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大学生要有光努力不够的觉悟

大学生要有光努力不够的觉悟

【摘要】:因为除了极少数人将会在学校当老师以外,大部分人在大学的时间和生涯都是有限的,他们的大部分生命都将在社会上度过,所以要按社会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不是像小鸡一样钻进母鸡的翅膀里寻求庇护,和学校和老师站在一起,视社会为洪水猛兽,最后的结果是,在学校是三好学生,到社会是九等公民。

我相信大家都见过这么一类人:很努力,但是从来不优秀。

不仅如此,他们的前途可能比别人更差,比如很多人成绩很好,但是因为没有相关经验通不过面试,因为呆头呆脑通不过试用期,因为不懂人情世故而得不到升职加薪......

(1) 高考后遗症

这类很努力但并不优秀的人,部分就是患有高考后遗症的人。所谓的高考后遗症,就是按照高中的方式来过大学。很多人不应该叫做大学生应该叫做高四生、高五生,因为他们的生活就是高中的延续。这不是继承, 而是不知变通。因为高中的目的和大学的目的不一样,而且性质、使命、阶段性都不一样, 就注定了两者的过法不一样。如果你要按照高中的过法来过大学, 结果只有一个,很努力,却死翘翘。

高考后遗症的表现之一:自习越多死得越快

我见过很多大学生,原本就非常内向、自卑,朋友少,人际关系也不怎么样,但他们还在疯狂地自习。原因大抵有这几个方面:

第一,想改变这种现状。但事实上,他们不仅改变不了这种现状,而且只会越来越内向、自卑,为什么?自习虽然是件好事,但内向、自卑、人际关系不好等问题,不是自习能改变的。他们的错误在于思想观念上的迂腐,认为自习能够改变一切。其实自习只是努力方式之一,而针对不同的目标所采用的努力方式是不一样的,你不能靠自习来解决一切问题。一个人努力方式错了,就跟南辙北辙一样,效果只会相反。所以我经常说,兄弟, 光努力是不够的,要会努力才行。

第二,为了"扬长避短" 。扬长避短这个词语本来是没错的,但有些"短"是不能避的。比如你的内向、自卑和人际关系很烂,就算你可以在自习室躲过大学几年,毕业后还是要和别人打交道的,还是要参加各种活动和竞争的, 那时候"年老色衰气血不足”,只会过得更惨。所以,各位兄弟要记住, 有些"短" 是要正视和面对的,因为"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套用鲁迅的话: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自己的短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第三,为了重塑自信。很多人到了大学, 发现自己当年引以为傲的成绩已经不是骄傲的资本,因为在同一个档次的学校,彼此成绩也差不多,那种"尖子生"的优越感荡然无存。于是,为了重塑自信,重振威风,这帮莱鸟就在那里拼了老命地背书、自习、抄笔记。这样拼的结果,就算成绩拼了上去,也不过得到千儿八百元的奖学金,自信却未必能够建立起来,因为很多人在其他方面也取得了成就:有人创业成功了,有人比赛晋级了,有人官运亨通了……而自习狂的成绩,在这些人看来,跟那一坨什么一样,不值钱。

说明:自习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它的意义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之所以说自习是高考后遗症之一,是针对那些过度自习的人来说的。因为确实有这么一部分人,经过高中三年的死读之后,变得像呆瓜一样,不会说话,不会沟通,不会做人,不会才艺,只会背书和做题,对于他们来说,当务之急是如何改变性格, 而不是盲目自习。

高考后遗症的表现之二:成绩越高变得越呆

很多大学生明明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却为了奖学金在那里拼命,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因为在一个你不感兴趣的领域里,不仅难以取得建树,而且不会快乐。为了奖学金而死记硬背是非常短视的行为,很多学生对于学校考试深有同感:考前突击猛背一周,考后一天忘得精光,感觉啥也没学到。你为什么不把大把的时间用来发展你的兴趣和特长,用来增长一些实在的能力呢?为了现在那点眼屎大的奖学金而牺牲了未来的无限可能,值吗?

