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都咸阳遗址被改道后的渭河侵蚀而损毁的情况下,西汉长安城遗址成为保留至今最古老的完整古都大遗址。然而,西汉长安城又是一座谜一般的城市。近年的测量结果显示,汉长安城周长25700米,北城墙7200米,西城墙4900米,南城墙7600米,东城墙6000米。汉长安城的西城墙是四面城墙中最短的。据刘庆柱《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汉长安城西城墙长4900米。......
2023-11-29
汉长安城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为西汉都城遗址。汉高祖刘邦七年(公元前200年)建都长安。惠帝元年至五年(公元前194—前190年)筑造城墙。1956年开始勘察与发掘。
城址平面近方形,旧称“斗城”,东城墙长约6000米,南城墙长约7600米,西城墙长约4900米,北城墙长约7200米,总长约合汉代62里。总面积为36平方公里。墙基宽12—16米。墙外侧绕以宽约八米,深约三米的城壕。
城门与街道:城的四面各有三座城门。东墙(北起而南)有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墙有覆盎门、安门、西安门;西墙有章城门、直城门、雍门;北墙有横门、厨城门、洛城门。通过宣平门、霸城门、西安门和直城门的发掘,判明每座城门有三个门道。直城门中间门道宽7.7米,两侧门道各宽为8.1米,门道间距4.2米。门两侧有石础,原建有木构门楼。街道笔直,主要街道八条,各宽约45米(图7)。
城内重要的建筑群遗址,有长乐宫、未央宫、明光宫、北宫、桂宫、武库、东市、西市等。
长乐宫,又称东宫,汉初为皇帝视朝之处,惠帝改为太后寝宫。位于城东南角,平面近方形,四周筑有宫墙,墙基宽约20米,墙四面各设一门。周长10000米以上,面积约六平方公里。宫内主要建筑有前殿、临华殿、长信宫、长秋殿、永寿殿、神仙殿、永昌殿和钟室等。
图7 汉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未央宫,又称西宫,位于城西南角。为皇帝居住理政之处。经钻探,宫城平面呈规整的方形,四周筑有宫墙,东西墙各长为2150米,南北墙各长为2250米。面积为五平方公里,约占长安城总面积的1/7。宫城四面各有一门。现已探明,当时北宫门有南北向大道直达前殿,宫门外两边有阙楼,文武大臣入宫前都在此等候。东宫门有东西向大道直达前殿,各地诸侯朝见皇帝都由东宫门进入。
未央宫城内的建筑,以位居中央的前殿为主体。其他建筑则围绕于四周。在前殿西北,有朝廷作为图书馆、档案馆的石渠阁,前殿正北,有作为存放文史档案和重要典籍的天禄阁。
前殿夯土台基,北部残高15米,南北长350米,东西宽约200米。有前、中、后三座大殿,是利用龙首山丘陵修建的高台建筑。
1980年,在前殿西南和东北部,发现一批被火烧烤过的木简。其中有些是病方和医方,是研究古代医药的珍贵资料。
1981—1992年,在前殿北360米处,发掘一座殿址。其主体建筑的南夯土台基,东西长50余米,南北宽30余米,它的北面有一长方形庭院,南面有两个夯土台。看来是正殿前的两座阙门。据推测,可能是后宫椒房殿遗址,即皇后的住所。
1986年在未央宫前殿西北880米处发掘了一座管理全国工官的官署院落遗址。出土进贡物品的刻字骨签30000多片。骨签均为动物骨头(主要是牛骨)制作,长5.8—7.2厘米,宽2.1—3.2厘米,厚0.5厘米。其内容可分两类:(1)一行字(六至七字),刻有物品名称、规格、编号;(2)二至四行字(10—40字不等),刻有纪年、工官名称、有关官吏和工匠人名。骨签的出土,反映了当时各地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状况,不同年代的进贡物,在数量上和品种上的变化,以及各地基层官制的设置情况,是研究西汉社会史的一批珍贵资料。
1988年,在宫城西南角发掘一座角楼遗址。平面呈曲尺形(“L”),与后世见到呈正方形的角楼有所不同。这是我国已发掘出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角楼遗址。
武库,是西汉的中央兵器库。遗址位于长乐宫与未央宫之间。平面长方形,四周有围墙,东西880米,南北320米。内有库房基址七处。出土大批武器,有铁刀、剑、矛、戟、铠甲、铜戈、镞、剑格等。其中以铁兵器为主。各类武器比较集中,反映当时各库房是按武器类型分类存放的。
长安城南郊,西汉仪礼性建筑群遗址,以明堂、辟雍和王莽九庙遗址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
明堂、辟雍为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元年—5年)兴建,九庙为王莽地皇元年(公元20年)所建。遗址在长安城南安门外大道东侧,今西安市土门村北。当时,“明政教”的明堂与“宣教化”的辟雍,合而为一。遗址平面呈“外圆内方”,正中是中心建筑,建于圆形夯土台上,台面直径62米。台上的中心建筑平面似“亞”字形,四面对称,每边长42米。正中是一个方形夯土台,每边长约17米。中心台的四边,有四个厅堂,各长24米,应即所谓“明堂”、“总章”、“青阳”、“玄堂”。四堂前面围绕敞厅。
