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大学生坟墓:失败的沃土

大学生坟墓:失败的沃土

【摘要】:在孤陋寡闻中度过了大一大二,进入了让我后悔的大三考研阶段。所以,我现在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你身边的大部分人都不具有参考价值。“读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这是我在开篇讲的话。总结以上的经验,不难得出,大学的努力方式应该是和高中有区别的,人生

接下来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搬掉“孤陋寡闻及迷茫”这座大山的,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大学生头顶上的大山(尽管有很多人因为缺乏思考而并不觉得自己有这座大山)。
  我一直认为,迷茫和孤陋寡闻是孪生兄弟。进入大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惊恐地发现——我不喜欢我的专业。人生没有什么比选错专业更让人抓狂的事情了。当我看见古代文学老师摇头晃脑、眉飞色舞、满脸陶醉地讲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时候,我实在感觉不出,这个意境有多少美感,我也不知道这对于一个内向自卑经济贫困、不知道出路的大学生来说,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于是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农民不关注世界的本源了,因为他们有更需要关注的事情——那就是他们的下一顿饭在哪里。而对于我来说,“为什么要学《诗经》、《哈姆雷特》,以及《诗经》和《哈姆雷特》所代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当然你可能跟我说,这是文学,这是美,我不反对。但原因,刚才我已经跟你说过了。如果你还不明白,那可以试着理解这个逻辑:你拿着一棵青菜对着一只老虎说:“吃吧,这是青菜,多吃素菜有益健康的。”那只老虎会“鸟”你吗?
  不管我有多么迷茫,没人会给我解答出路在哪里及学这个东西的意义。于是我开始反思,我为什么会选错专业。后来我发现,原来是我在填报志愿时,基本上对所有专业都一无所知(我相信大部分非大城市来的学生都有同感),于是我感觉到了信息面的重要性。
  于是我像现在大部分学生一样,经常一个人去自习,经常拿着英语单词书反复死背,这是大多数迷茫者共同的毛病,并且我跟大多数迷茫但不自知者一样,觉得这是最能让我心安且上进的方式。直至多年之后我才发现,对于我这类人来说,自习越多,死得越快(具体论述见本书相关章节);我才发现,其实很多种努力方式,都比反复背单词书要好一万倍,比如学习怎么运作企业,学习怎么跟别人沟通和交流等。只是当时的我因为孤陋寡闻而没有发现。
  在孤陋寡闻中度过了大一大二,进入了让我后悔的大三考研阶段。我考研的理由很简单:第一,根据当时形势,考上研就可以当大学老师,不考就只能当中学老师;第二,我的英语好,不考白不考;第三,我女朋友要我考;第四,我们班大部分人都在考。在当时看来,这四个理由,每一条都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可是现在再看的时候,每一条都是无比的幼稚,因为我忽略了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我的性格和兴趣。而这一点,也是现在很多准备考研人正在犯的错误,我把它写出来,是想告诉后来者,此路不通(本书相关章节有具体论述)。总之,关于考研,是因为前瞻性经验不够或者参考的信息不够而犯下的又一重大错误。所以我现在越来越重视信息、见识、眼界与思维这些软实力上的东西了。
  当时的孤陋寡闻,还表现在,我在毕业的时候,看到一个同学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我诧异了半天——我们这个专业,还可以去公司的吗?——因为在老师和同学们灌输给我的观念里,我们是要去学校做老师的。我现在一直在用这个案例来嘲笑我当初的孤陋寡闻,也许你不曾有这种孤陋寡闻,但是我敢保证,大部分人有着太多的类似或者不类似的孤陋寡闻。一个人如果在毕业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可以“去那里”,那还有什么太多的意义呢?因为你大学四年期间就没有为“去那里”准备过。所以,一个人的见识,一直影响着一个人的选择,包括未来职业的选择。

