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英国之旅:工业革命的起源与恩格斯的影响

英国之旅:工业革命的起源与恩格斯的影响

【摘要】:我曾经多次到过英国。英国也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曼彻斯特俗称“棉城”,是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祥地。200多年前,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这里揭开序幕。后来,恩格斯总结调查所得,写出了著名的考察报告《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报告正确分析了中国阶级状况,为中国民主革命指出了新的正确方向。1881年,燕妮去世。当时马克思正患病无法参加夫人的葬礼。恩格斯在马克思冷清的葬礼上断言: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我曾经多次到过英国。谈到英国,世人最容易想起“日不落帝国”的称谓,而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谈到英国,更多的则是与“鸦片战争”、“香港回归”等联系在一起。

英国也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1733年的一天,当英国机械师凯伊欣赏着一种由自己发明的名叫“飞梭”的新型纺织工具时,他有所不知的是,世界东西方力量格局已经因为他的发明而开始产生变化。

英国还是最早实施“议会君主制”的国家,这为当时西方新兴资产阶级在如何谋求更多政治权利的问题上提供了一份政治可行性报告。

英国更是一个时尚的国度,威廉王子和凯特.米特尔顿的婚礼,可以搅动全球媒体的神经兴奋中枢,可以为国家相关行业带来数十亿英镑的收入……

这就是英国。她是岛国,也是世界强国;她既守旧,也崇尚科技;她保留了很多传统,也引领世界时尚潮流……

在曼彻斯特感受“工业革命”

由于我早年熟读《资本论》,所以“曼彻斯特”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字眼,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也是一个伟大的备受世人尊敬的城市。它是《资本论》的佐证之地,通过曼彻斯特,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伟大真理。

曼彻斯特俗称“棉城”,是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祥地。200多年前,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这里揭开序幕。然而,当我来到曼城考察时,已经看不到它在制造业方面的辉煌。据当地人介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曼城变化很大,由于政府的调整,传统制造业日益式微,金融业和服务业日益崛起;现在制造业在整个城市经济总量中大约只占20%的比重,另外80%的比重都归功于金融业和服务业。

行走在满街现代建筑中,我已经找不到曼城昔日忙碌的制造业景象;狄更斯时代那种在机器轰鸣声下的纺织工人的悲苦,似乎永远成了人们头脑中一种夸张想象,“蒸汽和汗水”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这里打扮奇特的青年男女、到处转播的足球赛、欢声笑语的酒吧和豪华的购物大厦等,反而折射出一派享乐主义的浮华世态;只有身边四通八达的城市铁路和已经用作他途的运河系统,仿佛还在向我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往。

但有一点我记得很清楚:1842年,恩格斯来到曼彻斯特,开始了他对英国纺织工人的调查。后来,恩格斯总结调查所得,写出了著名的考察报告《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份报告,为后来马克思《资本论》的撰写,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和坚实理论基础。所以,曼彻斯特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考证地。这让我想起毛主席早年在湖南的考察报告。1927年,毛主席在考察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五个县的农民运动后,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报告正确分析了中国阶级状况,为中国民主革命指出了新的正确方向。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提出的路线方针,从来就不是空中楼阁式的想象和推理。马克思主义与19世纪早期欧文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相比,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毛泽东的革命思想与当时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相比,一经实践就知道孰是孰非。

考察英国农场

瞻仰马克思墓地

驱车往伦敦北郊行驶,不多久,就来到一处连绵起伏的低矮山丘前,这里就是伦敦海格特公墓。下车走向一条幽静的小路,很快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

我曾在德国参观过马克思故居,那是他出生的地方,现在我再次走近他,已是在他人生的最后归宿处:墓地;我曾经见过他的出生证,现在见到的则是他的墓碑。唉,生命就是如此变幻无情,它赐给我们一切,然后又夺走我们一切;伟人的生命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到头来,我们给世界留下的,或许就仅仅是一张出生证或者一块冰冷的墓碑罢了。

马克思墓的墓碑是一大块长方体的大理石,上面镌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墓碑上端,则是马克思伟岸的青铜头像。幕后是高大的乔木森林,墓前是一大块绿茵。墓地气氛庄严、肃穆、整洁,让我这位来自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员心生无比敬仰。

马克思墓在整个公墓中最为引人注目,每天都有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来这里朝拜。我们来到时,墓前摆着一束新鲜的花,表明刚刚不久已经有人来过。

马克思墓其实是家族墓,马克思的夫人燕妮、女儿艾琳娜、外甥哈里以及仆人海伦等都葬在这里。马克思1849年来到伦敦,生活十分拮据,但仍然坚持《资本论》等鸿篇巨制的创作。为了节省开支,马克思一家于1875年搬到离海格特公墓很近的一处小房子里居住。1881年,燕妮去世。当时马克思正患病无法参加夫人的葬礼。失去了一生挚爱的伴侣,马克思悲痛得无力写作。1883年1月,小燕妮也因病去世,痛失爱女的马克思躺在病床上发出沉痛的呻吟,两个月后,终于被无情的命运击倒。正如恩格斯在演讲中所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由于穷困和伦敦政府的有意冷落,当时马克思墓只能选择在海格特公墓一处十分偏僻的地方;下葬当天,只有11人参加了葬礼,场面十分冷清。

