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国历史重要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与偃师、郑州商城

中国历史重要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与偃师、郑州商城

【摘要】: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是商代考古中最重要的新发现。偃师商城应为汤都西毫。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是1959年古史学家徐旭生调查时发现的。此墓年代与二号宫殿同属二里头遗址晚期。二里头遗址还发现数十座大小不等的墓葬。近年来,二里头遗址内又发现早期大型建筑夯土基址。在遗址的中部,经初步探测,发现二片大型基址。西南距二里头遗址约六公里。



  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是商代考古中最重要的新发现。使商文化的研究从盘庚以来的殷墟提早到商代前期。其中,二里头晚期宫殿应为商汤灭夏之后所建的宗庙遗迹或为其行宫。偃师商城应为汤都西毫。郑州商城应为仲丁所迁之隞〔áo熬〕城。这三者关系,表明了商代前期历史情况。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是1959年古史学家徐旭生调查时发现的。它的发掘,可为夏文化探索提供部分资料,为早商文化研究开辟途径。今在其晚期地层中发现两座大型宫殿基址。

  一号宫殿基址,位于遗址中部,北朝南(方向352°)。东西长108米,南北宽约100米。平面略作方形,全部夯土筑成。在基址中部偏北处,有一略高的长方形殿堂基座,东西长36米,南北宽25米。建在基座上的殿堂,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四周有一圈大柱洞或柱础石。经复原研究,正面是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四阿重屋”式殿堂。殿前庭院的面积约5000平方米。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wǔ午〕建筑。殿堂正南约70米处,即夯土台基南部边沿中段,是宫殿大门。这种建筑形式,基本具备我国宫殿建筑的形制和规模。值得注意的是,在殿堂基座的西北隅台基上面,发现墓葬10座,死者双手被捆绑,有的用陶簋、罐、瓮随葬,有的坑内有人骨架和兽骨。显然系被迫致死,或与祭祀有关。

  二号基址,位于一号基址东北约150米处,形制彼此近似。同样是包括廊庑、大门、中心殿堂的一组建筑。但中心殿堂面阔九间,进深仍为三间。全组呈长方形,东西宽58米,南北长73米。还发现地下水道,用陶管将庭院内的水排出。它与一号基址不同的是,中心殿堂后有一座大墓。墓的中线与南大门南北对应。大墓为长方竖穴,墓口东西长5.35米,南北宽4.25米,深6.1米。被盗一空。此墓年代与二号宫殿同属二里头遗址晚期。因此,二号宫殿应为宗庙之类建筑(图2)。

  二里头遗址还发现数十座大小不等的墓葬。

  大型墓一座,位于二号殿址北面,已被盗一空。

  中型墓,墓口长二米余,宽一米余,有二层台。墓底有漆棺朽痕和硃砂层。随葬品,有铜爵、戈、戚。玉石器,有钺、铲、戈和绿松石饰、石磬。还有漆盒、漆豆以及陶盉〔hé和〕等。

  小型墓,墓口长约二米,宽0.6—0.7米。多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只有陶器,器形有盉、缶〔fǒu否〕、盆、豆、簋、觚〔gū姑〕、小口尊等。

  另在灰坑中,发现不少尸骨,有的双手被捆绑,显系被迫致死。
 


  图2 二里头遗址 2号宫殿

  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礼器有爵、斝两种,复合范铸成,整治不精,素面无纹,或仅有简单花纹,具有早期铜器制作的特点。其中,铜爵发现较多,为薄胎、束腰、平底。较早的素面无柱,较晚的有小柱。

  出土精品有:圆形铜牌饰,直径17厘米。用绿松石镶嵌为似钟表刻度形,中间镶成两圈,每圈13个十字形。盾形兽面纹铜牌饰,长16.5厘米,宽8—11厘米,凸面由许多绿松石片粘嵌成兽面纹,图案组合十分精彩。这是我国目前最早的镶嵌工艺杰作。兽面玉柄形饰,通长17.1厘米,柄部宽1.8厘米。外形似鞭,共分六节,粗节有兽面纹,末端用线刻和浮雕法琢成兽头形。造型优美。石磬和铜铃,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