在中心建筑的四周有围墙,呈正方形,四边各长235米,距中心建筑96米。围墙每边各有一门,门道宽4.5米,长12.5米。围墙内四隅有曲尺形配房,每边长47米。围墙外绕以环水沟。
王莽九庙,为王莽建立新朝后所建之宗庙。遗址在汉长安城南安门外大道西侧,与明堂、辟雍对应。这组建筑群,由12座建筑组成。1—11号基址为一组,四周有方形大围墙,每边1400米。12号建筑基址在南边大围墙外正中,两者的围墙相距10米。这12座建筑形制基本相同。1—11号建筑,可分三排,北排(1—4号)与南排(8—11号),方位一致,南北对应。中排(5—7号)错落在南、北排之间。每座建筑的四周都有围墙。其中心主体建筑,平面如“亞”字形。这些建筑,除外边无水沟环绕外,其平面布局与明堂、辟雍相似。在九庙遗址中的石础上,有“始建国”年号。因此,推定为“王莽九庙”遗址。
(www.chuimin.cn)
有关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的文章
在秦都咸阳遗址被改道后的渭河侵蚀而损毁的情况下,西汉长安城遗址成为保留至今最古老的完整古都大遗址。然而,西汉长安城又是一座谜一般的城市。近年的测量结果显示,汉长安城周长25700米,北城墙7200米,西城墙4900米,南城墙7600米,东城墙6000米。汉长安城的西城墙是四面城墙中最短的。据刘庆柱《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汉长安城西城墙长4900米。......
2023-11-29
西周时期的考古工作,以当时的政治中心周原、丰镐两地区的发现与发掘最为重要。周原遗址 周原,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都城名京,立国为周。文王、武王迁都丰镐。至西周末年,西戎入侵,遂成废墟。为此,周原地下埋藏十分丰富的西周遗物。周原遗址,横跨扶风、岐山两县北部,东西约七公里,南北约七公里。瓷豆的火候高达1200℃以上,吸水率低于1%。据推测,早期基址建于西周初年,晚期基址建于西周中期。......
2024-01-28
南唐,偏安于江南一隅的小朝廷,建都于今南京。先主李昪〔biàn便〕死后与其妻宋氏合葬于今江宁牛首山南麓,称为钦陵。中主李璟死后与其妻钟氏也合葬于牛首山,称为顺陵。二陵相距约50米。1950—1951年对南唐二陵进行发掘。二陵依山为坟,都是砖石结构的多室墓。前、中室布局与钦陵前、中室相同,只是中室内无双龙戏珠图与武士像。作拱立或抱券,持剑或持盾状。李璟墓内无舞蹈俑。顺陵出土石哀册40片。均出于后室棺床上下。......
2024-01-28
古灞桥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郊灞桥镇,原横跨灞河之上。此桥总长约达数百米。蒲津古渡 蒲津古渡,黄河著名要津之一。唐时,蒲津渡浮桥成为唐王朝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是年十二月,增修蒲津浮桥,“絙以竹苇,引以铁牛”。铁山两座,分布于四尊铁牛中间,其作用是加重地锚的重量,起到固桥作用。蒲津渡东岸渡口遗址发现的铁牛、铁人、铁山等珍贵文物,已按“原地、原位、原貌”永久性保护起来。......
2024-01-28
我国古矿冶遗址,在内蒙古林西、湖南麻阳等地东周遗址中都有发现。值得注意的是湖北大冶铜绿山和江西瑞昌铜岭古矿遗址。在古矿井附近并有冶炼遗址。瑞昌铜岭遗址 1988—1991年,江西瑞昌铜岭发掘一座商周时期大型铜矿遗址。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铜矿开采冶炼遗址。填补了我国商代矿冶考古的空白,是研究青铜时代采矿冶炼的新证据。......
2024-01-28
就算我年少时兴趣广泛,也不可能会对专门学习如何“挖死人骨头”动念的。在大一的必修课中,赫然出现了“考古人类学导论”。我花了一两个小时在图书馆翻了翻上学期的笔记,才明白,哇,考古人类学还真的是“挖死人骨头”的啊!考试成绩公布,我的“考导”真的“考倒”了,拿了62分,在班上排名倒数。......
2023-08-28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丰富多彩的稻作农业、家畜饲养业以及手工业遗存,展示了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7000年前后即已拥有充分发展的农业文化成就,而1986年以来发现的良渚文化的土冢、祭坛、中心聚落址与神徽玉器则进一步表明这一地区在距今4800年前,其原始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后世的神权与王权意识在这里已经有了初步而形象的反映。......
2024-01-28
邺城遗址,在河北省临漳县境内,现今漳河横贯其间,可分为邺北城与邺南城。对邺北城与邺南城的形制,平面布局和城墙、城门、城壕、街道、建筑基址有了基本了解。邺北城金明门至建春门这条唯一的东西大道将城址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大于南区。邺北城街道已探出六条。城址内,仅存地面上的遗迹有铜爵台、金虎台遗址。邺南城,经勘探,城址东西2800米,南北3460米。邺南城内道路笔直,形成网络。......
2024-0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