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第几阶级的人”——关于李初梨李初梨是后期创造社成员。他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一文中,反对甘人君的“鲁迅……是我们时代的作者”的观点,他说:“我要问甘人君,鲁迅究竟是第几阶级的人,他写的又是第几阶级的文学?他所曾诚实地发表过的,又是第几阶级的人民痛苦?‘我们的时代’,又是第几阶级的时代?甘人君对于‘中国新文艺的将来与其自己’简直毫不认识。”......
2024-01-28
“隐遁主义”——关于冯乃超
冯乃超是后期创造社成员。1928年1月,他在《文化批判》创刊号上发表的《艺术与社会生活》一文,对鲁迅有过形象化的攻击:“鲁迅这位老生——若许我用文学的表现——是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世人称许他的好处,只是圆熟的手法一点,然而,他不常追怀过去的昔日,追悼没落的封建情绪,结局他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说话。隐遁主义!” 与此同时,石厚生(成仿吾)、李初梨、彭康、钱杏邨等纷纷撰文响应,形成了一个批判鲁迅的小小的高潮。鲁迅当然不会接受这种错误的批判,他先后写了《“醉眼”中的朦胧》《文艺与革命》《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等文(均收入《三闲集》)予以反驳,这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革命文学”论战。鲁迅在《“醉眼”中的朦胧》一文中,把冯乃超和成仿吾等人捆在一起批驳,这我在有关成仿吾一文已有介绍,此不重复。
冯乃超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帮助下,他们主动向鲁迅道歉,并与鲁迅一道,筹备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29年冬,在柔石陪同下,冯乃超去景云里鲁迅住所第一次拜访鲁迅,三人畅谈翻译问题。次年初春,冯乃超与冯雪峰、柔石、潘汉年、李初梨等一起第二次去景云里拜访鲁迅,商议“左联”成立事宜。2月16日,与鲁迅、冯雪峰、柔石、夏衍、郑伯奇、蒋光慈等十二人在上海北四川路一咖啡店召开座谈会,决定成立“左联”筹委会,冯乃超被推举为《理论纲领》的起草人。2月24日,在《理论纲领》草成后,冯乃超第三次到景云里拜访鲁迅,征求他对《纲领》的意见。鲁迅看后说:“就这样吧。这种文章我写不出。”3月2日,“左联”成立大会召开,通过了《理论纲领》,成立了常务委员会,鲁迅、冯乃超皆被选为常务委员,鲁迅并发表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会后,鲁迅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盟主,冯乃超则担任“左联”第一任党团书记兼宣传部长。
梁实秋诬蔑左翼作家拿苏联卢布,做苏联走狗。冯乃超在文章中即指斥梁实秋为“资本家的走狗”。梁先生答辩中说:“是那一个资本家,还是所有的资本家?我还不知道我的主子是谁……”鲁迅看后对冯雪峰说:“有趣!还没有怎样打中了他的命脉便这样叫了起来,可见是一只没有什么用的走狗!……乃超这人真是忠厚人……我来写它一点。”于是写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1]一文,狠狠揭露了梁实秋。文章发表后,鲁迅又对冯雪峰说:“你看,比起乃超来,我真要‘刻薄’得多了。……可是,对付梁实秋这类人,就得这样。……我帮乃超一手,以助他之不足。”(www.chuimin.cn)
1930年9月,冯乃超和冯雪峰、柔石等一起,代表“左联”为鲁迅举办了五十寿辰纪念会,茅盾、田汉、叶绍钧、傅东华等进步文化人士三十余人参加,美国友人史沫特莱女士则为会议的安全尽了很大的努力。这次纪念会,不仅表彰了鲁迅对中国文学事业、革命事业的贡献,对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也是一个鞭策和鼓舞。
【注释】
[1]《鲁迅全集·二心集》。
有关横站:鲁迅与左翼文人的文章
鲁迅是“第几阶级的人”——关于李初梨李初梨是后期创造社成员。他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一文中,反对甘人君的“鲁迅……是我们时代的作者”的观点,他说:“我要问甘人君,鲁迅究竟是第几阶级的人,他写的又是第几阶级的文学?他所曾诚实地发表过的,又是第几阶级的人民痛苦?‘我们的时代’,又是第几阶级的时代?甘人君对于‘中国新文艺的将来与其自己’简直毫不认识。”......
