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复传颜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
2023-10-21
4.1子曰:“里⑴仁为美。择不处⑵仁,焉得知⑶?”
【译文】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
【注释】
⑴里——这里可以看为动词。居住也。
⑵处——上声,音杵,chu,居住也。
⑶知——《论语》的“智”字都如此写。这一段话,究竟孔子是单纯地指“择居”而言呢,还是泛指,“择邻”、“择业”、“择友”等等都包括在内呢?我们已经不敢肯定。《孟子·公孙丑上》云:“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便是指择业。因此译文于“仁”字仅照字面翻译,不实指为仁人。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⑴。”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注释】
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后汉书·孝明八王传》注引《东观汉记》说:和帝赐彭城王恭诏曰:“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我认为“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正可说明这句。
4.4子曰:“苟至于仁矣,无恶也⑴。”
【译文】孔子说:“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⑴,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⑵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⑶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拋掉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拋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卒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
【注释】
⑴贫与贱......不以其道得之——“富与贵”可以说“得之”,“贫与贱”
却不是人人想“得之”的。这里也讲“不以其道得之”,“得之”应该改为“去之”。译文只就这一整段的精神加以诠释,这里为什么也讲“得之”可能是古人的不经意处,我们不必再在这上面做文章了。
⑵恶乎——恶音乌,wu,何处。“恶乎”卽“于何处”,译文意译为“怎样”。
⑶违——离开,和公冶长篇第五的“弃而违之”的“违”同义。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⑴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⑵,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⑶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
【注释】
⑴尚一动词,超过之意。
⑵矣一一这个“矣”字用法同“也”,表示停顿。
⑶盖,副词,大概之意。
4.7子曰:“人之过也,各由其党,观之,斯知仁⑴矣。”
【译文】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什么样的错误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式的人了。”
【注释】⑴仁——同“人”。《后汉书·吴佑传》引此文正作“人”(武英殿本却又改作“仁”,不可为据)。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粮穿破衣为耻辱,这种人,不值得同他商议了。”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⑴也,无莫⑴也,义之与比⑵。”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
【注释】
⑴适,莫一一这两字讲法很多,有的解为“亲疏厚薄”,“无适无莫”便是“情无亲疏厚薄”。有的解为“敌对与羡慕”,“无适(读为敌)无莫(读为慕)”便是“无所为仇,无所欣羡”。我则用朱熹《集注》的说法。
⑵比——去声,bi,挨着,靠拢,为邻。从孟子和以后的一些儒家看来,孔子“无必无固”(9.4),通权达变,“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唯义是从,叫做“圣之时”,或者可以做这章的解释。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注释】
⑴土一一如果解为田土,亦通。
⑵刑一一古代法律制度的“刑”作“刑”,刑罚的“刑”作’,从刀井,后来都写作“刑”了。这“刑”字应该解释为法度。
4.12子曰:“放⑴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孔子说:“依据个人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注释】⑴放——旧读上声,音仿,fang,依据。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⑴?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⑵?”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呢?”
【注释】
⑴何有——这是春秋时代的常用语,在这里是“有何困难”的意思。黄式三《论语后案》、刘宝楠《论语正义》都说:“何有,不难之词。”
⑵如礼何——依孔子的意见,国家的礼仪必有其“以礼让为国”的本质,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如果舍弃它的内容,徒拘守那些仪节上的形式,孔子说,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www.chuimin.cn)
【译文】孔子说:“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好了。”
【注释】
⑴患所以立——“立”和“位”古通用,这“立”字便是“不患无位”的“位”字。《春秋》桓公二年“公卽位”,石经作“公卽立”可以为证。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⑴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⑵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子说:“是。”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学生便问曾子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道:“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
【注释】
⑴贯——贯穿、统贯。阮元《挈经室集》有〈一贯说〉,认为《论语》的“贯”字都是“行”、“事”的意义,未必可信。
