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古代交通已有所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把过去杂乱的交通路线,加以整修和联结,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车辆可以畅行各地。汉朝在秦朝原有道路的基础上,继续扩建延伸发展了以京都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交通网。唐朝京都长安发展为国内外交通的重要枢纽和中心,变成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日趋衰落。......
2024-01-25
我们简略地回顾历代车辆演变过程之后,再对车的有关部件加以介绍。
古车作为载车部分的车厢,叫“舆”。“舆”的左右两边立的栏杆和木板,叫輢〔yi以〕,可以凭倚远望。前面手扶的横木,叫轼。人在行车途中对他人表示敬意的动作,也叫轼,即扶轼低头。舆后面的横板或栏杆,叫轸〔zhen枕〕。轸上留有缺口,以便乘车人上下。古时人们一般都是从车的后边上下车的。车身上拴有一根绳子,供上下车时使用。这根绳子,叫绥。《论语·乡党》曰:“升车必正立执绥。”
车的运转部分主要包括轮和轴。轮的中心是一个有孔的圆木,叫毂,用以贯轴。车轮的边框,叫辋〔wang网〕。连接辋和毂的是辐。车轮的辐条有多有少,一般为30根。《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四周的辐条都向车毂集中,这叫辐辏〔cou凑〕。车轴是一根横梁,上承车舆,两端套上车轮。轴的两端露出毂外,末端套有青铜或铁制的轴头,叫軎〔wei卫〕。轴头上有孔,用来纳“辖”,以防车轮脱落。辖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呈扁平长方形,长约三四寸,俗称销子。车轴横在舆下,固定的方法是在舆的底部安上两块木头,用绳索把轴绑在上面。它的形状像个爬伏着的兔子,所以叫伏兔。也叫輹〔fu复〕。
旧式车轮(取自《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关于制作车轮的技术要求,早在春秋末年齐国人的著作《考工记》中就有了明确规定,具体要求有下列10条:一是对车轮要用工具规尺进行认真的校准,使其外形为正圆形;否则轮子与地的接触面就不可能尽量小,因而也就转不快。二是轮子平面必须平正,可将轮子平放在同轮子同样大的平整的圆盘上进行检验,看两者彼此之间是否密合。三是要用悬线察看相对应的辐条是否笔直。四是要将轮子放在水中,看其浮沉是否一致,以确定轮子的各部分是否均衡。五是要求同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的尺寸和重量都要一样。六是要求轮子的整体结构必须非常坚固。七是要求车毂的粗细、长短要适宜。要依据有利于转动和稳定的原则,对不同用途的车辆可选用不同尺寸的毂。八是要求轮子的直径要适中。太大,则人上下不方便;太小,则马拉起来很吃力。九是对轴的要求有三条:选材精良,坚固耐磨,转动灵便。十是对整个车轮都必须选用坚实的木料等等。由此可见,当时的技术要求是很严格的,其考虑是十分周全细密而又符合科学原理的。《考工记》还对车舆材料的选择及其连接方法,对车辆其他部分的制作,对不同用途车辆的要求等问题分别进行了叙述。
车辆的构造和组成,除了上面介绍的有关载车和运转部分的构件外,还要包括驾车的构件。驾车部分的构件主要有辕、轭、□〔ni泥〕。辕又叫辀〔zhou舟〕,为一根直木或稍弯曲的木杠。辕的后端连着车轴,前端拴着一根弯曲的横木叫轭,又叫衡或横。辕和轭相连靠的是销子,叫□,小车的叫軏〔yue月〕。轭要卡在牛马的颈上。另外还有“轫”〔ren刃〕,它是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木头。行车时必须先将轫木拿开,车子方能转动。所以启程又叫发轫。以后用“发轫”泛称事情的开端。
古代车舆上可以有盖子,用一根木棍支撑,形似大伞。盖为车所专用,舆中可以铺蓆,车蓆叫茵,后来也泛指一般的席垫。据说古时妇人之车,往往在舆的四周加上帷。后来车盖被取消,在帷上加了顶(类似现代的车篷),叫作幔,又叫幰〔xian显〕。
此外,古代车马还常常有许多装饰性的附件,如装在衡和轭上的响铃,叫做“銮”。在西周时期,最高级的马车上要装八个銮,走起来声音很好听。古车上的许多部件制作精美,如有的铜车軎,甚至用金银丝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异常华丽。
造车是一门学问,驾车也是一门学问。在远古时期,原始的车是由人推挽的,后来改用畜力牵引。同其他车相比,马车具有更为快速、灵活的特点,在畜力车中占有重要地位,驾驭马车,就变成了一门重要的学问。
在春秋时期,孔子的教学体系中就有“御”这一科。车行进时,驾驶马车的车工把马缰绳汇总握在手中。《诗经》中就有“执辔如组”的诗句,“如组”就是把八根缰绳握在两手中,就像一组绳似的。这样,用力才能均匀,“两骖”〔can参,一车三马或四马中的两旁之马〕跑起来才能“如舞”,极为协调。赶马的鞭子也有两类,竹条制成的鞭子叫策,皮条制成的叫鞭。今天我们常说“鞭策”一词,就是由抽打马的意义引伸而来的。在我国古代,人们十分重视驾驭术的提高,古书中也有不少关于驾车高手的记载。《左传》记述战争情况时,总要交待双方主将的御手。古代封建统治者甚至还因此悟出许多对人民的统治术。“故御马有法矣,御民有道矣。法得则马和而欢;道得则民安而集。”(《韩诗外传》卷二)
古人乘车的方式一般是崇尚左侧。一车三人,尊者在左,骖乘(即陪乘者)居右,御者居中。兵车则不同,如是将帅之车,则主帅居中,便于指挥,御者在左,护卫居右;如是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www.chuimin.cn)