我见过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没有学会思考, 而是学会了背书, 结果成绩越高,整个人变得越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高中拼成绩那是体制的需要,不拼成绩就上不了大学。可是你大学干吗要拼成绩呢?你看见哪一家用人单位是按成绩的高低来招人的?谁说成绩越高他未来的工作就越好?谁会招聘一个来自己公司背书的人?对于我来说,就算你背了牛津字典、四库全书,我也不会表扬你的,更不会要你。所以,还是那句话,兄弟,光努力是不够的,要会努力才行!

说明,这段话是写给那些本来不喜欢专业但为成绩和奖金而奋斗的人的。对于那些热爱专业和学习的人来说,只要是真实的高分成绩,都可能意味着学习态度端正和专业功底扎实。所以对我的话不要断章取义。

高考后遗症的表现之三:三好学生,九等公民

校园里总有这么一小撮大学生, 他们是标准的" 三好学生”,上课从不迟到,从不早退,也不逃课,从不落下一节。从学校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学生确实是好学生。不过从社会的角度来讲,那就未必了。

除了那些真正热爱专业和学习的人,还有部分人之所以要“三好”,完全是因为没个性,他们明知道没学到什么东西,也迫于"点到"的淫威而不敢反抗,压抑自己的想法,甚至对上课没有自己的判断和感觉,坐在教室不是梦会周公就是手机上网。这样没有个性和判断力的人,再“三好”也不过是一帮循规蹈矩的奴才。

社会和学校评价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好学生和好员工的定义也是两码事。对于学校来说,只要听话、不闹事、好管理、不逃课、肯读书,你就是个好学生。而对于社会来说,企业要的不是你听课、背书、抄笔记,然后准时上下班, 要的是一个勇敢、有胆识、会创新、能创造价值的好员工。很多人总是按照学校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很无知的。一个人从入学开始,就要按照社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看着社会上优秀的人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并以之为榜样。为什么要按社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因为除了极少数人将会在学校当老师以外,大部分人在大学的时间和生涯都是有限的,他们的大部分生命都将在社会上度过,所以要按社会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不是像小鸡一样钻进母鸡的翅膀里寻求庇护,和学校和老师站在一起,视社会为洪水猛兽,最后的结果是,在学校是三好学生,到社会是九等公民。

还有部分学生一直习惯“被安排”,被父母安排上学,被老师安排上课,被学校安排放假, 他们从来就不曾、也不会主动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很多人上课就很“充实”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出息呢?

一个真正有出息的人, 不会让自己被学校的课表给“安排”了,而是将学校的课表和课程纳入自己的“发展规划”。假如自己发展规划中有101个需要完善和提高的方面,而课程和课表只提供了45个,那么你就要寻找其他的方式来完善自己,不管是参加校外埔训,还是兼职实习, 还是与社会人士交流交往,抑或其他方式。而不是像现在大部分学生那样,机械地死守在教室里。其实一个真正对学业感兴趣的人,绝不会满足于每堂课听老师讲那一点的,也不会一门课程一本教材学一年,更不用考前让老师来圈重点,而是在一个星期之内就把教材看完了,几个月之内就把与教材相关的书籍看了几十本,这才叫真正的学习和兴趣。

说明:对于那些真正热爱专业和学习的人来说“三好学生”是没有错的,他们天生爱上课、爱自习、爱知识、爱文化。之所以提到“三好学生,九等公民”的概念,是想告诉大家,社会的标准和学校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做“三好”还是“二好”要因人而异。网上流行一句话说,“学校的‘好学生'毕业后往往给那些‘坏学生'打工”这句话有点讽刺,但也不无道理。

以上三种高考后遗症,在学风日渐廉烂的大学生中,算是比较轻的症状了。起码他们在努力、在奋斗,只不过因为自我认识上的局限性、见识上的孤阻寡闻、思想观念上的落后陈旧,导致努力的方式需要调整,奋斗的目标需要重新设定罢了。

