3-1和图3-2所示。

图3-1 整体观察1

图3-2 整体观察2

整体观察和从大体入手是相辅相成的,是方法和步骤的关系。在对物像经过整体观察之后,从大体入手可以确保画面和谐统一。从开始作画,直至调整修改完成,都要遵循从大体入手的重要原则。

正确的作画步骤按先后程序可以归纳成三个阶段。这个三阶段包括:起稿,深入刻画,调整结束。正确有序的作画步骤可以有效避免作画过程中出现较大问题,是确保作品顺利及高质量完成的前提。三个阶段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不能拆开,但是又需要把握各自的重点。

起稿按照“先大后小、先长后短、先方后圆”的顺序,可以更好地进行整体训练,从大体入手,抓准大形体。

“先大后小”是对整个绘画过程而言的。例如,在画石膏头像时,整个头像是大形体,五官是局部小形体,所以要先确定其大体的比例,然后再定出头部的基本形状,再定五官的位置。在绘画过程中可以用铅笔或测量棒来测量对象的比例。

“先长后短”是指线条运用的时间顺序。线条可归纳为曲直两种形态,绘画时先画长线段,然后画较短的线段。画曲线时先用直线切割大体的转折关系,然后细化成较短的直线,最后连成平滑的曲线,这种方法称“曲线直画”。

“先方后圆”是指在画曲面物体时,应先把物体各面的转折关系画明确些,先画大形体,然后逐渐改成圆润自然的形体。

具体过程如图3-3至图3-7所示。

图3-3 步骤一

图3-4 步骤二

图3-5 步骤三

图3-6 步骤四

图3-7 完成稿

■知识点二:理解观察

一、形体结构                           ONE

物体的外部特征,都是由内在形体结构的起伏和转折所导致的。线条的运用和调子的处理都要依托于物体的本质结构才能体现。

概括结构是对形象要素根据特定需要进行抽取与综合的过程,也是整体观察的具体表现,是一种简化的方法。

要概括结构首先要对被概括的物像本身有正确的认识,抓住其本质特征。形象的想象产生的大量信息并不能直接运用于画面。在贯穿整个绘画过程的观察中都要把这些信息归纳整理,按要求抽取有用的信息并概括为绘画所需要的内容。概括结构的手法是建立在对物像有着正确、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上的,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更具体、准确地描绘物体的形象,真正体现物像本质特征,从而在画纸上更传神地描绘物像。形体结构如图3-8至图3-11所示。

比较观察是理解观察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造型过程涉及的形、比例、明暗、透视等各个要素,都是通过相互比较观察而得到的结果。

图3-8 形体结构1(丢勒作)

图3-9 形体结构2(德加作)

图3-10 形体结构3(徐悲鸿作)

图3-11 形体结构4(波提切利作)

二、概括特征                          TWO

在理解观察的过程中,要学会善于观察形体,把复杂的形态简化,通过概括的方式从物像中抽出基本特征,便于更好地理解。

概括是一种把物像简化的过程,它简化的不仅是物像复杂的外形,实际上它是在进行选择。概括作品如图3-12和图3-13所示。

图3-12 概括作品1(蒋粤闽作)

图3-13 概括作品2(佚名作)

把物像的特征概括成基本形,就可以做到提笔时胸有成竹,这样在作画时就不会因物像复杂多变的外形而无从下手。在绘画实践中,特别是起稿打形的阶段,把物像作为一个具有明确基本特征的简单几何形体来看待,会使作画更加大胆放松,更好地表达第一眼的感觉。概括的观察可以使任何复杂的形体或复杂的关系,简化为简单的形体和简单的关系,使作画更游刃有余。概括作品3如图3-14所示。

图3-14 概括作品3(佚名作)

■知识点三:立体观察

素描是造型与立体的艺术,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二维空间的三维立体形象。立体观察是一种造型意识的深化过程,这种思维上的深化过程,可以让人透过表象看到面的转折和深度变化的本质,是在对物像结构和透视有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

