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会叫我在未离南方赴北方之前在这里谈谈,我很高兴,题目是“为什么读书”。我看第二个题目“怎样读书”很有兴味,第三个题目“读什么书”更有兴味,第一个题目无法讲,“为什么要读书”,连小孩子都知道,讲起来很难为情,而且也讲不好。今天我就来试试“为什么读书”这个题目。第二点稍复杂,就是为读书而读书。读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读书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这便是“为读书而读书”的意义。......
2024-01-24
我的读书经验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
(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
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
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年也念不完。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县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www.chuimin.cn)
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从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经过时间的选择,流传了下来。我们看见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心里觉得奇怪,怎么古人写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他们所作的东西,也有许多没有价值的,不过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为历代群众所推荐,在时间的考验上,落了选,被刷下去了。现在我们所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须要精读的书。这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读,所以在一个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在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就中国的汉语笼统地说,有现代汉语,有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统称为古文。详细地说,古文之中又有时代的不同,有先秦的古文,有两汉的古文,有魏晋的古文,有唐宋的古文。中国汉族的古书,都是用这些不同的古文写的。这些古文,都是用一般汉字写的,但是仅只认识汉字还不行。我们看不懂古人用古文写的书,古人也不会看懂我们现在的《人民日报》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见这道关里边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好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当然要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这是当然的事,这里就不多谈了。
中国有旬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的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简单一些,不能像他所要说的话那样哕唆。这个缺点倒有办法可以克服。只要他不怕哕唆就可以了。好在笔墨纸张都很便宜。文章写得哕唆一点无非是多费一点笔墨纸张,那也不是了不起的事。可是言不尽意那种困难,就没有法子克服了。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比如一个人说,他牙痛。牙是一个概念,痛是一个概念,牙痛又是一个概念。其实他不仅止于牙痛而已。那个痛,有一种特别的痛法,有一定的大小范围,有一定的深度。这都是很复杂的情况,不是仅仅牙痛两个字所能说清楚的,无论怎样罗唆他也说不出来的,言不尽意的困难就在于此。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
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外,还可再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从前有人说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
有关名人哲学录的文章
青年会叫我在未离南方赴北方之前在这里谈谈,我很高兴,题目是“为什么读书”。我看第二个题目“怎样读书”很有兴味,第三个题目“读什么书”更有兴味,第一个题目无法讲,“为什么要读书”,连小孩子都知道,讲起来很难为情,而且也讲不好。今天我就来试试“为什么读书”这个题目。第二点稍复杂,就是为读书而读书。读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读书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这便是“为读书而读书”的意义。......
2024-01-24
顾颉刚 江苏吴县人,中国现代古史辨学派创始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读书的时候要随处会疑。我们读书的第三件事,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我从前的读书虽然并不希望博洽,但确是没有宗旨,脑子里只有一堆零碎材料,连贯不起来。......
2024-01-24
但是,更进一步说,倘使我们想要使评定哲学的价值的企图不致失败,那么我们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摆脱掉“现实”的人的偏见。“现实”的人,照这个词的通常用法,是指只承认物质需要的人,只晓得人体需要食粮,却忽略了为心灵提供食粮的必要性。因此,对于这些问题的任何一套确定的答案,我们都不能容纳其成为哲学的价值的一部分。事实上,哲学的价值大部分须在它的极其不确定性之中去追求。......
2024-01-24
苦闷就读书双手拿着一本书,半躺在床上,仔细地阅读——这是我最喜爱的生活方式。我出生在北京市的一个世代读书之家。虽然我是一个女孩子,祖母却从来不让我学习女红之类,她老人家教给我的做人原则是:好好读书,以学问立身,成为像我曾祖父和祖父那样优秀的知识分子。不久之后,曾经拥有的家园就毁在了我继母的手里。继母不仅毁灭了祖母的家园,她还不让我这名优秀学生继续读书。(原载《中华读书报》2008年8月6日......
2024-02-01
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哲学变成了对哲学词汇的解释。总之,哲学语言对于哲学家来说也是难懂的。也许有人会说,科学概念往往也是很难懂的呀,也和日常语言很不一样。可是哲学的那种“深远”并不是思想不可或缺的一种逻辑层次。而且,即使人们想得深远时,也不一定想到的就是哲学,也许会想到它,也许不会,也许想到的是别的什么。......
2024-01-24
⑵八佾一佾音逸,yi。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这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卽六行,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贾子·道术篇》:“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这“忍”字正是此意。⑴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卿。⑵《雍》——也写作“離”,《诗经·周颂》的一篇。......
2024-01-24
人类与禽兽所不同的地方,就是人类能够了解,能够自觉,而禽兽则否。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别。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论所做何事,皆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他们了解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与社会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圣人固然可以干出特别的事来,但并不是干出特别的事,始能成为圣人。总而言之,所谓人生的意义,全凭我们对于人生的了解。......
2024-01-24
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潇潇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这些复杂而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间不容发。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需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精神的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因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的辽阔啊。......
2024-01-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