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桥是我国古代最普遍、最早出现的桥梁,古时称作平桥。这是见于古书记载的最早的一座梁桥。山东省沂南出土的汉墓画像石上,甚至已刻有石梁桥的图案。到了宋朝,人们战胜自然的能力提高了,又在福建泉州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濒临海湾的大石梁桥万安桥,即洛阳桥。洛阳桥建成后轰动一时,有“天下第一桥”的美誉,因而在当地掀起了“造桥热”。据史料记载,在甘肃与新疆交界地区古代被称作段国的地方,曾建有伸臂木梁桥。......
2024-01-25
万安桥,又名洛阳桥,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型石梁桥。这座桥于宋代皇祐五年四月(公元1053年5月)开始建造,嘉祐四年十二月(公元1060年1月)建成,是由宋代泉州知州蔡襄主持建造的。
洛阳桥建在泉州城东20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据蔡襄撰写的《万安桥记》记载,这座桥“垒址于渊,酾〔shi师〕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宽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糜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为安,民莫不利”。由此可见,洛阳桥已具有较大规模,对于沟通泉州港口至福州和京城的官道,乃至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座桥已经历代多次修缮重建。现存的洛阳桥是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重建的。桥的北端筑有桥堤,桥由堤接出,有40孔,通过江中小岛后,继续南展有七孔,接入桥南端桥堤。全桥共有47孔,长为540米。若把两端桥堤计算在内,则桥全长为834米。桥每孔有花岗石梁七根,每根梁高约50厘米,宽约60厘米,约长11米。桥面两旁护以石栏,有石柱500根,石栏长度与桥长相同。但栏板、石柱今已不全。桥墩砌体相当庞大,两端砌成尖形,以分水势。此外还有石狮28只,石亭七座,石塔九座。1932年在原每个桥墩上又添建一个矮墩,在其上置钢筋混凝土板以通行汽车。但原石梁仍在原处未动。
洛阳桥最初建造是十分困难的。这里濒临海湾,河道宽阔,水流湍急,时有风潮,“西有滚滚万壑流波之倾注,东有澒〔hong讧〕灏澎湃潮汐之奔驰”(《泉州府志·洛阳桥》),水势险恶。在建桥之前,人们经此来往靠的是渡船,经常发生翻船事故。为了祈求过渡平安,这里渡口便取名为万安渡,故桥建成以后也命名为万安桥,它所以另外起名洛阳桥则是因为架在洛阳江上。洛阳桥在建桥技术和工艺上有许多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洛阳桥首创了筏形基础。由于水势险恶,桥基无法采用传统的打桩工艺,因而另辟蹊径,创造了新的奠基工艺。宋代的建筑师和桥工们利用落潮的时间,沿预定桥梁线路,用船装载大石块抛入水底,形成一水底石堤作为桥基。据考察,洛阳桥的桥基长500余米,宽约25米。这是桥梁技术史上的一项重大创新。
第二,洛阳桥应用和发展了尖劈形桥墩。尖劈形桥墩出现于唐代,是筑于迎着水流方向的一端。洛阳桥则把桥墩两端都筑成尖劈形,不仅分开上游江流的冲击力,而且分开下游潮汐的冲击力,达到了减少阻力和保护桥墩的目的。
第三,洛阳桥利用了潮汐的涨落浮运和架设石梁。洛阳桥面的大石梁重达数十吨,要把这样重的大石梁在水面上悬空架设,这在古代没有大型起重设备的条件下,是很困难的。但宋代桥工却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利用潮汐的水面落差,在涨潮时用船把石梁载至两个桥墩之间,并固定在要安放的位置上方,落潮时石梁便自动架设在预定位置上,顺利完成了石梁的架设作业。
第四,洛阳桥利用了牡蛎胶固桥墩。要把桥墩上的石块连结在一起,这在没有速凝水泥的古代几乎是没有办法的。但洛阳桥在建造时却巧妙地利用牡蛎的生长特性,神奇般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牡蛎又名蚝,俗称海蛎子,是一种介壳海生动物。它附着于其他物体而生长和繁殖,石灰质外壳亦随着生长和繁殖而连绵成片,与附着物牢固地胶结成一体。洛阳桥建造时,就利用了这一特性,在桥墩上养殖牡蛎,把桥墩上的石块胶结在一起,形成牢固的整体,防止被冲散,提高了桥墩的坚固性和耐久性。这一做法,堪称是一项杰出的科学发明。为了保护桥基和桥墩,在桥位标志范围内禁止采牡蛎。这在当地成为一条法律,并为历代所沿用。
洛阳桥整座桥全部用当地产的花岗石建成。“飞梁遥跨海西东”,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它建成后,成为泉州与内地交通的重要孔道,人们去舟而徙,易危为安,故洛阳桥有“万安济众”之誉。在洛阳桥建成的影响下,福建一带,特别是闽南地区掀起了一个建桥的热潮,先后建造了数十座大中型石梁桥。
