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的考古工作,以当时的政治中心周原、丰镐两地区的发现与发掘最为重要。周原遗址 周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都城名京,立国为周。文王、武王迁都丰镐。至西周末年,西戎入侵,遂成废墟。为此,周原地下埋藏十分丰富的西周遗物。周原遗址,横跨扶风、岐山两县北部,东西约七公里,南北约七公里。瓷豆的火候高达1200℃以上,吸水率低于1%。据推测,早期基址建于西周初年,晚期基址建于西周中期。......
2024-01-28
汉魏洛阳故城,在今洛阳市东约15公里处。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城遗址。1954年开始调查,1962年以来,勘探与发掘。
城址大体作南北长方形。经实测,西城墙残长4290米,墙宽约20米。北墙全长约3700米,宽25—30米。东墙残长3895米,宽约14米。南城墙因洛河北移被毁,其长度,以东、西垣的间距计算约2460米。城周长约合14公里。
城垣的西、北、东三面,共探出城门10座,西垣五座,北垣二座,东垣三座。据文献记载,汉魏晋时有12座城门,北魏时有13座城门。
洛阳城西北角,曹魏时增筑金墉城。经勘察,此城由南北毗连的三座小城组成。设门道相通。平面呈“目”字形,南北长1048米,东西约255米。城墙宽12—13米,城门八座。北城:西墙、南墙各一门。中城:西墙二门。南城:四面各一门,均为一个门洞。该城北依邙山,据地势制高点,可俯瞰洛阳全城。实际上是座军事性城堡。
大城内的中北部,探出北魏宫城,南北长1398米,东西宽660米。呈南北长的矩形。南墙开一门,西墙二门,东墙一门。南门即宫城正门。门洞阙口宽46米。大城内街道,东西横街四条,南北纵街四条。其中,贯通宫城正南门(阊阖〔chāng hé昌何〕门)至建春门的横街,全长2510米,宽35—51米,是横穿宫城的主干大道。还有北从宫城南门起,向南直通宣阳门的铜驼街,是全城的南北中轴线。残长1650米,宽40—42米。街道两侧有大面积夯土台基。应是《洛阳伽蓝记》中的司徒府、大尉府、太庙等遗迹。
城南的重要遗迹有刑徒墓、灵台、太学和城内的永宁寺等。
刑徒墓地,发掘了522座墓。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宽仅能容身,每坑埋一人,绝大多数是男性,女性只占4%左右。有棺,有的遗骸上可看出骨折或病变痕迹。出土刑徒砖820余块,是用残砖刻铭的。铭刻记录了刑徒的部属、狱所、名称、刑名、姓名和死亡日期等项目。这些刑徒都属于将作大匠的左校或右校管理。死后立专门登记的簿册。铭砖中刻刑徒死亡日期的共有229块。始自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四月三日,终于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十月二十二日。这些刑徒绝大多数来自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征调到洛阳服役的劳动人民。生前过着奴隶般的生活,死后又如此凄惨。
灵台,是东汉观察天象的专门机构。建于中元元年(公元56年),北魏时废弃。遗址位于城南平昌门外,东西220米,南北200米。经发掘,东西两侧有墙基,遗址中心是一座方形夯土台基。底部长宽各50米。台基上下两层平台。下层平台环建回廊,上层平台每面各有五间建筑。上、下层坡道相通。中心台顶平面略呈椭圆形,南北11.7米,东西8.5米。是当时观察天象之所。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曾任灵台台丞(即天文台长),并在这里设计制造地动仪,写出《灵宪》等天文著作。灵台是迄今我国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址。
太学,创建于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是我国最早的大学。遗址位于城南辟雍的东北。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是一组长方形夯土建筑群,东西104米,南北90米。东部为一组密集成排的夯筑房基,南北220米,东西150米。四周夯筑围墙。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立石经于太学,通称“熹平石经”。魏齐王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又新立石经,通称“正始石经”。这是儒家经典正本。宋代以来,时有石经残石出土,近年来又有新的发现。
永宁寺,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是洛阳城中最大的一座寺院。寺址位于宫城南门——阊阖门基址西南约一公里处。平面呈长方形。四周夯筑围墙。周长1040米。中心为方形塔基。《洛阳伽蓝记》:永宁寺“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西晋一尺合今24.2厘米)。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今塔基残高约八米,平面呈方形,分三层而上,底层夯基东西101米,南北98米。中层夯基东西、南北各长50米。顶层台基系用土坯垒砌,面积约10米见方,其间留有木塔柱洞残迹。台基表面有残佛像头等遗物。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寺塔毁于大火。
(www.chuimin.cn)
有关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的文章
西周时期的考古工作,以当时的政治中心周原、丰镐两地区的发现与发掘最为重要。周原遗址 周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都城名京,立国为周。文王、武王迁都丰镐。至西周末年,西戎入侵,遂成废墟。为此,周原地下埋藏十分丰富的西周遗物。周原遗址,横跨扶风、岐山两县北部,东西约七公里,南北约七公里。瓷豆的火候高达1200℃以上,吸水率低于1%。据推测,早期基址建于西周初年,晚期基址建于西周中期。......
