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小朝廷,建都于今南京。先主李昪〔biàn便〕死后与其妻宋氏合葬于今江宁牛首山南麓,称为钦陵。中主李璟死后与其妻钟氏也合葬于牛首山,称为顺陵。二陵相距约50米。1950—1951年对南唐二陵进行发掘。二陵依山为坟,都是砖石结构的多室墓。前、中室布局与钦陵前、中室相同,只是中室内无双龙戏珠图与武士像。作拱立或抱券,持剑或持盾状。李璟墓内无舞蹈俑。顺陵出土石哀册40片。均出于后室棺床上下。......
2024-01-28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天兴元年(公元398年)迁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至孝文帝(元宏)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前后近百年间,平城一直是北魏的政治文化中心。
太和五年(公元481年),魏孝文帝在平城方山为其祖母(魏文成帝拓跋璿之妻文明皇后冯氏)修建了永固陵。同时,在其祖母陵的后方为自己预营寿陵(万年堂),而规模小于永固陵,以示孝道。
1976年,对永固陵、万年堂进行发掘。
冯氏墓:墓冢呈方形,边长117—124米。曾多次被盗。该墓为砖砌多室墓,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前室,平面呈梯形,甬道连接前、后室。甬道及前室顶为拱形。甬道前后各有一道大型石券门。此门由尖拱形门楣、门柱、门槛、虎头门墩、石门五部分组成。后室平面近方形,高大宽敞,四壁呈外凸弧线形。墓顶作四角攒尖式,顶中间嵌一块白沙石,雕莲花图案。
墓室长6.4米,宽6.83米。是我国已发掘的南北朝时期最大的墓葬之一。整个墓室用砖约达20余万块。其中条砖长41厘米,宽21厘米,厚7.7厘米。铺地大方砖,50.6厘米见方,厚7.2厘米。墓内破坏严重,葬式不明。
出土物:石雕、陶壶、罐、盆、碗、瓷小香炉、白釉双耳罐、铜簪、骨簪、铁箭镞、铁矛头、料环、丝织品残片等。
石雕:(1)甬道南端石券门拱形门楣两侧下端各浮雕一捧莲蕾童子,微露笑容。在童子下部门柱上端浮雕一孔雀;(2)虎头门墩,前部雕成虎头状,中间凿孔嵌门柱,后部嵌入壁内;(3)武士俑,灰白色细砂石制成,头部已打掉,看其背后和肩部似戴风帽,身着斜领窄袖长衣,双手拱于胸前,握剑。残高57厘米,腰宽17厘米;(4)石雕镇墓兽残件。
万年堂:即北魏孝文帝(元宏,公元471—499年在位)寿陵。墓冢为圆形,方基座。基座边长60米。墓室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后室平面方形,南北5.68米,东西5.69米。四壁呈外凸弧线形。墓顶为四角攒尖式,高6.97米。甬道在南略偏东,四壁砌条砖。
永固陵与万年堂的发掘,为研究北魏平城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洛阳北魏景陵
1991年6月,在洛阳邙山顶上,发掘北魏宣武帝(元恪,公元500—515年在位)景陵。
该墓墓冢呈圆形,直径105—110米。冢前曾立有石刻武士像,头部残失,残高(连座)2.89米。墓被盗掘。但墓的形制与结构基本完整。它是一座坐北朝南的砖室墓,全长54.8米。由墓道、前后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平面略呈“甲”字形。
墓道 南起墓冢南缘,北接前甬道。水平长度为40.6米,斜坡底,宽2.8米。整个墓道可分为土壁与砖壁两部分。南段为土壁,长36.1米,北段为砖壁,长4.5米。底面铺垫青条砖。
第一道封门砖墙,位于砖壁墓道北部。东西宽2.8米,南北厚2.44米。前甬道,平面呈横长方形,东西3.38—3.40米,南北2.35—2.40米。拱券顶,券高3.78米,除底部铺青石板外,全部为砖结构。后甬道,位于墓葬中轴线上,是连接前甬道与墓室的通道。平面呈纵长方形,拱券顶,长5.12米,宽1.94米,券高2.64(南部)—2.80(北部)米。两侧壁及顶部砖砌,地面铺石板。
第二道封门砖墙,位于后甬道南端,墙宽1.94米,厚0.78米。
石门,安装在后甬道北端。由门楣、门额、立颊、门下坎、门扇等青石构件组成。门楣与门额系用一块大石板加工而成。上部为门额,作半圆形,下部为门楣,作长方形。全长应为2.45米。门扇二件,上下两端有圆柱形门轴。
墓室,位于甬道之北,以青条砖筑砌,平面近方形,南北6.73米,东西6.92米,面积约46平方米。墓顶作四角攒尖式,高9.36米。墓室内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摆放随葬品,西半部为宣武帝(元恪)的石棺床所在地。石棺床南北长3.86米,宽2.2米,高0.16米。用15块方形石块拼砌而成。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景陵建筑有三个特点:
(1)该墓主要用于砌筑墓壁及墓顶的砖,是一种特制的长方形青砖,表皮光滑显有黑色亮光。
(2)墓壁、墓顶砌砖,皆以细沙黄泥为黏合料,仅在缝口挂抹一线白灰膏。
(3)墓壁、墓顶的表层砖面上,全部涂上一层黝黑色。从色调上,强调了墓葬建筑的特色,也体现了北魏拓跋氏人的尚黑习俗。
随葬物因盗掘严重,剩有:青瓷龙柄盘口壶、龙柄鸡首壶、四系盘口壶、唾盂、瓷缽、釉陶碗、陶罐、盆、钵、杯和陶方形四足砚等。
洛阳邙山宣武帝景陵、大同方山文成帝妻文明皇后永固陵、孝文帝寿陵(万年堂),是目前仅有的业经发掘的三座北魏帝后陵墓,虽然俱遭严重盗掘,仍对研究北魏陵墓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www.chuimin.cn)
有关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的文章
南唐,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小朝廷,建都于今南京。先主李昪〔biàn便〕死后与其妻宋氏合葬于今江宁牛首山南麓,称为钦陵。中主李璟死后与其妻钟氏也合葬于牛首山,称为顺陵。二陵相距约50米。1950—1951年对南唐二陵进行发掘。二陵依山为坟,都是砖石结构的多室墓。前、中室布局与钦陵前、中室相同,只是中室内无双龙戏珠图与武士像。作拱立或抱券,持剑或持盾状。李璟墓内无舞蹈俑。顺陵出土石哀册40片。均出于后室棺床上下。......