有关中国古代交通的文章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古代交通已有所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把过去杂乱的交通路线,加以整修和联结,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车辆可以畅行各地。汉朝在秦朝原有道路的基础上,继续扩建延伸发展了以京都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交通网。唐朝京都长安发展为国内外交通的重要枢纽和中心,变成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日趋衰落。......
2024-01-25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把铁路等新型运输方式作为侵略工具传入了中国。中国第一条铁路是英国商人1876年修筑的淞沪铁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筹办的第一条干线铁路,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主持设计和施工,并于1909年建成通车的京张铁路。汽车运输要求修筑路面坚硬的公路。中国的电信业,也是帝国主义控制和掠夺的目标之一。在初步了解古代交通历史线索的基础上,我们将把古代交通方式和工具划分成九个专题,在后面逐一加以介绍。......
2024-01-25
据史书记载,邗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有确切纪年的第一条大型运河。泗水与济水很近,只要在两河间开一条运河,吴国的军队就可以从淮河进入泗水,通过运河转入济水,上溯济水,可达中原腹地。最先进行变法的魏国成为这一时期七国中最先强盛起来的国家。迁都后,魏国多次动工开凿以大梁为中心的运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沟。......
2024-01-25
经过夏商两朝长期的开拓,到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可以说我国道路已经初具规模。这个时期修建的主要道路工程有许多,秦国修筑的著名的褒斜栈道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秦惠王时,为了克服秦岭的阻隔,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开始修筑褒斜栈道。......
2024-01-25
我国的远洋航运事业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先秦时期。到了汉朝和唐朝,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远洋航运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是我国航海船舶经南海,穿越马六甲海峡,在印度洋上航行的真实记录。到了晋朝,有一个重要事件在我国远洋航运史上有特殊意义,这就是公元409年至412年东晋的著名僧人法显从印度洋远航归来。宋代远洋航船已能横渡印度洋,沟通了从中国直达红海和东非的西洋航线,这标志着我国航海事业已达繁荣时期。......
2024-01-25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现了“车同轨”。最宽处甚至可以当作现代化中型飞机起飞降落的跑道。汉朝时期在秦原有道路上继续扩建延伸,构成了以京城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交通网,如自西汉京城长安而东,出函谷关,经洛阳、至定陶,以达临淄,为东路干线;自长安而北,直达九原郡(包头市),为北路干线;自长安向西,抵达陇西郡,为西北干线。......
2024-01-25
道路交通事故创伤中,驾驶人与前排乘坐人员受伤发生率较后排人员为高。在道路交通事故创伤中,行人的受伤多是由机动车辆撞伤,其受伤的作用力一是撞击力,二是摔伤或碾压。造成人员伤亡是道路交通事故的直接后果,但是不同的车辆及车辆的不同状态造成伤亡的特点是不尽相同的。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人体损伤绝大多数属于机械性损伤范畴。......
2023-08-10
《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二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的事故车辆除检验、鉴定外,不得使用。《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三条规定,检验、鉴定、评估机构、人员接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派、委托或者当事人委托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检验、鉴定、评估。《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四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检验、鉴定结果后2日内将检验、鉴定结论复印件交当事人。......
2023-08-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