  出土陶器的分期,为认识遗址的整个文化遗存的发展序列与编年,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今认识:

  一期陶器,龙山文化因素很浓厚。纹饰以篮纹为主,方格纹、绳纹次之。炊器以深腹罐为主。罐、盆类器,皆为平底。

  二期陶器,仍有龙山因素。晚段纹饰以细绳纹为主,深腹罐由平底变为圜底。爵、盉、觚、盆、甑等出现上大下小、由高而低的变化过程。出现大口尊、卷沿盆、鬲等。

  三期陶器,不见龙山文化因素。以灰陶为主,形式逐渐减少。器物上下对比度增大,制作和纹饰渐粗糙。出现粗绳纹。

  四期陶器,纹饰以粗绳纹为主。炊器以深腹罐、圆腹罐为主。鬲增多,鬲的口沿可分卷沿与方唇二种,而以卷沿为主。束颈盆和簋数量增多。大口尊,大小两极分化和圈足化的趋势都很明显。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填补了龙山文化与殷墟文化之间的缺环,使之连成一个发展体系。

  在陶器上还发现刻符20多种,有的刻符与甲骨文中同类字相似,当属文字范畴。

  二里头早商遗址,有着宏大的宫殿宗庙,精美的铜器、玉石器和陶器等,这是商代早期所创造的辉煌之民族文化,为后来殷周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近年来,二里头遗址内又发现早期(一、二期)大型建筑夯土基址。

  在遗址的中部,经初步探测,发现二片大型基址。二者相距约60米。西侧一座基址,东西长约360米,南北宽约200米;东侧一座基址,东西约250米,南北约150米。面积都大大超过一、二号殿址。

  在第四发掘区,经探测,证实80年代发掘的铸铜遗址以北数千平方米范围内仍有铸铜遗迹。

  在第六区,经发掘,在汉代祭祀性基址下叠压和打破一处二里头文化早期大型基址。东西约100米,南北现存约40—50米。北部被压在村民楼房之下。在解剖沟内发现二里头早期基址的夯土层和打破它的二里头二、三期灰坑。这座早期基址夯土层均厚3米以上。基址面上发现有墙槽、门道和柱洞。而房间的开间不小,证明它应属宫殿之类建筑。

  从打破基址的灰坑时代看,这座基址至晚应属二里头二期偏早阶段,也很有可能会早到二里头文化一期。这对二里头遗址来说,是一次突破性的发现。也似可说明,此处早期基址,很有可能是文献上所载,夏桀所居之斟〔xún寻〕所在地。

  偃师商城遗址

  1983年发现并进行发掘的偃师商城,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城西,北依邙〔máng忙〕山,南临洛水(洛河改道北移)。西南距二里头遗址约六公里。正处于河洛之间的平原上。《汉书·地理志》偃师条下班固自注:“尸乡,殷汤所都。”近年来,在城址北面,北邙山下杏园村,出土唐朝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墓志:“访旧瘗〔yì益〕于北邙,祔新茔于西毫。”另一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墓志:“葬于偃师亳邑乡。”这表明,汉唐以来,确指今偃师商城所在,即西毫之地。

  城址都已湮没于地下,经钻探,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南角地势低洼,东城墙南段内折向西南,再折向南,与南墙相接,依地势筑城。四面城墙基本完好。城墙一般宽17—20米。墙基槽一般宽约18米,墙体夯筑,夯窝密集,夯层清晰。方向北偏东七度。西墙长1710米,北墙长1240米,东墙有曲折,长约1640米,南墙长740米。城门已发现七座,北墙探出一座,东墙与西墙各探出三座。已发掘各一座。城市的布局,展示了早期都城的轮廓(图3)。

  “西二”城门,位于西城墙偏北处,北距“西一”门165米。门道全长16.5米,宽2.4米。门道两壁,各筑有一道紧贴城墙(残存90厘米高)的木骨夯土墙,墙内有30多个柱子洞,洞底埋垫柱础石。门道内路土厚约40—50厘米。从城门内侧往南约四米处,有一条夯筑“马道”,上宽三米,下宽四米。它与西城墙垂直相交,全长约30米,东端与城内一条东西向的主干大道相连。“马道”斜坡式,东低西高,直抵城墙上,正合登城之用。
 


