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年12 月8 日,码头镇朱湖村移民建镇工地施工时发现。朱湖六朝古墓群考古发掘报告经实地勘察,此处属一大型墓葬群,有古墓50 余座。据当地村民反映,周围台地也因农民耕作经常发现砖室券顶墓,花纹砖随处可见,根据这些花纹砖出土地点调查,大多为六朝时期墓葬。为配合工程建设,本次发掘西晋墓两座,编号为M1、M6;南朝墓四座,编号为M2、M3、M4、M5。随葬器物均置于墓室前半部分。......
2023-09-25
1987年,在河南濮阳市西水坡发现一座形式奇特的“墓葬”,坑作盾形。在墓中部有一具老年男性骨架,大体呈头南足北的仰卧直肢姿式,在其东西两侧有以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在龙虎外侧以及老年足端外侧的三个方位又有三具青少年骨架以及一对腿骨和一堆三角形蚌壳。这是一座什么性质的墓葬,目前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蚌壳龙虎与其外围的三具青少年骨架不是同时埋入的,而与龙虎之间的老年男性骨架则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年代距今6000年(图1)。
蚌壳龙位于老年骨架的东侧,头北尾南,长1.78米,昂首曲颈,弓躯伸尾,其形状犹如在腾飞。蚌壳虎位于老年骨架的西侧,虎背与龙背相对,相距约1.5米,亦是头北尾南。虎长1.39米,头微低,尾下垂,四肢交递,其形状好像在行走。这对龙虎都是用未加工的自然蚌壳摆塑而成,整个造型富有立体感。其中龙型图案是迄今在中原地区年代最早的发现。
图1 仰韶文化蚌壳摆塑龙虎与人骨平面图
西水坡发现的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共有三组,呈南北一字形排列,各相距约20和25米,第二组还有鹿等动物的形象,第三组的龙背上似骑着一人。对这三组龙虎图案含意的解释,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不过多数学者认为,龙曾作为华夏祖先的图腾崇拜物,虎又似神威权力的象征,第一组龙虎之间的男性老人死后由龙虎伴随,至少表明他生前的身份在当时是受人尊敬的。
这种龙遗存不仅发现于黄河流域的史前文化中,在长江流域、西辽河流域的史前文化中亦有发现,而且年代都较早。
1993年,在湖北黄梅,南距长江约25公里处的焦墩遗址上发现一条用河卵石摆塑的龙图案,其年代约距今6000—5000年。龙摆塑在红烧土上,全长4.46米,头西尾东,昂首张口,口吐长舌,龙身呈蛇身鱼尾,腹下有爪状双足,颇为生动。西辽河流域的龙型堆塑,于1994年发现于阜新查海遗址上,属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一条龙图案。这条龙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摆塑在遗址中部,全长近20米,龙身宽约二米,呈昂首张口、弯身弓背状。在龙的北部为一座面积约120平方米的大房址,在龙的南侧发现有排列紧密的墓葬和祭祀坑。这种平面布局关系,表明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龙在当时的社会中就具有特殊的含义。
1989年在河南汝州洪山庙发现了一座罕见的瓮棺丛葬墓,其年代距今5500年前后。该墓为长方形土坑,东西长6.2米,南北宽3.5米,深约0.5米,东南角部分已被破坏,墓底铺一层厚约10厘米的细黄土,墓内有136具以陶缸、器盖或钵为葬具的瓮棺,南北横向排成11排。每具瓮棺内葬一人,均为二次埋葬,男、女、老、幼均有,年龄最大者已逾60岁,最小者在10岁以下。每座瓮棺的底部均有一个圆形穿孔,而且是在烧制前穿透的,表明它们都是作为葬具专门制作的。这种将百余人埋在一起的瓮棺丛葬墓,体现的何种社会风尚及历史背景值得研究。然而,更为引人关注的是,在这些瓮棺葬具上还饰有彩绘或堆塑人物、蜥蜴等。彩绘图案为人物和动植物。人物图案一般画出人体外形,不绘五官。动物图案有鸟、龟、鹿、蜥蜴、鱼纹等,形体已有抽象,局部特征多加以夸张。植物图案有叶纹、连续树枝纹等。此外,在个别女性瓮棺葬具上绘有男性生殖器图案,反映了当时已存在男性生殖崇拜的意识。
朱封大墓位于山东临朐县南约五公里的朱封遗址上,1987、1989年发掘了三座木椁墓,其中两座为重椁单棺、一座为一椁一棺,属山东龙山文化晚期,是至今发现的距今4000年前规模最大的木椁墓。
两座重椁单棺墓形制基本相同。其中一座墓圹长6.3米—6.44米,宽4.1米—4.35米,深1.48米—1.72米,内椁之外为高0.25米—0.35米的生土二层台,外椁即置于生土二层台上,在外椁之外又筑成熟土二层台,这样从墓口至墓底形成有三个台阶。外椁呈井字形,长4.65米,宽2.75米,残高为0.34米—0.52米,厚0.12米—0.16米。内椁亦呈井字形,长3.85米,宽1.6米、残高0.5米—0.55米,厚0.12米—0.15米,内椁上有盖板。内椁中的木棺置于两根垫木上,棺长2.6米,宽0.58米—0.6米,残高0.3米,壁厚0.05米—0.12米。棺内葬一人。另一座重椁单棺墓,还在棺的一侧设有边箱,在内椁的外端设有脚箱,开棺椁墓中边箱与脚箱之先河,棺内葬一女性,死者手握獐牙。发现的单椁单棺墓,部分已被破坏,规模也相当大。墓长6.68米,有生土二层台,椁长4.38米,椁顶有横梁与盖板。棺长2.64米,宽0.72米,棺一侧设小型边箱。
