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超越生死:探寻生命的无尽可能

超越生死:探寻生命的无尽可能

【摘要】:六、生与死无法分开来认识生与死是一对对立的范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但两者又是有联系的,可以向对立面转化。心理学家认为,通常大多数人在儿童时代开始萌生了死亡意识,与此相应,亦有了生存意识。与此相反,死则意味着“无”,意味着“不存在”。因此,当我们说“思考”死亡、“直面”死亡时,只是说将死当作人生的界限来反观它对人生的意义,而且归根到底对死的意义的认识乃是以生为前提的。

六、生与死无法分开来认识

生与死是一对对立的范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但两者又是有联系的,可以向对立面转化。世上的一切事物均有生有灭,有死才会有生,如从地球资源和空间的有限性来说,只有生没有死,那就会有一天存在的生物占满了世上的一切角落,而不容新的生物类型或个体再生,只有老的类型或个体死去,腾出空间,新的生物类型或个体才能出现。

心理学家认为,通常大多数人在儿童时代(八九岁时)开始萌生了死亡意识,与此相应,亦有了生存意识。生死大事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正是因为它是一个人“存在”还是“不存在”的难题。生意味着“存在”,我活着,思想着,活动着,我是“存在”的。与此相反,死则意味着“无”,意味着“不存在”。让一个活生生的、存在着的人去想象、去思考自己的死、自己的“无”、自己的“不存在”,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令人无法接受、令人尴尬难堪的事。

既然如此,那么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变换一下对死的态度,既不逃避,也不企图直接思考死本身,而是去思考死对人生的意义,思考那由漫无边际的虚无所衬托出来的短暂的人生,那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做人真难,但是做人真好。作为一个人而存在,这意味着与自然万物不同,你能知善恶,辨是非,明事理,爱众生。上天入地,建功立业,知晓过去,把握现在,探索未来,游戏于天地之间。不仅如此,肉体上的欢乐与痛苦,和精神上的欢乐与痛苦也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肉体的欢乐与痛苦总是暂时的、外在的。而精神上的欢乐与痛苦则是较为持久的、内在的。所以,即使是主张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快乐或幸福的哲学家也承认,精神的快乐远高于肉体的快乐。(www.chuimin.cn)

人是一种有限的理性存在。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他与自然万物一样有生有死,只有短暂生命的他存在于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之中,他是有限的,他终有一死。然而,人不仅有生命意识,不仅应该正视生死难题,而且也必须能够形成“超越生死”的观念。道理很简单,人生的意义问题要求我们对人生作整体的透视与思考,而人生以死为界限,正是死将人生限制成为一个有限的整体。因为有死,人生才产生了意义问题,我们才会追问人生的意义。人生苦短。不管人生之中充满了怎样的烦恼与痛苦,若与人不免一死相比,这些烦恼与痛苦都实在算不了什么,甚或简直变成了幸福与欢乐。人生是短暂的,那么在经历了这短暂的人生之后,我们将归于何处?死是什么?死意味着什么?因此,“未知死,焉知生”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面对生死难题,必须先知死然后知生,认识死亡乃是认识人生的前提。

由此可见,人生的意义本身其实是相对的、不确定的,它完全取决于我们对死亡的态度。换言之,我们对死的态度决定着我们对人生的态度。不知死,就不可能知生。因此,当我们说“思考”死亡、“直面”死亡时,只是说将死当作人生的界限来反观它对人生的意义,而且归根到底对死的意义的认识乃是以生为前提的。只有活生生的人才能去“知”死,而一个活生生的人“知”死,总是以生为其立足点的。人生的意义问题源自人的有限性,因而我们不可能离死而谈生,也不可能离开生而论死。可见,人生的意义问题源自人生的缺憾。只是由于人终有一死,我们才生发出在这短暂的一生当中究竟为什么生活以及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既然如此,我们实在无法离开死而谈生,或离开生而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