通过立方体可以很好地分析这个问题。立方体有六个面,在正常状态下一般只能看到其中三个面,即正面、顶面、侧面,或者顶面和两个侧面。立体观察如图3-15所示。

在素描创作过程中,可以通过球体式的观察方式来理解,在看到三个面的同时,又要用理解观察的方法透过物体感受到其他面,并通过结构素描的方法表现出来,如图3-16所示。

图3-15 立体观察

图3-16 立体观察的表现

■知识点四:审美观察

美术教育基本功训练中,艺术表现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术实践中处处都受到它的影响。

造型与艺术两者缺一不可,造型是运用素描手段展现出客观物像的立体形态的方法,但如果只关注外部形态则会丢失物像真正的内在精神。而艺术手段则可以真正展现客观物像的内在美感,所以,只有造型与艺术两者和谐统一,才能创作出真正值得欣赏的艺术作品。造型与艺术如图3-17至图3-20所示。

图3-17 造型与艺术1(安格尔作)

图3-18 造型与艺术2(鲁本斯作)

图3-19 造型与艺术3(鲁本斯作)

图3-20 造型与艺术4(鲁本斯作)

作者长期的艺术素养和对物像的感受产生了艺术,这是对内心世界的表达。作者通过作画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作者通过对物像的观察和分析,研究其带给自身的主观感受,如画面整体气氛的强弱,色调的明暗关系等。在感受对象的基础上,分析基本的素描关系如主次、虚实等,从感性的层面上升到客观理性的理解,使作品在表达作者感受的同时更具艺术表现性和艺术感染力。素描作品如图3-21和图3-22所示。

图3-21 素描作品1

图3-22 素描作品2

在面对客观物像进行作画时,首先要怀着对物像的欣赏和享受的心情去观察,在观察过程中,通过知觉、想象受到美的感染,才能感悟物像全部的精神内涵,领会到美。

思考与练习

1.如何在素描创作过程中确立整体观察方法?

2.尝试使用各种观察方法进行素描表现。

单元二 结构素描

■知识点一:结构素描概念

结构素描以理解和表达物体的本质结构为目的,其特点是以线条为主,不施明暗,强调物像的结构特征,实现对物体形态的准确描绘。这种表现方法相对比较理性,可以忽视对象的固有色、光影、质感、体量和明暗等外在因素,提取物体最主要的结构。结构素描如图3-23和图3-26所示。

图3-23 结构素描1(张海清作)

图3-24 结构素描2(佚名作)

图3-25 结构素描3(张海清作)

图3-26 结构素描4(潘恬作)

图3-27 结构素描的观察和分析

结构素描,又称为“形体素描”。结构素描的起源相对较晚,它不同于传统素描概念早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基本确立,而是直到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院开创结构素描教学,结构素描的理念才正式被提出来,并且在教学的实践中日益显现出它的开拓性和重要性。但是这种素描方式,或者说是理解方式,引入我国已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真正开始深入到学院素描的教学体系之中。

结构素描,以理解和表达物体自身的结构本质为目的,结构素描的观察常和测量与推理结合起来,透视原理的运用自始至终贯穿在观察的过程中,而不仅仅注重于直观的方式。这种表现方法相对比较理性,可以忽视对象的光影、质感、体量和明暗等外在因素。由于结构素描是以理解、剖析结构为最终目的的,因此简洁明了的线条是它通常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段。结构素描画面上的空间实际上是对三维空间意识的理解,所以结构素描要求画者具备很强的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而关于三维空间的想象和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推理,如图3-27所示。

结构素描要求把客观对象想象成透明体,把物体自身的前与后、外与里的结构表达出来,这实际上就是在训练对三维空间的想象力和把握能力。在形象的细节表现方面,结构素描所要表现的是对象的结构关系,要说明形体是什么构成形态,它的局部或部件是通过什么方式组合成一个整体的,为了在画面上说明这个基本问题,就要排除某些细节的表现。结构素描关心的是对象最本质的特征,这些本质特征要从具体的现实的形体中才能提炼和概括出来。

■知识点二:结构素描的类型与表现

一、结构的类型                             ONE

透过形态的表象认识到形态的结构,是结构素描研究的第一步。形体依赖于结构而存在,没有结构就没有形体。任何物体,不管其是庞然大物还是细微如尘,都是具有内部结构的,都是由更微小的量组合而成的。

