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拓之先生画作:心灵的萤火

拓之先生画作:心灵的萤火

【摘要】:拓之先生的作品,是他对世态人生的体悟,是心灵的物化和符号化。强烈的情感植入,构成了先生作品的高度表现性。拓之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种“理想化”的境界,绝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摹写。拓之先生深谙艺术的真谛,他的思维有东方式的神秘性、感悟性。拓之先生的画面,做到了“有意味” 。在绘画语言上,拓之先生把握到位,意趣并存,这是他长期不断探索的结果。可以说,拓之先生作画时达到了“悟对以通神”的艺术境界。

文/桑谣

拓之先生的画属于“新文人画”的范畴,但不止于此,他表达了一种心理的现实,是呈现心灵的艺术。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拓之先生的作品,是他对世态人生的体悟,是心灵的物化和符号化。先生画过一幅画,一鸟立于石上,被画家置于画面一角,上方题字: “人生有梦不觉寒”。很明显,先生画的是鸟与石,但又不是鸟与石,借着看似简单的画面内容,说自己的话,画面只是心灵的载体。这看似一个悖论,实质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强烈的情感植入,构成了先生作品的高度表现性。看似写实的画面,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只不过这种抽象不是一目了然的,具有隐含的特质。达·芬奇主张,艺术家的心灵应该像镜子一样映照自然,同时映照自然时应该理想化。拓之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种“理想化”的境界,绝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摹写。像画家八大、凡高那样,先生给作品注入了强烈的情感活力。作品张驰有度,画面只是冰山一角,要说的话都在作品背后。古希腊哲学家拍拉图早有定论,“艺术是绝对属于心灵的”。拓之先生深谙艺术的真谛,他的思维有东方式的神秘性、感悟性。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拓之先生的画面,做到了“有意味” 。他的画面构成并不复杂,但先生也无意于极简主义,用笔松动,没有丝毫刻意,一切顺手拈来,笔墨老辣苍劲,

大圆堂花鸟册之四

物象天然雅拙,脱尽前人窠臼。这种“有意味”,来自先生的独特个性,所谓画如其人,先生易传统中国花鸟画用笔上的习惯为苍、涩,但并没有矫枉过正,他的苍涩是有限度的,适可而止。所以,画作看起来还是传统的,并没有走到野怪的路上去,画面保留着适度的流畅。

在绘画语言上,拓之先生把握到位,意趣并存,这是他长期不断探索的结果。先生画过题为“羌笛无声月徘徊”的一幅画,此画构思的精巧之处在于,月并没有出现,画了一鱼一鸟而已,但是意境全在。艺术家要有自己营造艺术花园的策略,要暗示,要曲径通幽。口技学狗叫是艺术,把狗直接牵到舞台上叫不是艺术,所以,艺术宜曲。

艺术的生命源于创新。拓之先生用笔、用墨、构图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方寸之间,用心推敲,苦心经营。传统的中国画诸般武艺,拓之先生操练起来得心应手,但他作画用的更多的是自家招式,这招式对于表达先生的思想,是简约的,迅捷的,有效的,及物的。可以说,拓之先生作画时达到了“悟对以通神”的艺术境界。

一个艺术家对待作品的态度,决定了其作品水平的高下。在先生的作品中,看不到丝毫功利之心和烟火之气,他做的是纯粹的艺术。先生其人有六朝逸士遗风,其画则雅,绝不从俗。俗与雅见出人之才情,更见出作者之天性,先生的画不负娱人眼目的功能,更是对生活的一种精心测量,对心灵的一种抚触。先生有时在讲述,有时在判断,有时只是给观者一杯清茶……他是一个做到了让艺术和生活平起平坐的画家。

大圆堂花鸟册之十三

大圆堂花鸟册之五

先生的画尺幅都不大,用笔力求简约,但一笔一画却有以一当十的力量,所谓立柱顶千斤。先生每有灵感才动笔作画,并不求大求量。因为灵感往往如天外飞来的横财,是不可多得的。先生相信:石头蛋蛋一坡,不如夜明珠一颗。

先生在本质上首先是个文人,其次才是画家,精通儒、释、道,学养深厚,而先生作画,正是他学养的延伸,是他生命的一种延伸。先生作画,如同树干上生出树枝一样自然。禅思的融入,使得先生的画简洁空灵,而余味悠长。(www.chuimin.cn)

观先生作品,仿佛品读首首静态的、凝固的诗篇,齿颊生香。先生作品,宛若心灵的萤火,洞幽烛微,萦照漫漫人生,读后自有那种会于意、通于心的感动。

先生每日作画不辍,仿若种下一颗颗小苗,回望,已成郁郁森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艺无止境,先生自言“喜欢在路上的感觉”。

写于2013年3月

大圆堂花鸟册之六

大圆堂花鸟册之九

大圆堂花鸟册之七

大圆堂花鸟册之八

大圆堂花鸟册之十

大圆堂花鸟册之十二

大圆堂花鸟册之十四

大圆堂花鸟册之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