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次,他说:“我只是一团矛盾而已,但是我以自我矛盾为乐。”他之爱中国和中国人,其坦白真实,甚于其他任何一个中国人。一切山峦,皆所喜爱。他恨穿无尾礼服,他说他穿上之后太像中国的西崽。他以道家老庄的门徒自诩,但自称在中国最为努力工作者之一。按照中国学者给自己书斋起斋名的习惯,他称他的书斋“有不为斋”。我从来没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取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从未向中国航空基金会捐过一文钱,也从未向由......
2024-01-25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子死时他只有十五岁,受教于孔子最幼的门徒曾子。曾子是《礼记》中数章的作者。《礼记》是儒家的一本经典,其中一篇名为《中庸》,被认为十分重要,而且成为中国学童们所读四书之一。在这本书中,我们见到孔学的哲学根据。它谈及宇宙的灵性与控制它的道德律。由于活得和这道德律相符合,人便实现真我。这样,外在的合乎道德的宇宙和内在的真人性之间,便建立起一种和谐。人在发现真我时,同时发现宇宙道德律的统一性,反过来,人在发现宇宙道德律的统一性时,实现真我,或真人性。在这短短的一本书中,我找到对儒家哲学最完满的说法。
人有时无法实现那个在他身上“最好的人”,是因为他还没有做到对这个宇宙的真正了解,“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照子思看来,宇宙是一个道德性的秩序,而人所需要的是发现那个存在于他自身的道德性秩序,而由此成为“匹配”那个与道德性的宇宙和谐的“最好的人”。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是中心,庸是经常,中庸是“中心的常道”或“内在的不易之道”。因此我跟着辜鸿铭把“中庸”解为“宇宙的道德秩序”,下文同此。
但什么是宇宙的道德律,什么又是人的道德律呢?二者从哪里获得和谐呢?《中庸》的作者明说他有一种宇宙道德律的概念,这种概念与主张有某种常规控制这个宇宙的科学观点十分接近。这种常规在它的运行中、在它的弥漫一切上,是宇宙性的。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它包含无限大及无限小。
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这常规是不能毁灭及自存的。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这常规是不变的。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跟着是谈及控制宇宙的物理定律的辞藻华美的一段。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乡,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
这是导致一种万物有灵性的宇宙道德律的概念。在这个问题上,孔子曾明白表示: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www.chuimin.cn)
下文引自子思关于儒家哲学依据的最佳纲要,谈及道德律的性质,在物质存在后面的灵性的实在,且谈到利用人类的道德感与才智的双重力量来完成人性。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仁”,或真人性,在道德律的形式上,是以人的内心和外在宇宙的道德相和谐为基础。当这个“真义”实现时,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儒家的哲学基础。
我觉得这种观点是令人满意的。人性不被视为和道德律相反,而需对人性用种种反抗、克胜、压抑等手段。人的本身有为善的可能性。因此,这种教人“成己”就是合乎道德律的最基本的、古典的儒学,和后来十二世纪及十三世纪因佛教“孽”的思想的介入,而有注重节制及惧怕情欲的倾向的新儒学,相对立。而这一点可能使许多不明白古代儒家理想主义的学生感到惊讶。这点人的天性,子思称为“天命”。因此《中庸》开首那三句话含有哲学的意义。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甚至在古典的儒学中也有谈及“节制”人类的欲望,但人性当被视为要完成的东西,而不是要反抗的东西。在这里,“完成”一词的意义是“顺从(率)”。
因此,完成天性及实现人的真我是儒家的教条。这一点是儒家与道家都认同的。道家庄子最关切的是让人和动物各遂其生,或让他们“安其性命之情”。儒家试图借养成好习惯与好风俗来显出人最好的性格,道家则非常惧怕干扰。
在这里我们可以注意儒家与道家的一些相似之处。我们不必一步跳到因为那个“道”字的应用而以为孔学是从道家“借来”的结论。在古代及近代中国人中,“道”字通常用来指真理、路线,或简单地指道德教训。因此我们今天称孔子的教训为孔子之道。孔子一再用这个字,在经典时代的普通语法中,人常用“无道之世”(道德混乱之世)来和“有道之世”(道德教化大行之世)对立。在这本子思所作的书中,有些文句的确有人所共知的道家“无为”的性质。下面这类意思的话,我在《中庸》中曾看见过两次。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无为而成”,当然是道家典型的教义。还有一句话:
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像这样一句谈及“不动”“不言”的话,当然会令人想起老子及他常说“无言之教”的后继者——庄子。但我们必须记得,这种借自道家的推断不是完全正确的。子思的思想太接近孔子本人,足以证明他不必从道家的老子那里借用这种宇宙的道德律。我以为我们没有理由假定,在汇编孔子的警句与格言而成的儒家教训的背后,没有一种中心的道德哲学。
有关从异教徒到基督徒的文章
又有一次,他说:“我只是一团矛盾而已,但是我以自我矛盾为乐。”他之爱中国和中国人,其坦白真实,甚于其他任何一个中国人。一切山峦,皆所喜爱。他恨穿无尾礼服,他说他穿上之后太像中国的西崽。他以道家老庄的门徒自诩,但自称在中国最为努力工作者之一。按照中国学者给自己书斋起斋名的习惯,他称他的书斋“有不为斋”。我从来没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取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从未向中国航空基金会捐过一文钱,也从未向由......
