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开发区与城市的互动整合:基于长三角的实证分析

开发区与城市的互动整合:基于长三角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书试图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从公共产品配置的角度对开发区与城市动态整合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基于开发区与城市整合的“外延整合”和“内构整合”的两重内涵,开发区与城市整合评估也应当涵盖这两方面的评价。图5-1基于公共产品配置的开发区与城市整合评估路线

5.1.1 基于公共产品配置的开发区与城市整合基本机制

在开发区建设初期,常常通过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拉动“生地”的发展。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壮大,开发区与城市之间的互动不断增强,并在互动基础上实现其自下而上的自组织整合:一方面,开发区由单纯的生产空间逐步向综合城市空间转型提升,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而另一方面,随着地域空间的不断融合,城市与开发区的公共产品体系存在统筹规划、整体供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开发区公共产品在不同阶段分别显现“可建性—可达性—均等化—一体化”配置需求。随着城市与开发区互动的不断深化,开发区与城市在实现区域公共产品一体化共享的同时,形成“公共产品—功能—空间”三位一体的互动整合机制。由于开发区与城市动态整合具有阶段性,在不同阶段整合的主体和侧重点不同,因此在公共产品配置中应注重根据其发展阶段进行合理配置。

在一般的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路径中,产业空间→居住空间→公共服务空间这一空间生长顺序,符合城市功能阶段性拓展过程,也是土地开发价值时空统一的体现。然而,这也使得公共服务配给在开发区自组织发展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和滞后的状态。开发区在其早期开发的过程中,由于产业空间区位选择的趋利性和公共政策引导的缺位,公共服务空间本应体现的引导作用不得不让位于招商引资的短期效益。工业空间和低层次居住配套往往占据了开发区最核心的地段,由此导致的开发区空间无序拓展成为其功能进一步提升的障碍。不少开发区在快速发展时期同时出现了“未老先衰”的局面,开发区内部的“退二进三”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在开发区与城市整合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充分发挥公共服务空间的引导作用,借由城市规划宏观政策调控手段,构建合理有序的功能结构,结合空间的自组织整合机制,促使开发区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5.1.2 基于公共产品配置的开发区与城市整合评估路线(www.chuimin.cn)

开发区与城市整合既可以是一个过程,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理想状态。“整合”作为开发区与城市互动发展的结果,其发展程度具有一定的评价标准。本书试图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从公共产品配置的角度对开发区与城市动态整合程度进行定量评价。

开发区与城市整合,其本质是都市区范围内的城市功能空间重构,是“外延整合”和“内构整合”相互糅合作用的产物。基于开发区与城市整合的“外延整合”和“内构整合”的两重内涵,开发区与城市整合评估也应当涵盖这两方面的评价。其中,“外延整合”评价的评估重点在于开发区与主城区公共服务配置水平的差异度,即都市区范围内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是一个相对水平,适合在某一城市内部进行比较;而“内构整合”的则是基于开发区功能空间自身的综合化程度进行评估。评估路线见图5-1。

图5-1 基于公共产品配置的开发区与城市整合评估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