这三座大型木椁墓的随葬品都很丰富,有各种精美的陶器、骨器、玉器等。陶器有鼎、鬹〔gui规〕、罍〔lěi垒〕、豆、盆、三足盆、盂、盒、蛋壳陶杯等。玉器有钺、刀、环、簪〔zān赞阴平〕、头冠饰、坠饰等。其中玉簪呈半透明的乳白色,两侧有三个浮雕人面像,长10.3厘米。头冠饰长23厘米,有玉笄和扇形镂孔透雕组成,其上镶嵌绿松石,极为珍贵。此外,棺椁间还发现多处彩绘木器朽腐后的痕迹,颜色有红、黑、黄、灰、白等多种;有的还出鳄鱼骨板、猪下颌骨等。
朱封大墓不仅规模大,随葬品丰富,而且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重椁和单椁大墓,对后世埋葬中的棺椁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www.chuimin.cn)
有关中国重要考古发现的文章
2000 年12 月8 日,码头镇朱湖村移民建镇工地施工时发现。朱湖六朝古墓群考古发掘报告经实地勘察,此处属一大型墓葬群,有古墓50 余座。据当地村民反映,周围台地也因农民耕作经常发现砖室券顶墓,花纹砖随处可见,根据这些花纹砖出土地点调查,大多为六朝时期墓葬。为配合工程建设,本次发掘西晋墓两座,编号为M1、M6;南朝墓四座,编号为M2、M3、M4、M5。随葬器物均置于墓室前半部分。......
2023-09-25
1937年12月,朱洪山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他以慈北战时服务大队副队长的身份,来掩护革命活动。不久,因带领同志张贴标语,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政治主张时暴露了身份,组织上决定把他调离慈溪县。朱洪山还组织当地青年积极分子成立抗日自卫队,开展锄奸防特活动。朱洪山经常头戴笠帽,赤着脚出没在海滩上,从事地下武装斗争活动。同年4月,朱洪山调嵊新奉地区工作,任嵊新奉县办事处主任。......
2023-07-15
1937年10月,朱洪山、陈亨炯和我三人,在宁属党的帮助下,从宁波家乡奔赴延安,途经武汉时,由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转到山西临汾,参加了八路军学兵队。54年过去了,朱洪山同志英勇牺牲也已40余年了,他那青春似火、坚强如钢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一直深深地铭记在我的心底。朱洪山、陈亨炯和我三人,在宁属地下党组织的支持帮助下,决心投奔延安。朱洪山和我就分配在这个学兵队里,并编在同一个区队。......
2023-08-24
本文主要介绍朱洪山在解放战争初期,领导反清剿、反清乡和恢复发展党组织、组织武工队进行游击斗争的故事。朱洪山经过细考,悟出了区党委强调收回抗币与坚持干部的关系。朱洪山同志又与留下坚持的同志对抗币收回、后勤部职工遣散安置和枪支、物资等检查。朱洪山对革命形势发展的预见性和实际工作,一年后都得到证实。这年9月,朱洪山把工作的重点转向重建武装,把埋藏的枪支取出来为重建革命武装准备武器。......
2023-08-24
我国发现的原始氏族墓地已有数百处,其中规模最大的是70年代发掘的姜寨墓地、王因墓地和柳湾墓地。这一墓地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保存完整,发现墓葬180多座。史前同性合葬墓最早发现于关中地区的仰韶文化中,而迄今发现数量最多的则是地处黄河下游的王因墓地。二人合葬墓大都是成年男女合葬,男的仰身直肢埋在棺内,女的侧身屈肢埋在棺外。多人合葬墓中,棺内的男性骨骼一般较为完整,而棺外的骨骼大多残缺不全,有的仅剩头骨。......
2024-01-28
封层施工前应严格按照相关结构要求进行原材料试验、配合比设计等准备工作。封层施工前对沙基顶面进行整修和验收。编织布展铺好后,用压路机静压一遍,使编织布与沙基结合紧密,增强沙基表层密度。......
2023-08-30
西安东郊的半坡村落址,面积约30000平方米,已发掘了约10000平方米。半坡村落址没有全部发掘,但它的发现为日后发掘完整的姜寨村落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姜寨村落址位于半坡村落址东北15公里,临潼县城北约一公里的临河东岸上,南依骊山北麓,遗址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姜寨村落址的再现,为研究黄河流域、距今6500年前后的村落形式及其体现的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024-01-28
台州的脉搏与国家同步跳动,迄于20世纪末,涌现了王恭时、罗宗洛、王琎、陈芳允等一大批有才华、有胆识、有建树,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群体,而其中又以朱洗、冯德培为代表。朱洗重点从事动物早期发育研究的将近40年间,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1992年,作为中国大陆科学家代表访问台湾。冯德培先生是神经肌肉接头研究领域国际公认的......
2023-07-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