2024-01-25
但当一位研究人类社会及人类心理的学者躲在这种客观性的堡垒的后面,认为赞美和谴责不是他所关心的事,无论他愿意与否,也不免把路引导到虚无的价值层面上去。高尚信仰的断代——这是我们已达到的虚无。现代自由主义似乎已被虚无所吸引。......
2024-01-25
当我在北平时,身为大学教授,对于时事政治,常常信口批评,因此我恒被人视为那“异端之家”(北大)一个激烈的分子。那时,北平的段祺瑞政府算得是很放任的,亦极尊重出版和开会的自由。一是政府围堵请愿的学生,枪杀两名女生及伤残五十多名学生。民国十五年四五月间,狗肉将军张宗昌长驱入北平,不经审讯而枪杀了两个最勇敢的记者。有一日早晨,我便携家眷悄然离开北平了。......
2024-01-25
清华是“中美庚款”办的学校,把毕业生都送往美国留学。他原是清华大学的校医,由于他叔父是驻美大使施肇基这项人事关系,他才弄到这个多人觊觎的差事。在哈佛,我进的是比较文学研究所。他给这篇文章的评语很好,说这篇可写成硕士论文,因为不久我被迫离开哈佛,终于没写那篇论文。Irving Babbitt是哈佛大学里唯一持有硕士学位的教授。我们决定冒险继续前进,没料到大约六个月之后,这个病又犯了。......
2024-01-25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幽默完全不离常人的淳朴自然。“幽默”一词与中国的老词“滑稽”,颇多混乱之处。题为“论幽默”,我自己觉得那是一篇满意的文章,是以乔治·梅瑞迪斯的《论喜剧》为依据的。我创办的《论语》这个中国第一个提倡幽默的半月刊,很容易便成了大学生最欢迎的刊物。但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
2024-01-25
在此段时光中,我们充满了早秋精神,翠绿与金黄相混,悲伤与喜悦相杂,希望与回忆相间。其金黄色的丰富并不表示春季纯洁的无知,也不表示夏季强盛的威力,而是表示老年的成熟与蔼然可亲的智慧。至于我,我要尽量注意养生之道,至少再活十年。也许在世界过多的人口发生爆炸之前,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当中,成百万的人还要死亡。无论如何,紧张已经解除,担当重任的精力已经减弱了。......
2024-01-25
本章的主题为从思想方面到工业技术方面西洋文明对中国的冲击,牵扯到一连串的适应与整个问题的检讨。我们与西方最早的接触,是范礼文博士留下的一个领扣,因为他夫妇住在我家最上的一层楼,我家也就是那个老教堂。这些虽然是我与西方接触的一些不相干的事情,但是我认为对我很重要。......
2024-01-25
中国人在许久以前已在宗教中完全摒弃逻辑的模式,我相信这是出于第二本能。科学方法并没有错,但它完全不适用于宗教的范畴。就全体而论,中国人与西方人思想方法之间最特别的差异可用下表来表示:海涅在他的《游记》中,画了一幅有趣的关于上帝与宗教的争辩的漫画。......
2024-01-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