物体由形体的表象特征和结构的内部特征两者构成,其中前者是外部特征,视觉容易识别,后者是内部的结构组成,要通过观察思考才能感受到。

真正对外部特征产生决定性作用的就是物体内部的结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网络结构。这种构成方式大多是由微体积构成的,大量的经纬脉络按一定规律连接,把整个形体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网络状,基本位于一个平面之中,如蜘蛛网、纱窗等,树叶的脉络和蜘蛛网网络结构分别如图3-28和图3-29所示。

图3-28 网络结构1

图3-29 网络结构2

(2)支架结构。这种结构比较多见,在客观物像中很普遍。它的特点是,整个结构有一个总体的支架,再由支架产生分支,连接自身各部分。

了解了内部结构的种类才能更好地理解各种结构的特性,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物态的生长方式。这些结构既可以独立存在于物像中,也可以相互结合,产生更为复杂的结构,同时存在于物像之中。当物态结构过于复杂时,可以先梳理出产生最决定性因素的结构,再发掘其他丰富的内部结构。当一个物体只能看到剪影时,可以通过理性分析来认识它的结构。支架结构如图3-30所示。

二、表现方法                         TWO

掌握结构素描的要求,就可以在素描绘画中更有效地抓住物体的基本结构性质,从本质上了解物体,为之后的形态创造打下基础。

训练结构素描的表现方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深入分析。

(1)观察方法分析。在准确的透视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测量和推理,主动过滤掉肌理、固有色、质感、光影等物体的表象,通过理性的分析、抽象的提炼等方法,忽略次要细节,揭示并理解物体存在的本质特征,并为之后的明暗素描打下坚固的基础。

(2)表现手法分析。为了有效把握物体的本质结构,并清晰地呈现在画面上,可采用简洁、清晰的表现手法。

(3)三维空间想象力分析。结构素描虽然不包含光影等要素,但依然是在三维空间里剖析物体结构,对表达立体空间效果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所以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对于作画者而言相当重要,是结构素描作画的基础。作画时,主动忽略物体表象,透过实体保留物体的结构特征,并用线条的手法表达出来,这种方法可训练作画者的三维空间想象力与理解表达能力,以此体现出物体的结构性和美感。

结构素描与明暗素描的对比如表3-1所示,作品对比如图3-31和图3-32所示。

图3-30 支架结构(蒋粤闽作)

表3-1 结构素描与明暗素描的对比(www.chuimin.cn)

图3-31 结构素描和明暗素描作品1(陈昱呈作)

图3-32 结构素描和明暗素描作品2(陈昱呈作)

■知识点三:剖析静物结构

现实形态隐含了抽象的结构原理,自然形态和人类产品都依赖于其自身结构而存在。在静物作画过程中,把静物结构从表象中解放出来,通过对比整合,基于大量辅助线、延长线和中轴线之上,运用多变的线条描摹静物结构,最终使平面的画纸产生三维立体空间感,给人更直观、强烈、深刻的印象,如图3-33和图3-34所示。

图3-33 静物结构1(佚名作)

图3-34 静物结构2(佚名作)

常见的静物有很多种,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物品都能拿来作为静物作画,因为品种繁杂涉及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工农及日常生活用品家具和文化用品等,要按照各自的形态特点分别剖析其结构。比如陶罐的结构是对称结构,可以看成是圆柱体和球体的结合,由上而下可以分析为由三个具有透视规律的圆和连接圆的弧线组成。

在作画时,不仅要画出看得见的结构,也要表达被物体自身挡住的另一部分结构和明暗交界线。相对于不透明的陶罐,透明器皿更加容易理解,如葡萄酒杯,一样是圆柱与球体的结合,但是透明的特性可以让观者直接看见完整的结构。静物结构的作画如图3-35所示。

静物与静物之间也存在比例关系,单个静物的局部与整体及局部与局部之间也存在比例关系,静物的长短、大小在画面中占的比重不同,画面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单件静物的局部比例会使整个静物给人不同的感觉,所以如果画面中产生了形不准的问题,就一定要仔细检查物体的结构,整个画面的比例是否正确?单个静物的结构有什么问题?而且,正确的比例结构还要出现在正确的位置。这样画面才能结合理性与感性,真正表达出绘画者所观察到的静物。静物间的比例关系如图3-36和图3-37所示。