我读大学时傻不啦叽地背单词学英语,并不是因为我多么热爱英语,而仅仅是因为我们学校的宣传栏内张贴着某某三好学生的光荣事迹——一次性过了四六级——当时感叹好伟大,还因为听了某某学姐因为四级考试考了98分的各系“巡回”报告会,当时惊为天人并拜服在地。因为我当时的眼睛就看到了这么几个东西,所以也盲目地学上了英语,虽然英语最后学得也还不错,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所以现在就跟英语“分道扬镳”了。我现在想,假如我当年就听过马云的创业史,也许我已经进军互联网了;如果我当年听过facebook,也许我很早就“投奔”它了。因为我眼界有限,所以我的最终目标就一直没定下来,结果就是一直走弯路。所以,大学生在大学,除了学那点专业知识,一定要把眼界打开。
  现在很多大学生眼界之狭隘,与我在大学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见过很多大学生,基本只会玩游戏和上QQ,他们不知道怎么发邮件,也不知道怎么用QQ传送文迹还有一个学生问我百度在哪里,我把他奉为“火星人”。我曾经到一所大学演讲,问到他们知不知道乔布斯、柳传志,他们90%都在摇头,我问他们到底知道谁?他们说他们知道毛泽东,我当场晕倒,然后我接着问他们还知道谁,他们说他们知道王长喜(因为经常做四六级试卷)。我忍住喷血的冲动,当场在胸口划了一个十字,说了一句“阿门”。
  我还见过很多迷茫的人,多半孤陋寡闻,见识有限,他们开口就说他们寝室,闭口就说他们班上。我说:“你能不能不说你们寝室、你们班上啊?”她说:“我只了解我们寝室、我们班上啊!”这种话听多了,当我再听到有人讲他们寝室时,我就想吐。
  我还见过很多这样的大学生,每次做事情,他都会先参考他们班的人嗜例,比如多少人考研了,多少人参加比赛了,多少人去听课了,多少人去参加培训了,然后他再选择一个人数最多的去做。比如2011年暑假我们组织了一个全省大学生裸奔北京的生存实践活动,结果很多人来报名时,他们第一句话问的是“多少人报名了”,当我回答了之后,第二句话问的是“我们学校多少人报名了”,第三句话问的是“男生报了多少,女生报了多少”。用时下的话来说,这种跟风行为是多么的脑残。你参不参加一个活动,为什么要取决于人数呢?我见过有的人来参加活动,二话不说,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想要获得什么。
  所以,我现在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你身边的大部分人都不具有参考价值。因为他们的知识面、思想境界、迷茫程度都和你差不多,甚至更多的时候他们还不如你。如果你看他们人多就跟了他们,那就是典型的羊群效应。事实上,羊群效应不仅在羊里面有,在人类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读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这是我在开篇讲的话。
  总结以上的经验,不难得出,大学的努力方式应该是和高中有区别的,人生阶段不同,目标不同,努力方式也应该不同。如果完全按照高中死读的方式来过大学,势必“很完蛋”。 高中阶段的所有付出,只不过换了一张进入大学的通行证而已。至于你在大学是什么德性,跟高中无关,因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评判体系;至于你在社会上是什么德性,与你的大学也关系不大,因为它们也是两个不同的评判体系。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除了大学文凭、各种证书、专业技能以外,还有另外一种能力,那就是百折不挠的性格品质、深刻强悍的思想见识,并且更加重要。这些东西,大学不会给你考试,但并不代表它不重要。
  我现在基本上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得益于我大学七八年间完成了性格的改造、自我的认识、个人的定位、思维训练、个人品质的进一步磨砺。毕业之后我做了很多种不同的工作,遇到了很多种不同的困难,但我基本上都能用上述能力来解决。这些能力,就是我说的个人软实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领导力、抗挫力、快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性格品质等没法用证书来证明,但又是影响一生的能力。
  现在大学毕业六七年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当年在大学里所谓的‘风云人物’,走上社会之后并没有‘风云’?为什么当年那些在大学里并没有什么性格障碍,也没有什么迷茫,更没有什么贫困的,多才多艺、自以为见多识广且感觉良好的人,走上社会这么多年之后,并没有什么作为?”
  后来,我慢慢发现,这一类人缺少的不是专业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成大事者所应该具有的性格品质,比如独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深度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大的格局和志向、百折不挠的能力、持久的激情和信念、深重的危机感和强烈的责任感……
  再到后来,我基本上一眼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出息。我不需要看你的学校、你的专业、你的证书、你的文凭、你的能力,只需要看你的性格品质和进取心。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估计他们看的也不是那个三岁幼儿七岁孩儿的学校、专业、证书、文凭、能力,而看的是他的性格品质和进取心。
  最后,我把这些东西归结成一句话——你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进取心!(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