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拆桥”与“落井下石”——鲁迅与陈独秀鲁迅与陈独秀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巨人,虽然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相互欣赏,相互支持,但应该说实际的往来非常之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谈鲁迅与陈独秀的文章甚少。对鲁迅与陈独秀关系问题妄加非议的,当属李敖的鲁迅“过河拆桥”与“落井下石”说。二再来看所谓的落井下石。鲁迅怎么对陈独秀落井下石了,鲁迅当年下的“石头”在哪里?......
2024-01-28
鲁迅是“第几阶级的人”——关于李初梨
李初梨是后期创造社成员。他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一文中,反对甘人君的“鲁迅……是我们时代的作者”的观点,他说:“我要问甘人君,鲁迅究竟是第几阶级的人,他写的又是第几阶级的文学?他所曾诚实地发表过的,又是第几阶级的人民痛苦?‘我们的时代’,又是第几阶级的时代?甘人君对于‘中国新文艺的将来与其自己’简直毫不认识。”[1]对此,鲁迅在《“醉眼”中的朦胧》一文中将其和成仿吾、冯乃超等捆在一起批驳,鲁迅带着讽刺的口吻说:“我的阶级已由成仿吾判定:‘他们所矜持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他们是代表着有闲的资产阶级,或者睡在鼓里的小资产阶级……”也许鲁迅以为李初梨的文章过于浅薄和无聊吧,他亦未用过多的文字去计较。
据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294页记载:中国文联第三届全委会扩大会议近代组的会议上,“前辈李初梨说:‘鲁迅算什么!郭沫若提出革命文学的时候,他还在喊虚无主义呢!’”并诬蔑许广平“和王关戚关系密切,王关戚一揪出来,就吓死了”云云。周海婴只在书中为母亲辩诬,而对李初梨的训斥只能忍着听。何满子先生评论说:“倘他不是鲁迅的儿子,换了别人,听了这种放肆的‘鞭尸’咆哮,就可以反唇相稽:‘先生,您懂得什么叫‘虚无主义’么?您还不如重复当年郭沫若的老调,说鲁迅是‘封建余孽’更到位呢!”
可见,李初梨们骨子里并没有改变对鲁迅的“阶级”认识,试想,倘没有毛泽东的“三个伟大”在,他们还真的要把鲁迅当作“封建余孽”来对待的。(www.chuimin.cn)
【注释】
[1]1928年2月15日《文化批判》第2号。
有关横站:鲁迅与左翼文人的文章
“过河拆桥”与“落井下石”——鲁迅与陈独秀鲁迅与陈独秀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巨人,虽然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相互欣赏,相互支持,但应该说实际的往来非常之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谈鲁迅与陈独秀的文章甚少。对鲁迅与陈独秀关系问题妄加非议的,当属李敖的鲁迅“过河拆桥”与“落井下石”说。二再来看所谓的落井下石。鲁迅怎么对陈独秀落井下石了,鲁迅当年下的“石头”在哪里?......
2024-01-28
“第三种人”——鲁迅与杜衡杜衡,原名戴克崇,笔名苏汶、苏文、白冷、老头儿等。鲁迅与杜衡的矛盾,主要是关于“第三种人”的争论。杜衡所说的“第三种人”是指那些在两种截然不同而互不让步的文艺观面前一时无所适从的作家。这话原是杜衡在《“第三种人”的出路》一文中反复说的,反映了他对左翼文艺运动的惶恐情绪和在敌我两个阵营之前的动摇态度。这一反问,既道出了“第三种人”的无奈,又包含有某种等待和期望。......
2024-01-28
双脚踩着“革命”与“文学”这两只船——鲁迅与张资平张资平,小说家,地质学家。鲁迅批评张资平,为文坛所熟知的就是一个“△”的符号。然而,我以为,只是以“三角恋爱”来论张资平,未必切中张氏小说的要害。不过,鲁迅对张资平之类的“革命文学家”,可谓是看透了五脏六腑。......
2024-01-28
不仅是断句的差错问题——鲁迅与刘大杰刘大杰,笔名修士、湘君,湖南岳阳人。以上所提刘大杰批评鲁迅的事情,与以下的鲁迅批评刘大杰,我以为并没有因果联系。不过,有一点是明显的,此后鲁迅对刘大杰并无好感。1934年后,鲁迅几次批评刘大杰,但都没有点出他的尊姓大名。出书后,有不少断句、标点错误。鲁迅对刘大杰这样揪住不放,确实是不讲恕道。......
2024-01-28
“左右开弓”的“自由人”——鲁迅与胡秋原胡秋原,原名胡曾佑,又名业崇,字石朋,笔名胡冬野、冰禅等。左翼理论家严肃指出:胡秋原由于将创作自由与无产阶级文学党性原则置于根本对立的地位,因而使自己的理论陷入了“虚伪的客观主义”“变相的艺术至上论”“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泥沼。......
2024-01-28
“革命小贩”“无赖子”——鲁迅与杨邨人杨邨人,笔名柳丝,小说家。在革命根据地,环境异常艰苦,杨邨人怕苦怕死,后来逃跑到上海,作“自白”向当局表明心迹,被鲁迅视为革命场中一小贩。当然,鲁迅不喜欢他,但并不把他看成是一个恶人,而称之为“革命小贩”。杨邨人当时是“革命文学家”,他把鲁迅描述成了对立面,成了南京政府奖赏的人,成了革命的敌人。既然是“革命”的需要,也罢,鲁迅就“咬着牙关忍受”了。......
2024-01-28
“休士风波”与“爱的哲学”——鲁迅与傅东华傅东华,文学翻译家,文字学家。不过,他伤害鲁迅后,不论鲁迅对他怎样“冷处理”,他始终不渝崇敬他心目中的鲁迅。在《给文学社信》中,鲁迅首先澄清事实。休士较之于萧伯纳,名气要小,又是黑人,自然是相对的“弱者”,鲁迅见了萧伯纳而不见休士,傅东华送给鲁迅一顶“势利”的帽子。魏建功的轻薄让鲁迅反感。来自自己人的攻击,鲁迅是最为痛恨的。......
2024-01-28
由鸡鸭倒提而论及“买办”问题——鲁迅与廖沫沙廖沫沙,杂文家、报刊编辑家。廖沫沙是“三家村”成员中唯一逃过文化大革命死亡劫难的幸存者。1991年12月27日因病逝世。鲁迅的文章一发表就遭到廖沫沙的误解。林默的文章叫《论“花边文学”》[2],发表在攻击鲁迅最烈的《大晚报》上。文章下结论说,《倒提》代西洋人辩护,作者当然是“买办”了!在廖沫沙的眼里,鲁迅成了称国人为“猪猡”的“买办”了,成了洋人的走狗了。......
2024-0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