图3-35 静物结构的作画

图3-36 静物间的比例关系1(佚名作)

图3-37 静物间的比例关系2(佚名作)

画面中,各物体的结构不是互相独立的,构图切忌简单堆砌,作画者要时刻保持关系意识,时刻关注各静物之间的透视、交叠和分割关系,可以借助多种水平线、直线来衡量对比,既要靠视觉观察,又要通过理性思考,把握正确的透视关系,有利于画面空间感的塑造。在作画之前可以先从各个角度仔细观察摆放的静物,了解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并在之后的画面中表达出来。静物如图3-38至图3-40所示。

图3-38 静物1(佚名作)

图3-39 静物2(佚名作)

图3-40 静物3(佚名作)

思考与练习

1.结构素描的表现方法有哪些特点?

2.用结构素描的方法绘制一幅关于家具组合的静物素描。

3.用结构素描的方法绘制一幅关于家电组合的静物素描。

4.用结构素描的方法绘制一幅关于交通工具自行车、小轿车、卡车面包车)的静物素描。

5.简述结构素描与明暗素描的异同。

单元三 明暗素描

■知识点一:明暗素描概念

明暗是通过光影的表现手法塑造物体,体现了物体丰富的明暗层次关系。由于物体有不同的质感、形态、明暗和空间距离,所以明暗素描要仔细分析理解光对不同物体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掌握光与物体所形成的明暗之间的规律。明暗素描如图3-41至图3-43所示。

明暗素描的特点是画面中物体具有空间感和真实感,层次丰富,刻画细腻,有明显的光影效果。作画过程中,还要注意画面主次关系,并不是整个画面都是实的,要根据物体的主次、远近关系,调节整个画面的节奏,使画面和谐统一。

体积感与空间感是整个明暗素描训练追求的目标,在结构素描训练的基础之上,着重表现物体的光影、质感等特性,不仅仅要还原静物场景,还要表达作画者对画面的理性思考和主观感受。体积感与空间感如图3-44至图3-47所示。

图3-41 明暗素描1(王超作)

图3-42 明暗素描2(胡海涛作)

图3-43 明暗素描3(蒋粤闽作)

图3-44 体积感与空间感1(蒋粤闽作)

图3-45 体积感与空间感2(戴怡添作)

图3-46 体积感与空间感3(蒋粤闽作)

图3-47 体积感与空间感4(蒋粤闽作)

■知识点二:明暗规律

光使物体产生了明暗效果,物体的本质结构,决定了物体自身的明暗变化,明暗素描中表现光感便成了整个作画过程中时刻要把握的重点。初学者最好在有灯光照射的环境下作画,方便理解光影特点,当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即使在没有特定的强烈光源下,也能画出光影效果清晰明快的素描作品。

物体的明暗关系,由内在的结构决定,但是多变光源也会对物体产生不同的效果,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1)远近:光源离物体越近,对其影响越大;光源近,则对比强,光源远,则对比弱。

(2)角度:光源正对物体照射时,对比强烈,光源偏离物体,对比弱。

(3)固有色:物体的固有色越深越会吸收的光线;颜色越浅,越会反射光线。

(4)距离:物体离作画者越近,明暗对比越强烈,反之越弱。

作画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光源的远近、角度会对物体明暗产生影响,物体固有色和物体离作画者的远近也是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相同的物体,内在结构一样的情况下,不同的外因也会使观察到的物体显现出不一样的明暗关系。为了获得不一样的效果,作画者可以根据自身要求,采用适合的光源、挑选固有色多样的物体及调整自己与静物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多样的训练。

■知识点三:明暗素描的表现方法

1.明暗素描表现方法

由于物体结构变化多样,明暗层次错综复杂,在学习明暗素描时应根据“三大面”和“五大调”的基本规律来分析物体。

所谓“三大面”,就是物体受光后,表现出来的亮面、灰面和暗面。亮面就是受光源影响最强烈的部分,灰面受到的是侧光的影响,而暗面则是指基本照射不到光的部分。“三大面”如图3-48和图3-49所示。

图3-48 “三大面”1

图3-49 “三大面”2

“五大调”是指亮部,中间色,明暗交界线,反光和投影。由于物体结构的起伏变化,导致物体受光之后产生了多样的明暗层次,两部和中间色属于物体的受光面,明暗交界线、反光及投影属于背光部,不管物体结构如何复杂,也会遵循“五大调”的规律。“五大调”如图3-50和图3-51所示。