2024-01-28
徐州地区目前共发现楚王陵墓八处。由于刘注墓之前已经发现,位于徐州小龟山,因此狮子山楚王陵应属于其他四位楚王的。据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在《文物》杂志上发表的发掘简报上,推测墓主是第二代或第三代楚王,即刘郢客或刘戊。狮子山楚王陵的特点是只有耳室和主室,是一个主室的墓葬制度。狮子山楚王陵出土了大量的钱币,约18万枚,也与刘戊谋反后可能受到的埋葬礼仪不合。......
2023-12-04
唐僖宗的靖陵是关中十八陵中最后一座,僖宗之后的昭宗和昭宣帝陵墓已不在关内,分别葬在河南的偃师和山东的定陶。唐僖宗的靖陵,实际上已无力以山为陵而恢复土冢,规模还不如盛唐时的一座陪葬墓。靖陵石刻毁坏严重,一些石刻的具体位置无从考辨。土冢前立有清代刻建的陵碑,上为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唐僖宗靖陵”数字。然而一件令人心痛的事件发生后,将靖陵之谜公之于众。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文物部门决定对靖陵进行抢救性发掘。......
2023-12-04
晋侯墓地,位于山西省翼城县与曲沃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地境。其中,八位晋侯,九位晋侯夫人。M8附有长20.1米,宽15米大型车马坑,规模之大,实属罕见。M13墓主女性。两墓被盗,随葬器物几乎被洗劫一空。玉石器数量多,总数达4000余件。M31墓主女性,出土铜器、陶器、玉石器等1000余件。M64墓主男性。其中,两件鼎及簋上有“晋侯邦父”铭文。......
2024-01-28
汉魏洛阳故城,在今洛阳市东约15公里处。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城遗址。据文献记载,汉魏晋时有12座城门,北魏时有13座城门。应是《洛阳伽蓝记》中的司徒府、大尉府、太庙等遗迹。城南的重要遗迹有刑徒墓、灵台、太学和城内的永宁寺等。有棺,有的遗骸上可看出骨折或病变痕迹。灵台是迄今我国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址。永宁寺,建于北魏熙平元年,是洛阳城中最大的一座寺院。......
2024-01-28
西汉时期分封的梁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其王室陵墓均在商丘市东的永城芒砀山上。1987—1991年,在河南商丘地区永城芒砀山梁王陵区调查与发掘。位于保安山东半山腰中的梁孝王墓,是芒砀山目前已发现的梁国王室墓中规模最大、建筑结构最复杂的石室墓。1992—1994年,在永城芒砀山梁王陵区内发掘,发现梁孝王寝园基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0米,东西宽60米。是我国目前发现唯一的一处保存完整的西汉诸侯王寝园建筑基址。......
2024-01-28
长陵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建造最早的一座陵墓。长陵的祾恩殿雄伟挺拔,所用木材全部是名贵的楠木。永乐十四年,长陵祾恩殿建成,赵王朱高燧奉命将徐皇后的神位安奉殿内。有人怀疑朱棣的遗体并未运到北京,北京的长陵只是一座衣冠冢。一般以为朱棣确是葬在长陵玄宫中。从保存至今的长陵来看,明成祖确是花了功夫。长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合理。万历三十二年,长陵遭雷击,明楼中的石碑被击坏。......
2023-12-04
长安与洛阳,这两座城,在隋唐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文化中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着重大作用。尤其是长安城的规划,对亚洲都城建设影响巨大。隋唐京城长安城址,在今西安市区及郊区,总面积83平方公里。洛阳城址,在今洛阳市区及郊区。长安城址 长安城,唐时曾称西京。是长安城中的繁华商业区。洛阳城址 隋唐洛阳城,跨洛河南北两岸而建。它的布局也与长安城明显不同。......
2024-0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