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水蛭繁殖技术及注意事项

水蛭繁殖技术及注意事项

【摘要】:(三)水蛭的繁殖1.发情求偶水蛭为雌、雄同体动物,每只水蛭体内都有雌、雄生殖器,相互交配繁殖后代。水蛭在交配期间极易受惊扰,稍有惊动,两只交配的水蛭就可能迅速分开,造成交配失败或交配不充分。因此,在水蛭交配的季节,尤其在清晨要保持安静,特别是对养殖的水面不要有大的动作,防止正在交配的水蛭受到惊吓。3.受精怀孕当水蛭双方将阴茎插入到对方的雌性生殖孔内,并输出精子进入受精囊内以后,交配即告结束。

(三)水蛭的繁殖

1.发情求偶

水蛭为雌、雄同体动物,每只水蛭体内都有雌、雄生殖器,相互交配繁殖后代。一般雄性生殖腺先成熟,雌性生殖腺后成熟。又因为水蛭是异体交配受精,所以性成熟以后,在交配之前,其活动十分频繁,有发情求偶的兴奋状态。表现为:雄性生殖器有突出物在伸缩活动,周围有黏液湿润,这就是发情的特征,也是求偶的表现。当两个发情水蛭遇到一起,头端方向相反地连接起来,即开始进行交配。

2.交配受精

在自然界中,水蛭的交配时间,随温度的变化而有不同。一般情况下,地下温度稳定通过14℃以后,水蛭开始正式交配。在长江流域始于4月中下旬,在华北地区始于4月底和5月初。水蛭交配多躲在水边土石块或杂物下面进行。水蛭的交配时间大多在清晨,头端方向相反,腹面靠在一起,各自的雄性器官正好对着对方的雌性生殖孔,然后雄性伸出的细线状的阴茎插入对方的雌性生殖孔内。交配时间一般持续1~2小时。水蛭在交配期间极易受惊扰,稍有惊动,两只交配的水蛭就可能迅速分开,造成交配失败或交配不充分。因此,在水蛭交配的季节,尤其在清晨要保持安静,特别是对养殖的水面不要有大的动作,防止正在交配的水蛭受到惊吓。水蛭的品种不同,其受精方式也有些差异。有的水蛭无阴茎,如舌蛭科、鱼蛭科和石蛭科等,它们的交配是把由精管膨腔分泌成的包着精子的精荚埋到对方皮下,传送精子给对方。

3.受精怀孕

当水蛭双方将阴茎插入到对方的雌性生殖孔内,并输出精子进入受精囊内以后,交配即告结束。精子贮存在受精囊中后,这时卵子并不能立刻排出而受精,而是在交配后雌性生殖细胞才逐渐成熟,这时贮存在受精囊中的精子才逐渐遇到卵子而使卵子受精。从交配、受精到受精卵的排出体外,形成卵茧,一般要经过1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称之为怀孕期。

4.卵茧的产出

在自然界中,水蛭产卵茧时间一般在5月中旬到6月下旬,平均温度为20℃。水蛭在产卵茧前,先从水里钻入岸边泥土中,大多在田埂边或水塘边,产卵茧床大多选择比较松软的土壤,土壤的含水量在30%~40%之间(用手一捏可成块,轻轻晃动可散开)。接着水蛭向上方钻成一个斜行的或垂直的穴道。穴道宽约1厘米,长5~6厘米,并有2~4个分叉道。它的前端朝上停息在穴道中。环节部分分泌一种稀薄的黏液,夹杂空气而成肥皂泡沫状。再分泌另一种黏液,成为一层卵茧壁,包于环带的周围。卵自雌孔产出,落于茧壁和身体之间的空腔内,并分泌一种蛋白液于茧内。此后,亲体慢慢向后方蠕动退出。在退出的同时,由前吸盘腺体分泌形成的栓,塞住茧前后两端的开孔。水蛭从产卵茧到退出,大约需要30分钟。(www.chuimin.cn)

5.卵茧的孵化

水蛭在产出卵茧后,一般不用人工照顾就可自然孵化出幼蛭来。但为了提高孵化率,减少天敌的危害,也有必要进行人工孵化。

(1)自然孵化。水蛭产出的卵茧在泥土中数小时后,茧壁逐渐硬化,壁外的许多泡沫逐渐遇风而干燥,泡沫之间原先的壁破裂,只剩下一些连接成五角或六角的短柱所组成的蜂窝状或海绵状保护层。水蛭的卵茧在自然条件下孵化需要温度在20℃左右,温度低则孵化时间长,长时间出现10℃以下的低温,就有可能死亡,而不能孵化出幼蛭来。孵化湿度(指卵茧四周土壤中的含水量),一般在30%~40%之间。土壤过湿,易板结,不利于透气;土壤过干,易使卵茧失去水分过多,都不利于卵的孵化。

卵茧在初形成时为紫红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小时后转变成浅红色,最后变成紫色。卵茧长为9~15毫米,宽为6~10毫米。在自然界中,大约在5月底、6月初为初期孵化阶段,孵化数占总数的20%~30%;在6月中旬为孵化盛期阶段,孵化数占总数的40%~50%;在6月下旬,大多数卵茧均已孵化,这段时期孵化数占总数的30%~40%(表9)。

表9 卵茧的大小和孵化情况

(2)人工孵化。人工孵化是通过人工控制温度和湿度,或通过人为地创造适合孵化的环境,以提高孵化率的方法。

①全人工孵化。这种方法全部靠人工孵化,主要适用于产卵量少或刚开始养殖水蛭的养殖户。全人工孵化一般选用塑料、木制、搪瓷等盆、盒用具,底部放一层1~2厘米厚的孵化土(可将松散的沙土和松壤土混合一起),然后将卵茧放入盆、盒内,为了保持一定的湿度,上面可以再盖一层棉布等物。孵化时的温度应控制在20~23℃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卵茧的孵化。孵化土的湿度在30%~40%之间,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0%~80%之间。当湿度不足时,可直接向棉布上喷雾状的水,但要防止过湿。在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一般经过25天左右即可孵化出幼蛭来。为了防止孵化出来的幼蛭乱爬、逃跑,可在孵化器下设一个较大的水缸或其他盛水的容器,倒入适量的水。根据水蛭的趋水性,使孵化出来的幼蛭自然掉入水内。然后在水中放一些木棒或竹片等,供幼蛭爬到上面栖息。待卵茧全部孵出后,可整体转入饲养场地,进行野外饲养。

②人工创造适宜环境自然孵化。当产卵茧量比较多,孵化的工作量较大时,可专门建立孵化养殖池,把卵茧装入孵化器后,直接摆放到孵化养殖池的岸边,利用自然温度,然后再加上人工增加湿度的办法,经过25~35天,即可孵出幼蛭。随后幼蛭可自由爬向孵化养殖池中。但应注意,下雨天要遮盖塑料布,防止雨水过大,造成孵茧孵化不出幼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