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超越死亡:对死亡的认识与挑战

超越死亡:对死亡的认识与挑战

【摘要】:死亡恐惧还可能来源于对死亡之后的无知。对死亡恐惧的征服和直面死亡的勇气即是对死亡的超越。显然,超越死亡,不是事实上人类获得了不死的可能性,而是在精神上超越了死亡的界限。庄子对死持一种乐观态度是基于他生死自然的看法。因此,思考死的问题,最终目的是指向生的问题,通过精神上对死亡的超越使人生更加富有意义。

四、对死亡的认识及其超越

他人之死是人类童年或个体童年的原始性的死亡经验。它使人类或个人知道了死亡的事实,产生了最初的关于死亡的体验和认识,也可说它是原初性的死亡意识。通过他人之死而作出的死亡的发现内蕴着两个层面:一是死亡的必然性或不可避免性,—是死亡的终极性。一旦人类既发现了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又发现了死亡的终极性,人类就最终摆脱了原始死亡观的束缚,初步实现了对自己的死亡的发现。

对死亡的恐惧来自于对死亡的发现,首先来自于对他人之死的经验,接着是对自己濒临死亡的感受和自己必有一死的认知。人们因为死亡失去了生命,失去了生前珍爱的一切,这种根本性的丧失无法补救,无法逆转,由此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死亡恐惧也可能来源于对伴随他人死亡而显现的一切痛苦,形销骨立,面目全非,呻吟哀号,不能自理,它摧毁了人们一生苦苦奋斗而捍卫的尊严,苏格拉底庆幸自己能在身体硬朗、神志清醒之时平静地死去,真是一种很要面子的想法。死亡恐惧还可能来源于对死亡之后的无知。

爱在日常生活中的显现,增加了日常死亡的悲剧感。普通人死不瞑目,大都是因为对亲人、所爱的人的牵挂和依恋。同样,也正是因为爱,活着的人们才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忧伤。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歌德席勒友谊深厚,相爱甚深,席勒死了,歌德说他的一半也死了。人类之爱,是生命和生活得以可能的前提,也是死亡恐惧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仔细琢磨,死亡恐惧似是杞人忧天,不合道理,不合逻辑。简单地说,就是任何人都不能有关于自己死亡的真实感知: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我们在以活人的身份感知世界,感知自己;当我们死了的时候,我们已失去了感知能力,从而无法感知一切,包括死亡。既然死亡是无法真实感知的东西,它也许就不存在,因而对死亡的恐惧是不合逻辑的,是非理性的。“迷恋生存,厌恶死亡”,也许并非出于理性的判断,而是出于人的天性和本能。18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持这种看法。他认为,人生有两个先于理性而存在的原理:“一个原理使我们热烈地关切我们的幸福,这有利我们自己的保存;另一个原理使我们在看到任何有感觉的生物、主要是我们的同类遭受灭亡或痛苦的时候,会感到一种天生的憎恶。”

伊壁鸠鲁在致美诺寇的信中说:“正确地认识到死亡与我们无干,便使我们对于人生有死这件事愉快起来,这种认识并不是给人生增加上无尽的时间,而是把我们从对于不死的渴望中解放了出来。”—个人如果正确地了解到终止生存并没有什么可怕,对于他而言,活着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那么,如果有人说他之所以怕死,并不是因为死在来临时使他难过,而是因为预想到死使他难过,那就是个傻瓜了。一件事情在来临时并不使一个人忧虑,反而在来到时令他烦恼,这是很荒谬的。所以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死对于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干;因为对于生者说,死是不存在的,而对于死者来说,本身就不存在了。

对死亡恐惧的征服和直面死亡的勇气即是对死亡的超越。显然,超越死亡,不是事实上人类获得了不死的可能性,而是在精神上超越了死亡的界限。这就意味着人们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存在着较之生命或者说不死这种终极价值更有价值的价值。庄子对死持一种乐观态度是基于他生死自然的看法。庄子曾借黄帝之口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庄子认为,死生是自然而不可免的事,正如昼夜的变化一样,有白天就有黑夜,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大道的运行。

人生是有限的,死是生的终止,它使人生成了一个不可逆转的短暂过程。所以,正是因为人终有一死,我们才会产生应该如何度过这短暂一生的问题,才会产生为什么活着以及应该如何活着的问题,只是由于人不免一死,我们才会有时光不再的紧迫感,才会有对生活的热爱与眷恋。因此,思考死的问题,最终目的是指向生的问题,通过精神上对死亡的超越使人生更加富有意义。

看下面这一则故事:(www.chuimin.cn)

《生命清单》

五官科病房里同时住进来两位病人,都是鼻子不舒服。在等待化验结果期间,甲说,如果是癌,立即去旅行,并首先去拉萨。乙也同样如此表示。结果出来了,甲得的是鼻癌,乙长的是鼻息肉。

甲列了一张告别人生的计划表离开了医院,乙住了下来。甲的计划表是:去一趟拉萨和敦煌;从攀枝花坐船一直到长江口;到海南的三亚以椰子树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在哈尔滨过一个冬天;从大连坐船到广西的北海;登上天安门;读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力争听一次瞎子阿炳原版的《二泉映月》;写一本书。凡此种种,共27条。

他在这张生命的清单后面这么写道:我的一生有很多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现在上帝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为了不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我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去实现还剩下的这27个梦。

当年,甲就辞掉了公司的职务,去了拉萨和敦煌。第二年,又以惊人的毅力和韧性通过了成人考试。这期间,他登上过天安门,去了内蒙古大草原,还在一户牧民家里住了一个星期。现在这位朋友正在实现他出一本书的夙愿。

有一天,乙在报上看到甲写的一篇散文,打电话去问甲的病。甲说,我真的无法想象,要不是这场病,我的生命该是多么的糟糕。是它提醒了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实现自己想去实现的梦想。现在我才体味到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你生活得也挺好吧!乙没有回答。因为在医院时说的,去拉萨和敦煌的事,早已因患的不是癌症而放到脑后去了。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每个人都患有一种癌症,那就是不可抗拒的死亡。我们之所以没有像那位患鼻癌的人一样,列出一张生命的清单,抛开一切多余的东西,去实现梦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因为我们认为我还会活得更久。然而也许正是这一点量上的差别,使我们的生命有了质的不同:有些人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有些人把梦想带进了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