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在楷书(见下节)产生之后,草 图28 章草《急就章》(片断)书在楷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但笔画之间可以钩连,上下字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画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这样形成了另外一种类型的草书,叫做“今草”(图29)。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些简化字,如“东”、“为”、“长”、“书”、“专”等,原来都是草书的形体。......
2024-01-26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里,文字曾经只是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被国家政府、帝王公卿所使用,本身就是权力的象征,运用于庄重肃穆的场合。在这种场合下出现与使用的汉字,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都必须是正式的、规范的,也就是官方所认可的,因此可以把它视为正体。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粗具系统的最早的汉字正体,应该算是出现在商代中后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这些铭文虽然都很简短,有的只是族氏名称,也就是族徽,带有浓厚的图画性质(上文已有介绍),但都写(画)得工工整整,一丝不苟,体现着器物主人个人及整个氏族的尊严。在殷墟甲骨文的早期,即商王武丁时代,刻写的也大体是汉字的正体,有的学者曾用“壮伟宏放”四字来形容这种正体的整体风格。
这种正体,在青铜器铭文中保留得较为稳定,这是因为礼器多施于祭祀,用途比较隆重,而且要“子子孙孙永宝用”。甲骨文则有所不同,虽然也是宫廷乃至商王亲自所用,但使用时效短,占卜另外事项时就换用新的甲骨。由于多属“一次性使用”,而且占卜次数频繁,所以后来刻写人员就不免讲求便捷,在能被官方(商王)认可的范围内,能快就快一点,比如马、牛、羊等动物用字,只要保留它们各自的“区别性特征”,能认出即可,用不着过于细腻地描绘刻划,于是“马”字就由写成了
,“牛”字从
写成了
,等等。这样,就出现了汉字正体的变体。
这种变体,往往出现在较为下层的书写汉字的人员手下,例如一般的史官、卜筮人员,相对于商王等最高统治者而言,他们是比较大众化的,因此叫做“俗”。所以出于他们手下的汉字正体的变体,也就称为俗体。
随着商王朝的逐渐衰落,殷墟甲骨文俗体化的倾向也逐渐明显。而相对于商王朝中央政府所在的殷墟,作为带有隶属关系的周原地方政权,虽然也使用甲骨文,却更加追求其刻写的简便快捷,形体方面也有不少变化,汉字的俗体化更有强化的趋势。
从汉字历史来看,俗体字往往可以取得正体字的地位。这通常依靠政治教化的力量。例如周王朝灭掉商王朝,取得中央政权后,王庭的礼器铭文上,就出现了不少原先只是见于周原甲骨文的形体。前面说过,小篆作为秦王朝官方的正体,在其形成过程中,也吸收了诸如“商鞅方升”铭文那样的民间俗体。
随着新的正体字的推广使用,新的俗体字又不断产生。例如战国文字相对于西周、春秋时期的金文,存在大量的可以视为当时俗体的汉字形体。
隶书,作为汉代的正体,是从秦代的俗体秦隶演变来的。楷书,作为后世直至今天广泛使用的正体,是从后期汉隶的俗体,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演变才定型的。在北魏碑铭之中,也有许多俗体字,有些并在行书、草书中得以保留。楷书在唐初成熟而成为正体后,在民间随即又有俗体字产生,例如19世纪末在甘肃敦煌发现的唐代民间文书中,就能看到不少俗体字。
所以正体、俗体的对立统一,彼此的消长转化,可以说是贯穿汉字发展史中的一条相当重要的线索。
(www.chuimin.cn)
有关中国汉字源流的文章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在楷书(见下节)产生之后,草 图28 章草《急就章》(片断)书在楷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不但笔画之间可以钩连,上下字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画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这样形成了另外一种类型的草书,叫做“今草”(图29)。我们今天使用的一些简化字,如“东”、“为”、“长”、“书”、“专”等,原来都是草书的形体。......
2024-01-26
这种单音节的特点,简直可以说是汉语所独有的。汉字适应于汉语的这种特点,我们在本书中是要反复强调并说明的。这也注定了汉字直接表词的性质和汉字的独特面目。因此,在现存的世界文字中,只有汉字的性质是独特的,它的发展道路也必然是独特的。......
2024-01-26
繁简字就是同一个字,写起来笔划有多有少,多的叫繁体字,少的叫简体字或简化字。为了广大群众学习和使用汉字的方便,运用政府的力量,有意识而较大规模地推行简化字,是历代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常有的事。以上关于正俗、古今、异体、繁简的几种现象,都是在汉字发展的历史中常常发生的,也是古书和现代文献中多见的情况,因此是了解汉字所必备的知识。......
2024-01-26
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给汉字的前途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和图景。对现代汉字的初步要求是实现汉字的标准化,即“字有定量,字有定形,字有定音,字有定序”。二是“字有定形”,就是统一汉字的形体,使汉字字形规范化,这主要包括废除异体字,使用统一规定的简化字等。目前,对于汉字在近数十年来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的变革,对于汉字的现状中的某些问题,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
2024-01-26
汉字的整理和规范,主要包括规定每个汉字的正确形体,清理同一字中的异体字。秦始皇废除六国异体,推行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进行的汉字整理和规范工作。这股思潮中的一个分支,是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就要“开发民智,普及教育”,而繁难的汉字对此是最大的障碍,因此就要“改革汉字”。现代意义上的“汉字改革”,就是由此起步的。......
2024-01-26
收录金文,包括殷商、西周、春秋、战国诸时期金文字形和数量的字典,叫做《金文编》。这以后,汉字的数量就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了。从问世的年代来说,《说文解字》是我国记录汉字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主要收集汉字的小篆字形,共收字9353个。许慎首创将汉字依照形体和意义进行分部排列,共分540部;每部的第一个字,叫做“部首”。韵书也有对汉字形体和意义的说明,所以也是一种字典。......
2024-01-26
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存在一种“塔布”现象。进入封建社会以来,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观念和等级制度的尊严,更是注重汉字运用的“塔布”,制订并推行各种“避讳”规定。封建社会中的避讳,主要指的是不得直书当代君主及其尊长的名字,必须用各种方法加以回避。本来自然界有一种长尾巴的鸟就叫“雉”,为了避吕后的讳,改叫“野鸡”,一直用到现在。......
2024-01-26
表示“季节”的“季”,就是“禾”的“子”,即幼小的未成熟的禾。以代表农作物的“禾”字作为基本部件构成的汉字还有不少。例如“秉()”字表示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株禾苗,所以它的基本意义就是“持有”、“拿着”。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秦”字,现在只能从它的下部存留的“禾”看出与农业有关了。一直到汉朝,西域各国还称整个中国为“秦”。现在世界各国称中国为China,这个名称的语源,正是“秦”字。......
2024-0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