  图3 偃师商城

  “东二”城门,位于东城墙中部偏南处。门道全长19.4米,宽2.4—3米。两壁紧贴城墙的木骨夯土墙内残留柱洞痕迹。在门道路土下,有一条地下排水沟,宽约1.2米,深1.3米。沟底用石块砌成鱼鳞状。两壁以石块砌成石柱,柱间夹立木柱,承托木盖板。这条沟,西自宫城,东出东城门,全长800多米。这种木板盖、石壁柱、鱼鳞状石底的下水道,尚属首见。

  在东、西、北三面城墙外侧,发现护城壕沟。壕沟与城墙基础相距约八米,沟的深度约在六米以上。

  城内道路纵横,已探出东西向大路五条,南北向大路六条,路面一般宽约六米,最宽达10米,道路与城门方位基本对应。

  城内中部偏南处有三座小城,居中处的宫城,平面近方形,周长约800余米。南墙正中是宫城大门。门前一条大道直往城南。形成一座独立的小城。

  宫城中部是主殿基址,两侧又有大面积的建筑基址,形成相当壮观的大型建筑群。1984年在宫城内东部即主殿东侧,发掘两座保存完整的宫殿基址(编号为D4、D5)。

  四号殿址,位于宫城东部偏北,东西长51米,南北宽32米。坐北朝南,方向北偏东八度,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宫殿建筑。正殿建于夯土台基上,东西长36.5米,南北宽11.8米。南部边缘有四个长方形台阶。殿堂的东、西、南三面廊庑环绕。中有宽阔的庭院。大殿与东西庑相连接。南庑面阔10间(每间宽约四至五米,进深约五米),与正殿南北相照。在南庑的南边,有一条石砌石盖排水沟,是宫城中的排水设施。

  五号宫殿,包括上、下两层宫殿基址。位于宫城东南隅,在四号殿址之南约10米。上层殿址,其建筑形式与四号殿址有相似之处,也是由正殿和东、西、南三面廊庑组成,中有庭院。而其略有不同之处,五号正殿四周有柱洞和础石,东、西两侧有庑址,规模也较大,东西现长54米,南北宽14.6米。殿址南侧的地面下,发现排成一条线的四对殉狗坑,每坑埋有狗骨架一只,或蜷屈,或侧卧,头皆向南,应为祭祀坑。

  下层宫殿基址,平面呈“”形。殿址之南亦有中间庭院。它为上层殿址所叠压。

  在城内西南隅的第二号小城,面积约35000平方米,基址四周也围有宽约两米的夯土围墙。墙内发现排房式建筑台基。现已发掘东西二排,每排六座,共12座台基。建筑可分为上、中、下三个不同时期。有叠压打破关系。上层台基为长方形,东西宽6.25米,南北长24.8米,台基上面筑有南北向两道隔墙,四缘又有夯土木骨墙。外侧有挑檐柱,再外是排水沟。出土物相当于二里冈上层。中层台基被压在上层台基下面,已破坏无存。出土最晚遗物为二里冈下层早段。下层基址保存完好。而台基面及陶水管道被中层建筑打破。下层建筑应早于中层建筑的年代。这类排房式建筑,可能属库房之类。也或有可能为卫兵营房之类。

  根据地层关系和碳十四测定年代数据,经树轮校正年代为:(1)公元前1636年。(2)公元前1680年。据此,这座城址的始筑年代,约当公元前17世纪,即商代早期。该城既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又有军事防御设施,具有早期都城的规模和特点。因而,我们认为,此城址应是商汤所都之西毫。也有的学者认为此城址为商太甲被放逐时所居之桐宫。

  郑州商城遗址

  1952年在郑州二里冈发现的商代遗存,具有明显的特点。经发掘,确切的地层关系证明它比安阳殷墟要早。后经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树轮校正)3570±135年,即公元前1620年,应属商代中期。

  1955年发现商代城址,平面略近方形,周长近七公里,一般称之为郑州商城。东城墙和南城墙均长约1700米,西墙长约1870米,北墙长约1690米。墙体用土分段分层夯筑。墙基一般宽10—20米。城周共发现11个缺口。推测“有的缺口可能与城门有关”。1992年在花园新村,还清理出郑州商城外郭城墙的西南拐弯处百余米(图4)。