恩格斯是其中一位,他发表了讲话,就是后来著名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在马克思冷清的葬礼上断言: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上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海格特公墓管理处曾经决定要清除马克思及其亲人的尸骨和墓地,在马克思亲友、苏联和国际友人的反对下,马克思墓得以保存下来;1954年,英国共产党在公墓醒目位置为马克思及其家人修了一座新墓,两年后,世界共产主义信仰者捐款在新墓前修建了纪念碑,并置马克思青铜头像于碑上。当天我们瞻仰的马克思墓地,就是后来修建的新墓地。(www.chuimin.cn)

马克思墓经历的波折和前后变迁,正印证了马克思自己的一句名言: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工业革命的伟大成果:伦敦塔桥

伦敦塔桥竣工于1894年,具有维多利亚时期独特的风雅气质,是工业革命先进科技成果和英国传统建筑美学的完美结合。

这座泰晤士河上最为壮观的桥梁,宽100英尺,全长270米,中央有闭合装置,由两块各重1000吨的钢铁桥面组成。每当大船通过,水压的变动可以使两块钢铁桥面呈八字形开启,场面蔚为壮观,是伦敦最富盛名的景点之一 。

在桥边的动力室里,我参观了桥的动力装置。塔桥以前是使用水压式动力装置,现在是使用电动式动力装置。站在这些精巧的装置前,我不禁感叹英国工业技术的发达。我们国家有全部用石头建成的赵州桥,屹立1000多年而不倒,说明中英两国人民都有辉煌的科学智慧,只是相比之下,在近现代,我们的科学技术落后了。

在英国牛津大学

开放式管理的剑桥大学

众所周知,英国有两所名校,一个是牛津大学,一个是剑桥大学。因为访问伦敦的便利,我考察了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位于伦敦100公里外的剑桥镇上。通过学校负责人的介绍,我大致知道了剑桥大学的建校历史。在1209年,牛津大学两位教授被控一级谋杀罪,他们不服判决,就与几位同事一起离开牛津,来到剑桥镇,并开始在这里重新创建他们心中理想的大学。剑桥大学由此诞生。

参观完剑桥大学,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剑桥大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校园,而是实行开放式管理。剑桥大学有30多个学院,都分散在剑桥镇的各个地方。走进剑桥大学,让我有一种大学即城镇、城镇即大学的错觉。

大多数英国人都沉默寡言

与英国人接触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英国人的性格特征大都属“沉默寡言”的一种。

英国人行走在街上,都衣冠楚楚,素养很好,但几乎都沉默无语,所以伦敦的每条街道,都不会像我国大城市街道那样,出现嘈杂的情景;在街上如有什么事情询问英国人,他们往往用简短的语言平静地回答你,态度极负责任,回答之后就冷漠地走开,不会啰嗦一句话;英国人待人彬彬有礼,极富绅士精神,但他们也不会轻易相信你;英国人相互间很少谈论家庭和朋友的私事,哪怕是交往几年的朋友,相互都很难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你说的话,英国人会认真倾听,从不轻易反驳你,但你不知道他们是同意你还是不同意你;英国人思想保守,难得有激进的言论或行为,如果你对某事表现得兴奋,他们则会冷眼看你;英国人不仅沉默寡言,甚至还有些害羞,比如他们去咖啡馆,总会尽量找一个独立的空间坐下,然后安静享受属于自己的一份咖啡……

当我初次接触英国人时,我很纳闷:这样沉默寡言、略显害羞的民族,是如何建立起“日不落帝国”的?沉默寡言和害羞如何与野心和霸气共存?这些问题值得玩味。

王室在英国的地位很高

英国是最早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早在17世纪下半叶,英国新兴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革命。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君主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势力日益强盛,英国王室的实权不断萎缩。到了20世纪,英国王室几乎就成了国家的“政治花瓶”,成了名副其实的“橡皮图章”。

但我在英国看到的另一种情况是:王室虽无实权,但地位还在。我看到英国百姓很尊重和爱戴王室成员,王室成员每到一处,都会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我在伦敦曾亲眼目睹大量市民夹道欢迎王室成员的现象;平时王室的事情,总是全国人民关注、讨论和报道的焦点,由于戴安娜和威廉王子,人民更是把王室推上了娱乐界浪尖。

与英国相关官员会谈之后的轻松一刻

这种现象值得思考,其中有很多原因。首先,英国重视传统,王室能够保留至今,说明了英国人对传统的依恋,王室成为传统文化延续的象征。另外,英国曾经建立“日不落帝国”,辉煌一时,而王室作为曾经帝国的象征,对国家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也是维系与其他英联邦关系的一个纽带。同时,王室成员历来洁身自好,道德涵养高,亲民爱民,这也是获得百姓普遍喜欢和尊敬的一大原因,其中戴安娜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