(2) 这是一个老师和学生互相忽悠的年代

我去过很多学校做讲座,也看到过很多大家都认为正常不过,但我认为是畸形的现象。比如,老师在上面讲课,下面的学生不仅全部坐在后排,而且几乎全部趴在桌子上睡觉。同样身为老师的我,不得不惊叹于台上讲课老师的“功力”:他们竟然能够心平气和、波澜不惊地讲下去。相比之下,我就没有这般功力,如果我的学生在下面趴着睡觉,我是讲不下去的;不是我回去修改教案反思自责,就是把那些学生全部叫醒坦诚沟通。但这些老师们一个个心理素质良好(当然也可能是近视或者透视),面对一帮酣睡的学生,在台上“镇定自若”地望着天花板喃喃自语,真正做到了“我的眼里没有你也没有他”。

后来,我把这种现象及其他类似的现象归结为一一这是一个老师和学生互相忽悠的年代。

为什么说老师忽悠学生?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管学生听不听,也不管学生爱不爱听,更不关注学生为什么不听,他们只顾讲自己的,下课铃声一响就走人,到了月末就领薪。也许他们对现在这帮糜烂的学生已经绝望,也许他们必须靠这份讲课的工作来生存,但不管是绝望还是迫于生存而讲课,都对不起自己的工作职责,所以,这不是忽悠是什么?

为付么说学生忽悠老师?因为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下面的学生要么偷偷摸摸地玩于机、看小说,要么鬼鬼祟祟地调情,要么光明正大地睡觉,要么雕虫小技式地叫人顶替点名答到。当然学生也有足够的理由:昨晚游戏,身体疲劳;前天失恋, 元气未复;课程没用,讲得枯燥......于是他们就开始放纵自己,甚至故意采用抵触行为——在你的课上睡觉!

于是就形成了互相忽悠的局面:学生想,不鸟你,气死你,然后觉得自己很爽;老师想,爱听不昕,不听拉倒,然后也觉得自己很爽。

其实老师爽,那才是真的爽。学生爽,那是自己骗自己,你交了学费,什么都没有学到,最终在社会上混不开,成为北漂、东漂, 沦为车奴、房奴,因失业而分手,因贫困而吵架,因无能而离婚......陪你笑的人已经远去,陪你哭的人还没到来。

看到现在师生互相忽悠之后,我不禁怀念起我的小学和中学来。那时候我成绩差,常常被老师罚站,而且因为做不出题目或者背不出文章,放学后总是被老师“留下来”,那时候我最怕被老师“留下来”,那不仅意味着老师要陪伴着我多背个小时的书或者做一个小时的题,而且会因为晚归被父母和乡亲心照不宣地鄙夷一顿,——耶,又被老“留下来”啦!所以我那时候对“留”我的老师心怀恨意,总觉得这家伙真不是个好人,我也不知道我哪里得罪了他,就老跟我过不去。

进人这个互相忽悠的年代之后,我才深深体悟到,那时候的老师多么好啊!那时候的老师“心里只有我没有他”,那时候的老师把你“留下来”,浪费自己大把的时间帮你免费补课,现在的老师巴不得让你早点放学, 然后找个理由让你来缴费参加他的“补习班” 。

(3) 历史的车轮并没有让学生的脑袋变得更聪明(www.chuimin.cn)

现在的大学生三极分化, 一类是不读书不学习不学无术型,他们构成了社会的基层;一类是有目标有远见有动力型,他们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还有一部分是瞎努力死努力有脑袋无思想型,他们成了变革中不知变通的英魂。

前两类不说, 就说第三类, 这类人让我直观地感觉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科举制到高考制再到公务员考试制,制度变了很多,但并没有让学生的脑袋变得更聪明,很多人不管读了多少年书, 依然只不过是一个考试机器。

有一个大三的学长去大二的寝室推销书籍,大二的人问:“这书是考试要用的吗?”大三学长说:“不是,是用于拓宽知识面的。”大二的人满脸鄙夷地说切:“那我才不要呢, 要了也没什么用。”