(www.chuimin.cn)
有关中国古代交通的文章
梁桥是我国古代最普遍、最早出现的桥梁,古时称作平桥。这是见于古书记载的最早的一座梁桥。山东省沂南出土的汉墓画像石上,甚至已刻有石梁桥的图案。到了宋朝,人们战胜自然的能力提高了,又在福建泉州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濒临海湾的大石梁桥万安桥,即洛阳桥。洛阳桥建成后轰动一时,有“天下第一桥”的美誉,因而在当地掀起了“造桥热”。据史料记载,在甘肃与新疆交界地区古代被称作段国的地方,曾建有伸臂木梁桥。......
2024-01-25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著名的丝绸之路。古代中国的丝绸主要是通过汉朝时开辟的“丝绸之路”运往西方的。由于在这条陆路上,丝绸的贸易占了很大比重,因此把它称为丝绸之路。在这条长达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史中,有两位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这就是张骞和班超。陆上丝绸之路这条国际通道的开辟,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2024-01-25
提起辕杆,乘车人身躯后仰,可减轻挽车力。畜力车的出现,使古人从繁重的推挽车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车的驾驭者。古人使用畜力作为车辆的动力,是以人类对野兽的长期驯化为先决条件的。以后经过上千万年的自然进化,特别是通过上百万年的人类培育,它才变成供人骑乘和作为车辆动力使用的家马。马车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因此在畜力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的畜力车还用驴、骡作动力。......
2024-01-25
孙中山先生认为,“交通乃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整个“实业计划”由四个计划组成。孙中山先生亲手描绘了祖国铁路发展的宏伟蓝图,写下了我国交通史特别是铁路发展史上重要的篇章。此外,孙中山的这个庞大的铁路发展计划,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和科技水平等条件下,也是难以实现的。......
2024-01-25
魏晋南北朝时期仍未广泛出现私邮,但一些大官僚办过供自己使用的邮驿机构,各地的富商们也开始筹建以沟通物价信息为主要内容的邮寄组织。明朝时期,组织比较严密的民间通信组织——民信局开始出现。民信局是一种商业组织,由老板出资,雇用店员经营,专为民间投递信件、汇款和邮包。后来,广东和福建有些民信局就向海外发展业务,组织了“侨批局”。......
2024-01-25
说明西汉时期的渭水河床还应在唐东渭桥以南偏西处。据钻探资料,唐东渭桥遗址的范围东至白家嘴村边,西至箕刘村与白家嘴村交界处,南至马坊村边,北至耿镇公路旁,桥址总面积约为20000平方米。据田野发掘资料,初步确定唐东渭桥全长548.8米、宽11米。从唐东渭桥遗址发掘出大量桥梁遗物来判断整个桥就是实腹梁桥,简单说就是梁桥。......
2023-11-29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古代交通已有所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把过去杂乱的交通路线,加以整修和联结,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车辆可以畅行各地。汉朝在秦朝原有道路的基础上,继续扩建延伸发展了以京都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交通网。唐朝京都长安发展为国内外交通的重要枢纽和中心,变成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日趋衰落。......
2024-01-25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把铁路等新型运输方式作为侵略工具传入了中国。中国第一条铁路是英国商人1876年修筑的淞沪铁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筹办的第一条干线铁路,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主持设计和施工,并于1909年建成通车的京张铁路。汽车运输要求修筑路面坚硬的公路。中国的电信业,也是帝国主义控制和掠夺的目标之一。在初步了解古代交通历史线索的基础上,我们将把古代交通方式和工具划分成九个专题,在后面逐一加以介绍。......
2024-01-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