2024-01-28
“过河拆桥”与“落井下石”——鲁迅与陈独秀鲁迅与陈独秀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巨人,虽然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相互欣赏,相互支持,但应该说实际的往来非常之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谈鲁迅与陈独秀的文章甚少。对鲁迅与陈独秀关系问题妄加非议的,当属李敖的鲁迅“过河拆桥”与“落井下石”说。二再来看所谓的落井下石。鲁迅怎么对陈独秀落井下石了,鲁迅当年下的“石头”在哪里?......
2024-01-28
“第三种人”——鲁迅与杜衡杜衡,原名戴克崇,笔名苏汶、苏文、白冷、老头儿等。鲁迅与杜衡的矛盾,主要是关于“第三种人”的争论。杜衡所说的“第三种人”是指那些在两种截然不同而互不让步的文艺观面前一时无所适从的作家。这话原是杜衡在《“第三种人”的出路》一文中反复说的,反映了他对左翼文艺运动的惶恐情绪和在敌我两个阵营之前的动摇态度。这一反问,既道出了“第三种人”的无奈,又包含有某种等待和期望。......
2024-01-28
双脚踩着“革命”与“文学”这两只船——鲁迅与张资平张资平,小说家,地质学家。鲁迅批评张资平,为文坛所熟知的就是一个“△”的符号。然而,我以为,只是以“三角恋爱”来论张资平,未必切中张氏小说的要害。不过,鲁迅对张资平之类的“革命文学家”,可谓是看透了五脏六腑。......
2024-01-28
不仅是断句的差错问题——鲁迅与刘大杰刘大杰,笔名修士、湘君,湖南岳阳人。以上所提刘大杰批评鲁迅的事情,与以下的鲁迅批评刘大杰,我以为并没有因果联系。不过,有一点是明显的,此后鲁迅对刘大杰并无好感。1934年后,鲁迅几次批评刘大杰,但都没有点出他的尊姓大名。出书后,有不少断句、标点错误。鲁迅对刘大杰这样揪住不放,确实是不讲恕道。......
2024-01-28
“休士风波”与“爱的哲学”——鲁迅与傅东华傅东华,文学翻译家,文字学家。不过,他伤害鲁迅后,不论鲁迅对他怎样“冷处理”,他始终不渝崇敬他心目中的鲁迅。在《给文学社信》中,鲁迅首先澄清事实。休士较之于萧伯纳,名气要小,又是黑人,自然是相对的“弱者”,鲁迅见了萧伯纳而不见休士,傅东华送给鲁迅一顶“势利”的帽子。魏建功的轻薄让鲁迅反感。来自自己人的攻击,鲁迅是最为痛恨的。......
2024-01-28
“革命小贩”“无赖子”——鲁迅与杨邨人杨邨人,笔名柳丝,小说家。在革命根据地,环境异常艰苦,杨邨人怕苦怕死,后来逃跑到上海,作“自白”向当局表明心迹,被鲁迅视为革命场中一小贩。当然,鲁迅不喜欢他,但并不把他看成是一个恶人,而称之为“革命小贩”。杨邨人当时是“革命文学家”,他把鲁迅描述成了对立面,成了南京政府奖赏的人,成了革命的敌人。既然是“革命”的需要,也罢,鲁迅就“咬着牙关忍受”了。......
2024-01-28
“左右开弓”的“自由人”——鲁迅与胡秋原胡秋原,原名胡曾佑,又名业崇,字石朋,笔名胡冬野、冰禅等。左翼理论家严肃指出:胡秋原由于将创作自由与无产阶级文学党性原则置于根本对立的地位,因而使自己的理论陷入了“虚伪的客观主义”“变相的艺术至上论”“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泥沼。......
2024-0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