图3-50 “五大调”1

图3-51 “五大调”2

(1)亮部。物体受到光线直射,产生了最明亮的部分,亮部的受光焦点称之为亮部。由于物体的材质、形状各有不同,高光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产生的,高光受物体形状和光源的限制,产生的形状也有所不同。所以它不属于基本调子。

(2)中间色。中间色属于物体的受光面,在物体的受光面中,也会有不同的结构变化,在光线的照射中,也不能一概而论,应依照不同结构体会其微妙变化,使画面更丰富。

(3)明暗交界线。物体受光部和背光部相交线。这个部分既不受光源的照射,又不受反射光的影响,所以一般来说是最暗的。作画时正确刻画因物体不同结构导致的不同形态的明暗交界线,便可以把不同物体的光影大效果表达出来。

(4)反光。物体的暗部面对周围物体的亮部,受到其反射光线的影响,会产生反光。反光因物体的固有色不同而常常表现出不一样的亮度。这种亮度不会超过受光面的亮度。

(5)投影。物体由于受到光的照射而在其他物体上的投影。投影因物体材质不同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因被投射物体的形状变化会依照其走向产生起伏变化。

2.物体的质感,量感与空间感

1)质感

质感是物体视觉对人眼的外在表现。物体质感有光滑和粗糙、柔软和坚硬、反光和透明等不同,正确表达物体的质感,会使画面更加真实,更有张力

不同的质感表现,重点在于各质感在光线下会有不同的明暗变化。按物体材质不同,分为反光体和吸光体,反光体表面光滑,受光后产生明显高光,吸光体表面粗糙,受光后没有明显高光。质地坚硬,表面光滑的物体对比强,如瓷器玻璃杯。质地松软,表面粗糙的物体对比弱,如蔬菜、衬布。质感作品如图3-52至图3-55所示。

图3-52 质感作品1(蒋粤闽作)

图3-53 质感作品2(龚旭作)

图3-54 质感作品3(赵志刚作)

图3-55 质感作品4(佚名作)

2)量感

量感是指视觉、触觉对物体存在的程度方面的感觉。物体的多少、大小、粗细、厚薄、轻重、长短等产生了不一样的量感,不同的量感会使画面产生不同的效果,量感大,视觉效果明显,量感小,对画面的影响也小。量感作品如图3-56至图3-58所示。

图3-56 量感作品1(乔晓寒作)

图3-57 量感作品2(佚名作)

图3-58 量感作品3(佚名作)

3)空间感

素描的表现手法就是要使三维立体的形象真实的表现在二维平面的画纸上。由于透视、距离等因素,物体产生空间感,只要正确把握物体的空间感,再通过合理的明暗对比关系和线条就能使画面真实、有立体感。空间感作品如图3-59至图3-62所示。

光线明暗对比的强弱表现空间感,越细腻越真实,就像黑白照片的原理一样。依照近实远虚的原理来处理画面,近处的物体对比关系强,远处对比关系弱,如此产生了空间感。素描中,线的关系的不同运用,会产生不一样的空间效果。古典绘画重视光线的明暗效果,现代绘画则注重于在线条运用过程中,使之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空间感的表现如图3-63至图3-69所示。

图3-59 空间感作品1(浦斯奇作)

图3-60 空间感作品2(蒋粤闽作)

图3-61 空间感作品3(杨义辉作)

图3-62 空间感作品4(蒋粤闽作)

图3-63 空间感的表现1(门采尔作)

图3-64 空间感的表现2(佚名作)

图3-65 空间感的表现3(凌志翔作)

图3-66 空间感的表现4(佚名作)

图3-67 空间感的表现5(佚名作)

图3-68 空间感的表现6(佚名作)

图3-69 空间感的表现7(佚名作)

思考与练习

1.物体明暗关系的“三大面”、“五大调”分别是什么?

2.用明暗素描的方法绘制一幅关于家具组合的静物素描。

3.用明暗素描的方法绘制一幅关于家电组合的静物素描。

4.用明暗素描的方法绘制一幅关于自然或建筑风景的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