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过程就是最大的奇迹。同样,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经过数十亿年时间,宇宙会完全分解,其高度降至最低点,成为没有任何形状和结构、不再发生分化的死寂状态,这种没有组织、不再发生分化的状态,我们称之为“熵”。进化的阶梯发展到人类,已具有大脑和极其复杂的行为模式,人类由此高居进化阶梯的顶层。在反抗自身自然性的过程中,心灵还要同熵的力量对抗。自我完善的爱,是一种典型的进化行为,具有生生不息的特征。......
2024-01-25
“观察”、“认知”的字眼,几乎贯穿本书始终。以邪恶为目标的人,总是拒绝观察本相;心智成熟的人,却能深刻地意识到懒惰的存在。尽管如此,对于自己的宗教观和世界观,一般人却无知无觉。要使心灵获得成长,必须认清自己的偏见和局限。我们经过爱、包容和关怀,就会渐渐了解自己,了解所爱的人和整个世界。自律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认清我们的责任和决策的能力,我们将这一部分心智称为“意识’,。所以,心智的成熟,也可界定为”意识的成长“,或是”意识的进化"。
“意识”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本意是“共同的认识与了解”。那么,意识的对立面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就是潜意识,潜意识知道的事情,永远比意识多得多。我们获得一项真理,得到一种启示,不过是重新认识潜意识久已熟知的事情。获得新的真理和启示,其实是意识和潜意识达成一致,具有共同的认识和了解。意识获得成长与进步,意味着它开始认同潜意识熟知的一切,此时意识与潜意识逐渐融合—心理医生最清楚这种观念,因为心理治疗的过程,就是使潜意识层次浮现到意识层次的过程。换句话说,心理医生的职责,就是扩大病人的意识领域,使其范围和方向与潜意识领域更为接近。
那么,为什么潜意识如此“渊博”,能够知道意识不知道的诸多事情呢?也许这个问题也太过“基本”了,我们还未找到科学的答案,暂时也只能提出假设。在我看来,最令人满意的假设是:我们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极为亲密的上帝,亲密到他甚至是属于我们自身的部分。要获得神的恩典,我们就必须见到上帝。最接近上帝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心灵。想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就应经常自我反思。上帝与我们的界面,相当于潜意识与意识的界面,简而言之,我们的潜意识就是上帝,我们内心的上帝。我们是上帝的一部分,上帝一直与我们同在,包括现在和未来。
也许你可能会说:“这怎么可能呢?”也许有的读者还认为,把潜意识看成上帝,简直是大逆不道。可是他们应该想到:即便是基督教信徒,也应该记得基督教的信仰之一—上帝就在信徒的心中。这与上面的说法本质上完全相符。要更好地理解上帝和人的关系,我们不妨把潜意识假想成是庞大的、一种埋藏在地下的树根,意识则是地面上矮小的植物,吸收潜意识供给的氧分。这个比喻来自荣格,他曾说过:我一直认为,生命就像是一种植物,依赖地下的根系供给养分。真正的生命隐藏在根系里。我们看到的地面以上的部分只能存活一个夏季,然后会归于枯萎—它的生命何其短暂!生命和文明永远更迭交替,这使我们感到一切都是一场虚空。但是,我也始终有这样的感觉:在永不停歇的变化之中,总有一种东西存活在我们脚下,我们只看到花开花落,而生命的树根却岿然不动,万古长青。
荣格没有直接指出,上帝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不过他上面的说法,却显然印证了这一点。他把潜意识分为两种:一种是浅层次、个体化的潜意识,另一种是深层次、属于全人类的集体潜意识。在我看来,集体潜意识就是上帝,意识则属于个体,而个体潜意识属于两者的界面—相当于上帝的意志与人的意志较量的战场,战场上随时都可能出现冲突和骚乱,出现彼此搏杀的场面。潜意识是温和的、充满爱的领域,我相信这是事实。梦却不一样。梦包含良性智慧的信息,却也不乏大量冲突的信号。它们可能进行良性的自我完善,但也可能带来极其混乱的梦魔。(www.chuimin.cn)
不少科学家认为,潜意识隐藏着某种狂暴状态,这种状态即心理疾病的根源,似乎潜意识就是心理疾病的罪魁祸首。心理疾病的表现症状,就像潜伏在地下的魔鬼突然现身,因此才使人们在一夜之间,就会精神错乱,犹如中了魔征。实际上,意识是精神病理学探讨的重心,所有的心理疾病,其实是意识出了问题所致。我们之所以生病,正是意识抗拒潜意识智慧的结果—意识患了疾病,潜意识想给它进行治疗,意识就会与之发生冲突。心理疾病的起因,就是意识背离上帝意志的结果。所谓上帝,就是我们的潜意识。
心智成熟的终极目标是人神合一,即个人与上帝应当具有共同的认识和了解。既然潜意识就是上帝,我们不妨这样界定心智成熟的目标:使意识达到上帝的境界,使我们整个人完全成为上帝。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该努力让意识与潜意识完全融合,最后只剩下潜意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目标是一方面成为上帝,一方面仍需保留意识。不妨这样假设:在潜意识的“树根”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能让意识萌生出丰硕的果实,并最终使我们成为上帝的话,那就意味着“上帝”可以拥有另外一种生命形式,这就是我们自身。这也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作为意识的自我,我们生来注定要面对这一事实:我们可以不断成长,成长为具有“上帝”的一种崭新的生命形式。