⑵忠、恕一一“恕”,孔子自己下了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则是“恕”的积极一面,用孔子自己的话,便应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16子曰:“君子⑴喻于义,小人⑴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注释】
⑴君子、小人一一这里的“君子”、“小人”是指在位者,还是指有德者,还是两者兼指,孔子原意不得而知。《汉书·杨恽传·报孙会宗书》曾引董仲舒的话说:“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只能看作这一语的汉代经师的注解,不必过信。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4.18子曰:“事父母几⑴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⑵,劳⑶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注释】
⑴几,平声,轻微,婉转。
⑵违,触忤,冒犯。
⑶劳——忧愁。说见王引之《经义述闻》。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
处。”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
【注释】⑴见学而篇。(1.11)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⑴躬之不逮⑵也。”
【译文】孔子说:“古时候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
【注释】
⑴耻一一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的意思。
⑵逮一一音代,dai,及,赶上。
4.23子曰:“以约⑴失之者鲜矣。”
【译文】孔子说:“因为对自己节制、约束而犯过失的,这种事情总不会多。”
【注释】
⑴约——《论语》的“约”字不外两个意义:(甲)穷困,(乙)约束。至于节俭的意义,虽然已见于《荀子》,却未必适用于这里。
4.24子曰:“君子欲讷⑴于言而敏于行⑵。”
【译文】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注释】⑴讷——读na,语言迟钝。
⑵讷于言敏于行——造句和学而篇的“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一样,所以译文加“谨慎”两字,同时也把“行”字译为“工作”。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⑴。”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注释】
⑴德不孤必有邻一一《易·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羣分。”又《干·文言》说:“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都可以作为“德不孤”的解释。
4.26子游曰:“事君数⑴,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子游说:“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会反被疏远。”
【注释】
⑴数一一音朔,shuo,密,屡屡。这里依上下文意译为“烦琐”。颜渊篇第十二说:“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也正是这个意思。
有关名人哲学录的文章
而《论语》一书,讲“利”的六次,讲“命”的八、九次,若以孔子全部语言比较起来,可能还算少的。至于“仁”,在《论语》中讲得最多,为什么还说“孔子罕言”呢?黄式三则认为“罕”读为“轩”,显也。不能以记载的多便推论孔子谈得也多。孔子平生所言,自然千万倍于《论语》所记载的,《论语》出现孔子论“仁”之处若用来和所有孔子平生之言相比,可能还是少的。......
2024-01-24
孔子的这一段回答主要是从天子角度或是辅佐天子的角度来讲如何行仁的。[38]这一段记录了樊迟问仁、问智,仁与知的意义都不简单,诸弟子问仁,孔子的解答并不相同,但归结到本义上则是一致的。孔子解释的是“知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随后,岳飞遭受秦桧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秦桧等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杀害于杭州大理寺风波亭。......
2023-08-27
孔子称“吾道一以贯之”,然此一贯之道既约而名之为中庸,又散而布之为礼,皆足以为伦理政治之原理焉。此外,孔子所亟言者,尤莫如仁。孔子盖于颜子之外,未尝以仁轻许门人。固已极称仲弓之贤矣,而犹未许其仁者。孔子不惟罕以仁许门人,亦不敢以仁自居,盖谦逊之意,亦见其重视仁也。朱子《集注》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故此章言仁,有敬与恕之义。前二章皆论诚实者近于仁,后一章则论非诚实者之远于仁也。......
2023-11-21
孔子拒绝思考死亡问题,认为先应该把生弄明白了再去思考死是怎么回事。人类最恐惧的就是死亡,于是许多聪明人或自认为聪明的人,纷纷出来想尽办法安慰我们这些活人。孔子他们更高明,站出来说生和死是两码事,二者河水不犯井水,活着的时候尝不到死的痛苦,死了又没有生命,何必为死瞎操心呢?古希腊有一个戏剧家说得好:“也许谁都知道,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与死是一个铜板的两面,对死的认识影响着对生的态度。......
2023-10-29
孔子有深沉的智慧来树立人生活习惯的模范,而把立法的工作留给别人。他一再表示不信任法律与法律的强制力。沉默革命的教义是社会改革,以个人的改革及教育、自我的修身为基础,这是孔子的首要意图。儒家可能被称为君子的宗教。“小人”主要是指俗人,没有教养、没有文化的人。他不专注于罪恶的问题,而只注意缺乏教养的人的不良态度、不良出身及无知的自满。杰斐逊是有大才智、有原则的人,但孔子也可能说他“不知其仁”。......
2024-01-25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困厄陈国和蔡国的故事,故以“在厄”名篇。在困境中,“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然而子路和子贡却对他的道有了微词,只有颜回自视“夫子之道至大”,认为“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不容然后见君子”。于是派出步兵前往阻拦孔子。夏桀为长夜饮,关龙逢屡加劝谏,被杀害。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逃到吴国为大夫,与孙武共佐吴王阖闾伐楚。......
2023-11-01
孔子身材高大,相貌不凡。战国时赵国人荀况说孔子个子高,面如蒙倛。但孔子说他的形貌未必是这样。《孔子家语·困誓》云: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东郭门外。孔子的八世孙孔鲋《孔丛子·居卫》记载子思与齐君的对话,论述人之贤圣在德不在貌,子思说:“且吾先君,生无须眉,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可见孔子和子思祖孙二人都是毛须不茂。这使人想起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庄严而安详。......
2023-11-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