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开发区在长三角16个城市的开发区中,无论是数量、成立时间还是发展的规模,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因此,本章选取南京城市及其开发区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范围。因此,选取南京都市发展区作为本章研究的地域范围,选取南京国家级高新区以及经济开发区这两类开发区作为研究对象。......
2024-01-25
6.1.1 开发区群概念界定
1)相关概念:产业集群与城市群
产业集群:是一组空间相近且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产业集群侧重于观察分析集群内的行业联系,揭示相关产业联系和合作,从而获得产业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产业集群理论自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之后,引起我国学者的积极深入研究。王缉慈从创新和网络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认为产业集群是有利于创新的空间产业组织形式,提出发展企业集群,营造创新环境,走多样化的具有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1]。魏守华等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认为产业集群既强调了区域分工,又进一步强调了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的作用,尤其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作用[2]。
城市群:城市群可以概括为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3]。人们的第一需求、我国社会的商品交换、地域条件影响、交通网络的发展是我国城市群的演化机制与原动力[4]。
2)概念界定:开发区群
参考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的概念,给出开发区群概念如下:开发区群指集中在一定地域内,规模和职能各不相同,但相互之间交通便利,产业联系密切而又相对独立的若干开发区的组合[5]。
开发区群与城市群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从形态特征上看,开发区群是以城市或区域为范围界限的资源极化发展集合,城市群是开发区群形成依托的母体。区别在于,开发区群的出现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是公共政策的影响结果;而城市群的出现可以说是以经济自然发展为主、政策引导为辅的结果。开发区群作为城市产业空间的集合,是为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政策平台。
6.1.2 开发区群形成的判定标准
为了提出区域范围内的开发区由离散的开发区个体演化发展为有机的开发区群的判定标准,本书对相关群落概念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梳理,如表6-1所示。
表6-1 群落基本特征
类型的多样性、核心成员的存在、不同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是构成群落概念的基本条件,同时,作为“群”,一般还具备动态的发展特征以及对区域环境产生共同的影响。据此,提出开发区群的判定标准如下:
标准1:类型的多样性。类型的多样性是开发区群存在的基础,既包括功能类型的多样性,如高新区、经开区、出口加工区等的共存,也包括区位类型的多样性,如边缘型、近郊型、远郊型以及城市内部的街区型等,多样化的类型决定了开发区群对城市空间和功能的影响力。
标准2:地理联系的便捷性。区域开发区群存在的客观基础条件是开发区之间交通方便、地理联系紧密。有效的交通网络为产业发展提供交通支撑条件,同时拉近开发区之间的距离,降低交易成本,使开发区之间协调综合发展,促进开发区群的形成。(www.chuimin.cn)
标准3:产业的关联性。即开发区之间形成了相互关联配套的产业。产业功能是开发区功能的核心,通过产业链的联系,区域内形成若干产业集群,既增进了开发区内部企业之间的协作,也提高了开发区群的整体竞争优势。
标准4:核心开发区的存在。即区域范围内中存在着发展势头良好、竞争优势明显的重点开发区。这类开发区的存在会激发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引起聚集效应,使得开发区群拥有竞争优势。同时,区域中的次级开发区受其扩散影响,与其在某一产业中分工协调,最终形成区域开发区群。
标准5:具备输出功能。由于开发区群是产业集群的空间载体,因此也应该具备产业群落衍化的特性。产业群落规模的扩大不可能无限进行下去,到达一个特定临界点附近,群落规模的扩张就会逐渐停滞,从而进入稳定运行的阶段[6]。进入了成熟壮年期,产业群落的发展也开始以“异地孵化”为主[7]。开发区群的衍化亦如此。在进入成熟期的“异地孵化”阶段之后,开发区群不但向外输出商品,而且开始向外输出资金、技术人才和品牌。“输出”功能是开发区群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6.1.3 开发区群形成的阶段
开发区群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延续的过程,根据以上提出的开发区群的五条判定标准,开发区群形成的阶段如下:
(1)雏形期
区域范围内开始出现多个开发区,依托所在城市呈现群体密集分布,这些开发区类型多样、大小不同、承担功能各异。同时,由于这些开发区创建时间都还较短,开发区之间的联系还没有系统建立起来,基本处在独自发展状态。但区域开发区群“空间成群”的态势已经初步呈现,即基本达到上述标准1——类型多样性的要求。
(2)成长期
随着区域开发区群的发展,群内发展较早较好的开发区逐渐演化成了区内的核心开发区,群内开发区的数目进一步增多,开发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产业联系都在进一步加强,有序、互动的群内结构初步呈现。即已经达到上述标准1——类型多样性,标准2——地理联系便捷,标准4——核心开发区的存在,同时,标准3——产业关联性及标准5——具备输出功能也在进一步增强中。
(3)成熟期
随着区域开发区群的进一步发展,以产业联系为主的群内开发区的联系增强。开发区群内完善的产业集群出现,同时,群内一些发展良好的开发区外溢输出发展态势明显。开发区群形成的五条标准逐一符合。
以上提出区域开发区群发展的三个阶段,并不是说所有的区域开发区群发展都会经过这三个阶段,开发区群的发展也需要外力的促动,有些开发区群可能只是停留在空间成群上,远不能到达产业成群的阶段。
南京的开发区在长三角16个城市的开发区中,无论是数量、成立时间还是发展的规模,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典型性。因此,本章选取南京城市及其开发区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范围。因此,选取南京都市发展区作为本章研究的地域范围,选取南京国家级高新区以及经济开发区这两类开发区作为研究对象。......
2024-01-25
按照母城与开发区功能的关联度可以划分为独立型、依存型和互补型,功能关联度是指开发区与母城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换程度。因此,笔者认为不同的区位应该对应于不同的关联度,即互补型开发区与城市的关系应该是互补的,边缘型开发区与城市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的,而远郊型开发区必须是分担母城部分城市功能的独立组团。这类开发区与城市易于形成双核式结构。靠近母城的开发区则需要和城市其他功能空间相协调,在充分利用......
2024-01-25
表5-1基于公共产品配置的开发区与城市外延整合评价指标体系续表5-1开发区的开发指数反映开发区的投资建设强度和基础性公共产品供给情况,主要包括土地开发率、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基础设施投资等7个指标。本章节以上海为例,对上海市开发区与城市外延整合水平进行评估。表5-3简化后的开发区外延整合评价体系计算结果见表5-4。......
2024-01-25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开发区分布最密集、开发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是我国开发区建设的先行区和当前城市化推进的先行区,也是以“区”建“城”这一中国当代城市发展模式的典型实践区。......
2024-01-25
本书基于上述问题对长三角开发区再开发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论证,认为开发区有必要在物质环境、产业结构、功能肌理、空间形态等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和未来需要进行再开发。1)基于物质环境衰败的再开发要求长三角地区的开发区起步早,发展至今开发区的物质空间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败。可见,国家级开发区已经普遍进入物质性再开发阶段,而省级开发区也逐步迈入这一阶段。......
2024-01-25
如果说上一节是从宏观上描述长三角开发区群的空间特征和产业特征,那么本节则是从生产要素流动的角度出发分析长三角开发区的群体化发展行为,为开发区群的研究提供微观基础。当地政府充分授权,享受当地开发区同等管理权限,同时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江苏分行贷款。......
2024-01-25
3.1.2国内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借鉴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开发区空间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开发区空间效益有关的论文也相对较少,关于开发区与城市空间效益比较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更是罕见。......
2024-01-25
6.1.1开发区群概念界定1)相关概念:产业集群与城市群产业集群:是一组空间相近且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开发区群形成的五条标准逐一符合。......
2024-01-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