我们的意识,具有一种罕见的强大力量。它掌管生命的一切行动,负责做出决定,并把决定付诸实施。假如只有潜意识而没有意识,我们的生命就像新生的婴儿,即使心灵可以实现“人神合一”,我们仍无法采取任何行动,也无法让他人感觉到“上帝”的存在。在印度教和佛教的神秘思想中,存在着一种容易使人走向退化的特质—它们把没有自我界限的婴儿阶段比做“涅架”,进人“涅梁”就如同返回母亲的子宫。我提出的神学思想则与之相反: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变成牺牲自我,最后只剩下潜意识的婴儿,而是培养出成熟、自觉的自我,进而发展成神性的自我。
有自主行动能力的成年人,可以独立做出影响他人和世界的选择。这种成熟而自由的意识,可以使我们和心灵的上帝达成一致,上帝就会经由我们的意识,获得强有力的崭新的生命形式。我们可以成为上帝的左膀右臂,成为他的全权代理人。另外,我们也能有意识地做出选择,按照上帝的意愿,来影响世界和他人,因此,我们的一举一动,也会成为一种“神奇的力量”。我们代替上帝而为人类服务,去播洒爱的雨露,在没有爱的地方创造爱。我们可以让同胞们学习自律,产生和我们相同的认知,进而推动整个人类的进步。
有关《少有人走的路》的文章
生物进化过程就是最大的奇迹。同样,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经过数十亿年时间,宇宙会完全分解,其高度降至最低点,成为没有任何形状和结构、不再发生分化的死寂状态,这种没有组织、不再发生分化的状态,我们称之为“熵”。进化的阶梯发展到人类,已具有大脑和极其复杂的行为模式,人类由此高居进化阶梯的顶层。在反抗自身自然性的过程中,心灵还要同熵的力量对抗。自我完善的爱,是一种典型的进化行为,具有生生不息的特征。......
2024-01-25
决定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病人是否有“成长意愿”。一个人的成长意愿,是一种易于变化、难以衡量的因素,显然它并未被列入上述分析方法当中。无论病人的病情达到何种程度,只有依靠强烈的成长意愿,才能够扭转乾坤,使治疗取得进展。我越来越相信,我们具有爱的能力和成长意愿不仅取决于童年时父母爱的滋养,也取决于我们一生中对潜意识的体会,即潜意识给予我们的爱的滋养。......
2024-01-25
13.感觉的神奇力量在休息的时候,王阳明与大家一起坐下,对他们说:“我让你们一起开荒种地,虽然是当前的生活所迫,但其目的也有这样一层意思。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不论是在修身上,或是在其他事情上,就必须有一种‘定力’,有一股韧劲,才能在长期的探索中洞悉事物的真谛。”......
2023-12-06
一个人的超意识,可以通过梦、幻觉、直觉等方式对未来事件的信息进行预先感知。酿成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最大海难事故。“偏心”的超意识是如何工作的?这种往未来倒推的能力,也是形成超意识的重要元素。但这只适用于“意识”,而我们的“潜意识”和“超意识”是非常强大的。尤其是超意识,它包含有关于未来的记忆,因为记忆是双向的。只是由于超意识长期受到抑制,所以这些记忆模糊到几乎无法辨识。......
2024-01-16
因为,这种不同寻常的白日梦,有另一个更美好的名字——成功预演。听起来,这种在头脑中的预演很像是白日梦,似乎有点幻想的味道,但是如果你肯尝试,就会发现这样的假想确实对事情的进展会有帮助。而且,你对成功的预演越逼真,它对潜意识和超意识的影响力就越大。根据我的经验,一次成功的预演,必须要有丰富的想象。这种成功的预演,往往能为我带来成功的表现。为了让自己的头脑预演更成功,你可能需要做一些准备。......
2024-01-16
既然称为内劲,必然是属于人体内在的能量,不可能是从人体以外传递来的力量。太极内劲就是人体所具有的能量,是通过长期锻炼而获得的,蓄劲是人体能量的聚合,发劲是人体能量的释放。心意与内气相合,内气与劲力相合,意、气、力相合称为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在运劲和发劲时意、气、劲必须合一。达到外三合与内三合,这才形成整劲。......
2023-10-17
131.安慰剂效应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可以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还有一些病人,在使用安慰剂时,也可出现恶心、头痛、头晕及嗜睡的药物副反应,这也属于安慰剂效应。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的人,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我们应当记住,在病人中安慰剂效应是较易出现的,大约有35%的躯体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病人都会出现此种效应。......
2023-12-01
简单地说,懒惰,是人生的一种可怕而消极的力量。性爱和原罪没有什么关系。圣经的故事,也许遗漏了最重要的部分。这一步骤的缺席,就构成了原罪的本质。我们回避内心的善恶论辩它,就产生了许多构成原罪的邪恶行为。我们的失败应归咎于懒惰。并非所有恐惧都等于懒惰,但大部分恐惧确与懒惰有关。他们会本能地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他们宁可同新的信息较量,却不想吸收它们。......
2024-01-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