2024-01-28
南唐,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小朝廷,建都于今南京。先主李昪〔biàn便〕死后与其妻宋氏合葬于今江宁牛首山南麓,称为钦陵。中主李璟死后与其妻钟氏也合葬于牛首山,称为顺陵。二陵相距约50米。1950—1951年对南唐二陵进行发掘。二陵依山为坟,都是砖石结构的多室墓。前、中室布局与钦陵前、中室相同,只是中室内无双龙戏珠图与武士像。作拱立或抱券,持剑或持盾状。李璟墓内无舞蹈俑。顺陵出土石哀册40片。均出于后室棺床上下。......
2024-01-28
同时,在其祖母陵的后方为自己预营寿陵(万年堂),而规模小于永固陵,以示孝道。墓内破坏严重,葬式不明。洛阳北魏景陵 1991年6月,在洛阳邙山顶上,发掘北魏宣武帝景陵。洛阳邙山宣武帝景陵、大同方山文成帝妻文明皇后永固陵、孝文帝寿陵(万年堂),是目前仅有的业经发掘的三座北魏帝后陵墓,虽然俱遭严重盗掘,仍对研究北魏陵墓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2024-01-28
古灞桥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郊灞桥镇,原横跨灞河之上。此桥总长约达数百米。蒲津古渡 蒲津古渡,黄河著名要津之一。唐时,蒲津渡浮桥成为唐王朝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是年十二月,增修蒲津浮桥,“絙以竹苇,引以铁牛”。铁山两座,分布于四尊铁牛中间,其作用是加重地锚的重量,起到固桥作用。蒲津渡东岸渡口遗址发现的铁牛、铁人、铁山等珍贵文物,已按“原地、原位、原貌”永久性保护起来。......
2024-01-28
邺城遗址,在河北省临漳县境内,现今漳河横贯其间,可分为邺北城与邺南城。对邺北城与邺南城的形制,平面布局和城墙、城门、城壕、街道、建筑基址有了基本了解。邺北城金明门至建春门这条唯一的东西大道将城址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大于南区。邺北城街道已探出六条。城址内,仅存地面上的遗迹有铜爵台、金虎台遗址。邺南城,经勘探,城址东西2800米,南北3460米。邺南城内道路笔直,形成网络。......
2024-01-28
西安东郊的半坡村落址,面积约30000平方米,已发掘了约10000平方米。半坡村落址没有全部发掘,但它的发现为日后发掘完整的姜寨村落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姜寨村落址位于半坡村落址东北15公里,临潼县城北约一公里的临河东岸上,南依骊山北麓,遗址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姜寨村落址的再现,为研究黄河流域、距今6500年前后的村落形式及其体现的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024-01-28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丰富多彩的稻作农业、家畜饲养业以及手工业遗存,展示了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7000年前后即已拥有充分发展的农业文化成就,而1986年以来发现的良渚文化的土冢、祭坛、中心聚落址与神徽玉器则进一步表明这一地区在距今4800年前,其原始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后世的神权与王权意识在这里已经有了初步而形象的反映。......
2024-01-28
长安与洛阳,这两座城,在隋唐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文化中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着重大作用。尤其是长安城的规划,对亚洲都城建设影响巨大。隋唐京城长安城址,在今西安市区及郊区,总面积83平方公里。洛阳城址,在今洛阳市区及郊区。长安城址 长安城,唐时曾称西京。是长安城中的繁华商业区。洛阳城址 隋唐洛阳城,跨洛河南北两岸而建。它的布局也与长安城明显不同。......
2024-0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