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为商代后期王都遗址。周灭殷后,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近几年来,殷墟考古的重大收获,应是“匚”形宫殿基址和妇好墓。在以小屯村东北地为中心的宫殿宗庙区,已发掘夯土基址53座。这三排房基中,北排房基应为主要建筑。殷墟发掘的墓葬约近2000座。这在殷墟考古史上是仅有的。其中鹤、鹰、鸽、鸬鹚、螳螂的造型,在殷墟尚属首次发现。......
2024-01-28
满城汉墓与南越王墓,墓室凿于山岩之中,都是“凿山为陵”的大型崖墓。工程艰巨,规模宏大,浑如地下宫殿。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位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上。一、二号两座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wǎn晚〕之墓。一号(刘胜)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近7米。二号(窦绾)墓,全长49.7米,最宽65米,最高7.9米。两墓的形制、结构大体相同。全墓可分为墓道、南北斗室、中室、后室等部分。墓门向东。
墓中最特殊的是镶玉漆棺。外镶玉璧,内嵌玉版成长方形盒状。棺外壁镶玉璧26块,棺内壁镶玉版。棺盖底两侧及前后两端共镶玉192块。
墓中最重要的发现是“金缕玉衣”。“玉衣”的外观与人体一样。可分为头部、手套、上衣、裤筒和鞋五部分。由玉片组成,以金丝编缀,故称“金缕玉衣”。经修复,刘胜“玉衣”,全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块,金丝1100克。窦绾“玉衣”,全长1.72米,共用玉片2160块,金丝700克。这是在考古中第一次根据出土情况完整复原的两件“玉衣”。从“玉衣”制作上,反映出西汉工艺技术的高度水平。
两墓随葬品有铜器、金银器、铁器、玉石器、料器、陶器、漆器和丝织品,共计4200多件。
铜器制作精细,造型优美。例如:
错金博山炉,通高25厘米,通体用黄金错成花纹。炉座透雕龙纹,炉上部和盖上铸出猎人狩猎于群山之中。
朱雀灯,作朱雀展翅欲飞状,所衔环形灯盘分成三格,可同时点燃三支蜡烛。
铜漏壶,高22.5厘米。刻箭上原有时辰标记(惜已损坏),可称之为“西汉铜时计”。
难得的是西汉度量衡器。“三钩”铁权,测出西汉一斤为249.9克,此权纽略有损缺。西汉一斤应合今250克。错金铁尺,有错金小点,以表示尺寸,全尺分为10寸。经实测,尺长合今23.2厘米。这种刻度汉尺,在我国是首次发现。最难得的是从二号墓中出土的“长信宫”灯(铭文中有“长信”字样,故名),作宫女双手执灯的形象。灯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可随意调整灯光亮度与照射角度。宫女头部也可拆卸,体内中空,右臂与烟道相通,蜡烛燃烧时的烟灰,可通过烟道容纳于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宫灯的设计科学合理,人物的造型形象逼真。是一件罕见珍品。
南越王墓
南越王墓,是西汉南越国第二代王陵墓,位于广州市区北部象岗山。墓室全用砂岩大石板砌筑,由前室、东西耳室、主室、东西侧室和后藏室七部分组成。全长10.85米,宽12.5米。墓道在南,现长10.3米,宽约2.6米。髹漆棺椁已朽。
墓内的东西侧室、前室、东耳室和墓道中,共有殉葬人10多具。应是墓主的姬妾侍从或杂役。
墓主身著“玉衣”。这件“玉衣”的手、足、头部玉片用丝缕编缀,其他部位玉片系粘贴在麻布片上,再用素绢覆盖,可称为“丝缕玉衣”。在“玉衣”两侧放置圆形透雕玉饰。腰间两侧佩带铁剑10把,剑长1.20米。胸前戴玉佩饰和金、银、玉、铜、玻璃等质珠串。“玉衣”上下铺玉璧,璧下有盛满珍珠漆盒,盒旁有角形玉杯。足端有仿玉陶璧130多件。陶璧之中有一银盒上刻“私官”铭文。墓主身上发现印章九枚(金印两枚、玉印五枚、绿松石印两枚)。其中,有龙钮金印“文帝行玺”、玉印“赵眛”。据此,认定墓主系僭称“文帝”的第二代南越王赵眛(《史记》、《汉书》中,“眛”讹为“胡”)。
随葬物达千余件,其中金印二枚,引人注目。一枚方形龙钮金印,每边长3.1厘米,重148.5克。印文:“文帝行玺”。另一枚印文:“泰子”二字。“文帝行玺”是目前最大的一颗西汉金印。
浅蓝色透明玻璃,长9.5厘米,宽4.5厘米。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块平板玻璃。
在铜镜中,漆绘人物画像镜,有一件直径41.5厘米,也应是目前最大的汉圆镜。带托镜,直径50厘米,用黏合剂把镜面套入镜托凹槽中,背面镶嵌绿松石。三环钮镜,这种镜是首次发现。“山”字镜,也是少见的器物。
还出土六博漆盘和六博子。漆盘有镶铜框的和镶铜贴金花两种。六博子,有象牙、青玉和水晶三种。长方形,每套六颗。是我国古代一种棋子。
犀角形青玉杯,长18.4厘米。青白色硬玉雕成。外壁纹饰,底为透雕卷云纹,中为浮雕云雷纹,口沿为浅雕。制作精细,造型优美。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还有药石:辰砂、铝块、紫水晶、硫磺、孔雀石等。药具:铜杵、铁杵、铜臼。这在汉墓中不多见。
再有铜镜一套八件,其中最大的一件,高48厘米,柄长15.5厘米。均有“文帝九年乐府工造”铭文。
(www.chuimin.cn)
有关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的文章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为商代后期王都遗址。周灭殷后,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近几年来,殷墟考古的重大收获,应是“匚”形宫殿基址和妇好墓。在以小屯村东北地为中心的宫殿宗庙区,已发掘夯土基址53座。这三排房基中,北排房基应为主要建筑。殷墟发掘的墓葬约近2000座。这在殷墟考古史上是仅有的。其中鹤、鹰、鸽、鸬鹚、螳螂的造型,在殷墟尚属首次发现。......