  城内为宫殿区和一般居住区。城郊有手工业作坊和墓葬区。宫殿区在城内中部偏北和东北部一带。已发现夯土基址20余处。现已发掘三处,其中最大的一处,东西65米,南北13.6米,用黄土夯成的房基面上存有两排长方形柱础槽。大致可复原为一座九室重檐顶并带回廊的大型寝殿。现已发现宫城墙和供水设施。宫城墙呈西北至东南方向,现仅存基槽部分,墙宽约三米,目前发现长度50米,厚约1.1—1.4米。供水设施位于宫城墙以北,并与之并行,二者相距四米,已发现长度约40米。该设施由地下石板筑水道管、夯土和汲水井三部分组成。平面呈长方形,断面呈倒梯形。口宽11米,底宽三米,由石板和草拌泥垒砌而成。该供水设施向北延伸与1992年发现的商代蓄水池相连。二者方向一致。蓄水池东西长100米,南北宽约20米,用石板平铺池底,与新发现的供水设施有机地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供水系统。
  (www.chuimin.cn)


  图4 郑州商城遗址图

  城址周围发现手工业作坊遗址四处。铸铜作坊遗址在城南墙外和北墙外各发掘一处。发现有铸铜用的坩埚和陶范等。陶范包括有钁〔jué决〕、铲、斧、刀、凿等工具范,方鼎、圆鼎、鬲、斝、爵、觚、尊、罍等容器范以及镞、戈等兵器范。

  制陶作坊遗址在西城墙外发掘一处。发现陶窑14座,出土陶拍、杵、印模等制陶工具。印模上刻有兽面,夔〔kuí奎〕龙等纹饰。制骨作坊遗址在北城墙外发掘一处,出土骨料中除牛、猪骨外,还有人的肢骨。此外,在城西杜岭和城东南角各发现一处铜器窖藏。杜岭铜窖出土两件大方鼎,其中一件高一米,重86.4公斤,是郑州商代遗址中出土最大的一件青铜容器。另一件高87厘米,重64.25公斤。城东南的窖藏出土铜器13件,包括大方鼎两件,大圆鼎一件,扁足圆鼎、觚、牛首尊各两件,羊首罍、提梁卣〔yǒu友〕、盂和盘各一件。其中,大圆鼎、提梁卣,在郑州商代遗址中属首次发现。

  郑州商城附近尚未找到当时的大型墓葬,仅在城址周围的白家庄、人民公园、南关外等处发掘100多座中小型墓。白家庄的一座中型墓中,出土铜鼎、盘、罍、斝、爵各一件。另一座墓则出土铜鼎三件,铜斝、觚各两件,铜爵、罍各一件。墓内棺顶周围土台(“二层台”)上还殉葬一个奴隶。

  遗址中出土占卜甲骨较多,但刻字者仅有两片。在陶大口尊口沿上常有刻划陶文。还出土原始瓷器、陶塑猪、羊、龟、鱼、虎头、人坐像等制品。

  近年来,在郑州市西北郊小双桥遗址,出土青铜建筑构件,造型别致,加工精细,属铜锡合金。重达六公斤,正面方形,平面“凹”字形,正面饰单线阴纹兽面,两侧各有一组龙虎斗像图,为商代遗址中罕见精品。也是我国迄今最早的青铜建筑构件。还出土特磬、石圭等。最近,小双桥遗址发掘,又获重大成果。发现夯土建筑基址、窖穴、祭祀坑、灰坑、壕沟等遗迹和原始瓷尊、石圭等遗物。还发现数量较多的陶、石、骨、蚌器。

  重要收获之一,是在三片陶缸残片上和一件陶缸表面上,发现硃书陶文约八字,书写工具应为毛笔,用硃砂书写,字迹工整,笔划规范,与殷墟甲骨文字和殊书文字一脉相承,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商代最早的书写文字。

  郑州商城的面积较大,有大型夯土台基和许多手工业作坊,出土大型青铜礼器,表明它是商代中期一座都城遗址。依古文献,应是商仲丁所迁之隞城。也有的学者认为是商汤所居之亳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