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人类以捕鱼、打猎为生。禹为了指挥治水工程,需要造一只大型的独木舟。禹乘坐这艘独木舟指挥治水工程,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治服了洪水。在我国各地考古发掘中,先后出土的独木舟已达20多只。除了由两只船体构成的舫外,在历史上还出现过由多只船体构成的船只。这种船行驶平稳,上面可以建造庐舍,成为统治阶级出游时候的专用船。木板船航行时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它的抗风能力较差。......
2024-01-25
路是人走出来的。可以说自从人类诞生后,就开始了路的历史。早在大约50万年至170万年前,在亚洲东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先后有了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等原始人群生活着。我们的祖先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十分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为了生存和繁衍,就在中华大地上开辟了最早的道路。
历史发展到原始社会传说中黄帝、炎帝和尧、舜、禹担当部落首领的时候,各地的交通有了明显的进步。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可以行驶牛车和马车的古老道路。据《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任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尚书·舜典》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尧年纪大了,经过反复考验选择了舜为自己的接班人,并将帝位传让给了他。舜登位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辟四门,达四聪”,“明通四方耳目”,二月巡泰山,五月去衡山,八月访华山,十一月到恒山。可见舜帝对发展交通、开辟道路是非常重视的。夏禹的事业,也是从“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入手的。他“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檋〔ju局〕”(《史记·夏本纪》),足迹几遍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商朝重视道路交通,古代文献中已经有商人修筑护养道路的记载。商汤的祖先“服牛乘马”,远距离经商,揭开了以畜力为交通运输动力的历史。经过夏商两朝长期的开拓,到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可以说我国道路已经初具规模。
周武王姬发灭商后,除都城镐京(今西安附近)外,还根据周公姬旦的建议,修建了东都洛邑(今洛阳),以便于控制东方新得到的大片疆土,对付殷商残余势力。为了有效发挥两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它们之间修建了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号称“周道”,并以洛邑为中心,向东、向北、向南、向东南又修建成等级不同的、呈辐射状的道路。周道是西周王室的生命线,也是国家交通的中轴线。《诗经·大东》上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睠言顾之,潜焉出涕!”意思是说在这条宽广平坦、笔直如矢的大路上,老百姓看到王公贵族掠走了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不能不伤心落泪。《诗经·大东》还说:“维北有斗,西柄之揭。”是说天空北面有北斗,周道像一把朝西的勺柄,连结了七星。在我国古代交通发展史上,修建周道的重大意义是不可低估的。不仅周、秦、汉、唐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是在这条轴线上,而且在以后的宋、元、明、清时期,这条交通线也仍然是横贯东西的大动脉。周道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上,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东周时期,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农业、手工业与商业都兴盛起来。春秋大国争霸,战国七雄对峙,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军事外交活动和人员物资聚散,都极大地推进了道路的建设。除周道继续发挥其中轴线的重要作用外,在其两侧还进一步完善了纵横交错的陆路干线和支线,再加上水运的发展,把黄河上下、淮河两岸和江汉流域有效地联接起来。这个时期修建的主要道路工程有许多,秦国修筑的著名的褒斜栈道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秦惠王时,为了克服秦岭的阻隔,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这条栈道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公里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五公里的褒水河谷,故称褒斜道。这条全长200多公里的栈道是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的。除了褒斜道外,以后几百年间还陆续开凿了金牛道、子午道和傥骆道等栈道。这些工程极其艰巨,人们首先是采用古老原始的“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在崖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入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这样,我们远望栈道好像空中阁楼一般,煞是壮观。迄今,陕西太白县境内尚有多处清晰可辨的栈道遗迹。《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关中南则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道绾毂〔wangu晚谷〕其口”,战略上为“蜀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如在公元前206年,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即发生于此。除了秦国的栈道外,其他主要的道路工程还有:楚国经营的从郢都通往新郑的重要通道,晋国打通的穿越太行山的东西孔道,齐鲁两国建设的四通八达的黄淮交通网络,燕国开辟的直达黄河下游和通往塞外的交通线等。至此,穿大袖宽袍的中原人、善射箭骑马的戎狄人、居云梦江汉的荆楚人、披长发嬉水的吴越人、喜椎髻歌舞的巴蜀人就连成一体了,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统一打下了基础。
(www.chuimin.cn)
有关中国古代交通的文章
早期的人类以捕鱼、打猎为生。禹为了指挥治水工程,需要造一只大型的独木舟。禹乘坐这艘独木舟指挥治水工程,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治服了洪水。在我国各地考古发掘中,先后出土的独木舟已达20多只。除了由两只船体构成的舫外,在历史上还出现过由多只船体构成的船只。这种船行驶平稳,上面可以建造庐舍,成为统治阶级出游时候的专用船。木板船航行时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它的抗风能力较差。......
2024-01-25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现了“车同轨”。最宽处甚至可以当作现代化中型飞机起飞降落的跑道。汉朝时期在秦原有道路上继续扩建延伸,构成了以京城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交通网,如自西汉京城长安而东,出函谷关,经洛阳、至定陶,以达临淄,为东路干线;自长安而北,直达九原郡(包头市),为北路干线;自长安向西,抵达陇西郡,为西北干线。......
2024-01-25
唐朝是我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出了长安城,向东,向南,向西,向北,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网。唐代已有公共交通车,当时称之为油壁车。这是元、明以来北京到广州纵贯中国南北的主要官道,历来当作“使节路”,而终点广州又曾是清代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所以清政府对这条干线特别重视。我国古代的道路,都是沙石或泥土路,还没有用沥青或水泥铺成的道路。这是在我国领土上的第一条铁路。......
2024-01-25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古代交通已有所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把过去杂乱的交通路线,加以整修和联结,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车辆可以畅行各地。汉朝在秦朝原有道路的基础上,继续扩建延伸发展了以京都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交通网。唐朝京都长安发展为国内外交通的重要枢纽和中心,变成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日趋衰落。......
2024-01-25
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早阶段。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就是该时期留存下来的文学艺术形式。《楚辞》是先秦时期另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总集。《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也是该时期历史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
2023-08-30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把铁路等新型运输方式作为侵略工具传入了中国。中国第一条铁路是英国商人1876年修筑的淞沪铁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筹办的第一条干线铁路,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主持设计和施工,并于1909年建成通车的京张铁路。汽车运输要求修筑路面坚硬的公路。中国的电信业,也是帝国主义控制和掠夺的目标之一。在初步了解古代交通历史线索的基础上,我们将把古代交通方式和工具划分成九个专题,在后面逐一加以介绍。......
2024-01-25
核心内容:交通事故发生后,应该及时快速的处理,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交管部门扣留车辆的处理、事后报警、检验鉴定、作出事故认定书等规定了严格的处理时限。......
2024-02-01
通过2013年至2017年6月间的740起发生在江苏省境内的省内外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进行分析,人的因素对事故的影响率超过92%。路的不安全因素突出表现为:弯道及陡坡路段等有缺陷的公路线形;路面潮湿、冰雪、积水等对交通事故的影响;道路交通标志设计不规范。一是道路交通事故依然高发,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年死亡人数仍居世界第二位。七是疲劳驾驶问题仍然严重,疲劳驾驶是导致群死群伤特大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