2024-01-28
然而,在东周数千座墓葬中,随葬品丰富而又十分精美的大墓,应首推曾侯乙、中山王两座大墓。秦公大墓则是已发掘的东周墓中最大的一座。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郊擂鼓墩,是战国早期的一座特大墓葬。墓主骨骸经鉴定为男性,年45岁左右,原本用多层丝织物包裹,周围置有玉、骨、角器及金器等物300多件。一号墓,在灵寿城址以西的西灵山下,有尚未发掘的二号墓在其东侧并列。......
2024-01-28
湾漳北朝大墓,在河北省磁县城西南滏阳河南岸,于邺城西北约25公里处。仪仗队手执戟盾、鼓乐、旄幡、伞盖等,表现了墓主生前的崇高地位。出土陶俑1000多件,其中大文吏俑高近1.5米,是北朝墓中所出最大的陶俑。墓室、墓道中的壁画内容以青龙、白虎为前导,后随50多人的仪仗队伍,显示墓主人生前的身份是很高的,具有王者气派。而这些壁画又是北朝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绘画艺术水平最高的一批壁画。......
2024-01-28
昭陵南有皇族和文武大臣陪葬墓167座。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墓,位于陕西乾县北梁山上。乾陵东南方有陪葬墓17座。章怀太子墓 章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次子。妻房氏与之合葬。是唐代侍女画的珍品。镇墓兽,狰狞可怖;镇墓俑,身穿胄甲;狩猎俑,驾鹰驮犬;乐俑,吹笛品箫。是研究唐代中西交通史与民族关系史的重要资料。......
2024-01-28
刘交及其以后各代楚王的陵墓,都分布在徐州近邻周围的石灰岩山上,均系凿山为藏。其中,北洞山楚王墓是结构最复杂的一座,而狮子山楚王墓则是形制最奇特的一座,而狮子山楚王墓则是形制最奇特的一座。墓道后段北端与墓葬主体建筑的墓门相连。其西北角为甬道,与墓道垂直相交。狮子山楚王墓 1994年12月—1995年3月,对徐州狮子山楚王墓进行发掘。第三部分,又称内墓道,宽2米,长约20米。......
2024-01-28
西周时期的考古工作,以当时的政治中心周原、丰镐两地区的发现与发掘最为重要。周原遗址 周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都城名京,立国为周。文王、武王迁都丰镐。至西周末年,西戎入侵,遂成废墟。为此,周原地下埋藏十分丰富的西周遗物。周原遗址,横跨扶风、岐山两县北部,东西约七公里,南北约七公里。瓷豆的火候高达1200℃以上,吸水率低于1%。据推测,早期基址建于西周初年,晚期基址建于西周中期。......
2024-01-28
就算我年少时兴趣广泛,也不可能会对专门学习如何“挖死人骨头”动念的。在大一的必修课中,赫然出现了“考古人类学导论”。我花了一两个小时在图书馆翻了翻上学期的笔记,才明白,哇,考古人类学还真的是“挖死人骨头”的啊!考试成绩公布,我的“考导”真的“考倒”了,拿了62分,在班上排名倒数。......
2023-08-28
古灞桥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郊灞桥镇,原横跨灞河之上。此桥总长约达数百米。蒲津古渡 蒲津古渡,黄河著名要津之一。唐时,蒲津渡浮桥成为唐王朝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是年十二月,增修蒲津浮桥,“絙以竹苇,引以铁牛”。铁山两座,分布于四尊铁牛中间,其作用是加重地锚的重量,起到固桥作用。蒲津渡东岸渡口遗址发现的铁牛、铁人、铁山等珍贵文物,已按“原地、原位、原貌”永久性保护起来。......
2024-0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