当从我助理那里听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觉得很悲哀:这帮学生不能叫做大学生, 应该叫做大机器,是大的考试机器。活了这么大把年纪,竟然是为了考试而读书,连读书的基本目的都没搞清楚,这是大学生的悲哀,还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还有一次,我在肯德基吃东西,旁边一个女生在做数学题目,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有人竟然在肯德基做数学题目! 于是我问她:“你大几了?”她说:“大二。”我说:“你真的很用功哦,都在肯德基做数学题目。”她说:“不是用功, 是因为我在肯德基兼职,在空当的时候做做题目。”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次无聊的对话, 不过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却兴奋起来,竟然有人在兼职的地方做数学题! 因为如果是我在肯德基实习的话,除了做兼职工作,我会去学习这家公司的历史、管理流程、销售方式、产架构、店面装修等等,而她竟然单纯地只为了这6.5元每小时的工作而工作。

然后我问了她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做这些数学题目呢?”她说:“不知道,我们老师让我们做的。”我继续追问:“那做了有什么好处呢?”这时候也许她嫌我烦了,一个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要问她,于是不耐烦地说:“我可以教别人做数学题目啊!”

我当时语塞:这是大学生应该有的思维吗?一个人做题的理由竟然是“因为老师要求所以才做”,这和“因考试需要所以才学”的“考试机器式的思维”有什么区别?当然这位同学只是一个缩影,中国这么多大学生,有多少大学生能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这个专业、为什么要上这门课程、为什么要做这个题目?大部分学生稀里糊涂地选了一个专业,浑浑噩噩地听着一门课程(这是他们为什么上课总是没兴趣的原因,一个人不明白一个东西的意义,怎么会有兴趣呢),直到毕业了都不知道这个专业出来是干什么的(这种人比比皆是)。

更加恐怖的是,她自己都不明白做题的意义,但是她要教别人做题。这种感觉,就像有一个医生给你妈妈一个东西,你妈妈不看也不问就给你吃, 而你不看也不间就吃了下去。这么糊涂蛋的事情却在“正常”地延续着。中国学生, 有多少人在干着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干的事情呢?除了上面说的这些一心为考试而读书、为作业而读书、从来不曾为自己而读书的人以外,还有一类人,就是只为考证和考级而读书。我见过这么一个学生,那简直就是一个“考证狂人”,只要是证书,不管什么证,他都去考,只要他听说过,或者见到别人在考,他就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在他看来,除考证考级外, 其他一切事情都是“浮云” 。他的专业是会计,却在考BEC 、TOEFL 、GRE 、口译资格证、教师资格证甚至导游证。

我问他为什么要考导游证?他说:“考了导游证,去旅游景点时能半价,而且不会被景点的小商小贩宰割。”我说:“你不知道现在政策改了吗?考了导游证后还必须定期年捡,而且必须要从业于一个导游公司才能享受去景点半价的优惠。”他顿时无语了,一脸吃惊的表情被后悔给代替:“早知道我就不考了,白花那么多钱上培训班。”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连最基本的信息都不了解就盲目去考证。现在很多人,没有思想,没有眼界,没有见识,只会埋头考试、考级和考证,一旦没个东西考,他们就会心里发慌,“考试依赖综合征”就会发作。一个没有眼界和格局的人,考再多的证也没有出息。比如他就是为了“不被小商小贩宰割”而考导游证。如果是我,我会用这种思维方式来想问题:“我要增长能力,赚更多的钱让小商小贩来宰割。”

(4) 烂学校的人用什么来证明自己。

其实我并不认为有什么学校是烂学校,也不认为什么学校是好得不得了的学校。学校确实有档次之分,但成就更多在于自己。因为事实证明,烂学校也出了很多人才,而好学校也出了很多“烂才”。但偏偏有相当一拨人,认为自己的学校“很烂”,根据他们的说法,具体“烂”在:学校是专科,学校是三本,学校是二本,学校师资不行,学校校舍不行,学校环境不行,同学素质不行,学校氛围不行,校址太偏......

虽然我在各种讲座上,一再跟他们讲,所在大学不好,并不能说明你未来不好。所在大学的档次,只能说明你高中的努力程度不够,或者你高考的考试状态不好,总之就是,只能说明你的过去,并不能说明你的未来。

尽管我如此这般地、苦口婆心地要解除他们的心病,但依然有很多人始终“无法释怀"”。他们就认为自己前途渺茫,就认为自己是“三等残废”,在他们那些高考考得好、现在大学还不错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

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你真的因为这所烂大学而觉得人生“绝望”了,我相信你这辈子就真的“绝望”了。因为你已经把大学当成了你的终点,因为你已经把20岁的年龄定义为“行将就术”。而我却认为大学只是一个奋斗的起点,20岁只是奋斗的起点。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刚开始谁跑在前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先跑到终点并赢得最终的辉煌。

于是,带着这种学历自卑症(或学校自卑症),他们开始了漫长的考研之旅,他们坚信考研可以改变他们的出身,他们也开始了他们的“升本”之旅,坚信本科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他们也开始了考证之旅,坚信证书可以给他们竞争添加一个砝码。

他们全然不顾那些考研穷死了的人,他们全然不顾现在本科生多得“撒尿都能碰到本科生”,他们不顾那些低级别的证书也许不适合自己。

其实,我完全可以理解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但如果是我,我就不会采用那种愚蠢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比如用高学历、多证书),我会用能力来证明自己。

比如同样到一个单位去找工作。也许对方拿着一个博士文凭,并且现场展示给老板看。这时候我一点都不自卑地拿出一个方案,并且现场展示给老板看,然后告诉他,我的方案可以帮你每年多赚500万。请问,你觉得,老板是要我,还是要那个呆瓜博士?

到现在你也明白了,当一个人没有能力的时候,人家就会看你的学历,因为学历是一个不能证明能力、但不得不用它来证明能力的一种普遍的方式(起码在求职当中,或者某些腐朽型的国有单位) 。

也许这时候你已经很兴奋了,因为你已经知道用什么来战胜那些呆瓜硕士和博士了。但别兴奋得过早,扪心自问,你有那种思维能力、分析策划能力、市场经验吗?你有那种精准地看人看事的能力吗?一句话,你有那种软实力吗?患有学历自卑症的兄弟们,用软实力来证明自己:你能行!

(5) 兄弟, 你读了二十年书, 但从未学会学习

我在软实力讲课的时候,经常有学生跑进教室,第一句话就这样问我:“刘老师,有教材吗?”

说实话,这是一句再正常不过的话。不过我听了之后一般会反问:“学习一定要教材吗?没教材就没法学习了吗?”

中国很多学生就喜欢教材,因为他们喜欢背书。而一旦没有教材,他们就慌了:想学习,但老虎食天——无从下口(手) 。

我向来鄙视那种不会学习的人。在我看来,人生无处不能学习,和地摊上卖菜的小贩谈话,和名企的总经理吃饭,收看一档财经节目,接受一些问题咨询,翻阅一份报纸,打开一个网站页面,甚至走在马路上。睁开眼睛,我就能发现一些不同的东西,学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为什么学习,在你的定义里,一定要有一本教材? 一定要坐在图书馆或教室?难道你毕业的时候,当老板给你布置一个工作任务时,你会问老板“教材在哪里?我要先背答案”吗?

我经常说,中国很多学生的思维能力被读书消磨没了,很多人还不相信。事实上,很多人除了擅长死记硬背,缺乏基本的分析能力,缺乏快速学习能力,缺乏信息搜索能力,缺乏执行力,也缺乏坚毅的性格品质。他们只喜欢饭桌上那一碗现成的饭(或者叫做教材),然后吃得很爽(或者叫做看得很爽),吃完了之后感觉很饱(或者感觉自己满腹经纶可以经天纬地了) 。

人生路漫漫,在校读书的时间就这么几年,你怎么可能把以后一辈子需要的知识都准备好?所以请各位上进的兄弟姐妹们,与其在大学里多背知识,还不如学会学习——在没有学校的地方学习,在没有老师的地方学习,在没有教材的地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