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深思 心知其意 ——如何步入中国哲学的殿堂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学习中国哲学史,可先读一些关于哲学史的著作。十几年来,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和教材,已有十几种之多,可选读二三种。通过对《老子》《庄子》的研读,才引起对于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考,才渐入哲学的殿堂。▌选自张岱年《心灵与境界》......
2024-01-24
文 | 陈先达
文学要从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哲学同样应该跨出神圣的哲学殿堂走向生活。其实,哲学原本源于生活,但它在以后的发展中越来越远离生活,从地上升入思辨的天国。
在人类哲学的童年,哲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如此。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为解决人类生存中所面对的问题而产生的。当人类的思维跨过对人类自身存在和它面对的自然力量以及原始神话与原始宗教的解释时,就进入了哲学领域。比起具体的栩栩如生的神话的形象,哲学思维无疑具有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特点。但思辨性不同于思辨哲学。因为对世界统一性和宇宙生成论最早的哲学解释,都是从可见的对人类自身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出发的。
人类的生活经验不同于科学结论。生活经验依赖于观察,而科学结论决定于科学实验。所以最初的哲学总是与对生活的经验观察不可分。当被称为西方哲学第一人的泰勒斯说,万物来源于水,它表达的是一个事实,这就是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人类;没有水就没有动物,没有植物,也没有生命,因而也就没有生命世界。万物来源于水,这个道理并不来自科学的研究而是源于生活事实。生命万物对水的依赖是普遍现象,所以这个命题的出现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例如,中国哲学也有同样的思想,《管子·水地》一文中就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在这一点上,管子的思想类似于西方的泰勒斯的观点。
水在人类生活,包括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在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地位。不仅上述的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而且对人类至关重要的道德和人性问题,都源自对水的特性的体悟。《道德经》对水的德性可以说是称颂备至:“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荀子·宥坐》中通过子贡与孔子关于水的对话非常生动地体现了古代哲学的这一特色。《荀子·宥坐》是否为荀子后学所作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它保存了重要的哲学思想资料。
据记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孔子:“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的回答完全以水来比喻儒家的一些最重要的道德范畴,他说:“夫水,大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屈 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 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至于孟子与告子各自以水为喻来表明自己的性善论和性无善恶论,也表明了古代哲学与人类最切近的生活资源的联系。
同样,气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西方的阿那克西米尼说,气是万物的起源,没有气,人类就会因窒息而死亡。气,开始说的就是呼吸之气。气,在中国哲学中更为重要。气的一元论和气的本体论,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支柱。通天下万物一气,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传人之前中国唯物主义哲学的主导思想。气支配自然,“阴阳失序,乃有地震”;气支配社会,王朝的灭亡是气数已尽;气支配人,“有血气,然后有心知”,“精神皆气也”。骨气、气节、阳刚之气,都是对人的品质的价值评价。从其根源看,这个气论原初也是来源于得气则生、无气则死这个简单的生活事实。没有气,就是死人,死人是一切都无从谈起的。从呼吸之气到整个宇宙的浩然之气,就是从生活到哲学的飞跃。至于中国最早的“五行相杂,以成百物”的五行说,难道不是因为人若离开金、木、水、火、土,就无法存活吗?
哲学来自生活,都是从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之物开始的。可是哲学终究是哲学。它所寻求的是非经验的东西,如世界的本原和世界的统一性之类的问题。但它力图从可见的东西寻求不可见的东西。虽然这种直接源于生活的哲学观念是直观的、朴素的、非科学的,但它确实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在中国哲学中,这种直接源于生活的例子比比皆是。《韩非子·说林下》中关于以刻削即雕塑的道理说明办事留有余地的重要性。他说:“刻削之道,鼻莫若大,目莫若小也。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皆然为其可复也,则寡败矣。”至于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之类都是以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错误加以故事化的哲理寓言。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到处有哲学问题,哲学家之所以是哲学家,只是因为他们比常人多一双体察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普遍本质和规律性的哲学眼睛。这双眼睛就是哲学智慧。
中国的《易经》是一部包含丰富哲学思维的不朽之作。它强调的就是哲学与生活的联系。“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观于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观于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观于鸟兽,知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根据人生的经验,懂得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终究不会有好结果;根据社会的变动,懂得应该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样才能身安国保。这些极具哲学智慧的思想,都是与直接观察自然、社会与人生,从中得到的生命体验不可分的。(www.chuimin.cn)
从科学的角度说,许多哲学命题似乎不可能成立。实证科学并不表明天行健,更不能从中引出君子自强不息的结论;也不表明地势坤,从中引出厚德载物的道德教义;至于盈不可久这种辩证思维,更不可能从根本不存在的“亢龙有悔”中引出。古代人的哲学思维,是直觉的体验性的思维,不可能根据自然科学原理来判断。尼采说过,不可证明的哲学推理不仅仍然有价值,而且一般说来比一个科学命题更有价值。就哲学命题中可能包含的智慧而言,尼采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当然我们不能因此把哲学置于科学之上。
如果说,最初的哲学思维方式是从可见的东西中寻求不可见的本质,而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则是从不可见的不能感知的“东西”中寻求对可见的东西的解释。不是哲学原则来自生活,而似乎是生活依赖哲学。哲学的发展与人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成为超越和凌驾于世俗生活之上有权解释和裁决世俗生活的最高原则。在西方中世纪,作为神学婢女的经院哲学,就是与人的世俗生活相脱离的关于彼岸世界和人的来世的哲学。神是宗教哲学用来解释世间一切现象的最终原因。
文艺复兴以后,哲学经历了从神到人的转变,是哲学从天堂再度进入人世的过程。人重新在哲学中占有中心地位。可是这种人只是认识的主体,而不是生活的主体。它已经高度理性化,变为理性的存在物。人的理性过度神圣化就会被独立化,哲学就会通过这种独立的理性再度升入神圣的天国,变为思辨哲学。这种哲学的特点,同样是轻视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见的、直接的感性的东西,认为这些都是不真实的。真实的东西是永恒的、不变的、超越于人们感性经验之上的超验的东西。这个超出人的经验的东西,只能是无人的理性、精神。这种理性和精神,实际上就是宗教中的神的别名。
当哲学家以探求不存在于现象之中而存在于世界现象之后的东西作为哲学的最高追求时,就必然远离人的实际生活,变为一种由地下升到天国的思辨哲学。这种哲学发展到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里达到极端。例如,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就是把名之为绝对观念的理性视为实体和主体,全部哲学就是这种观念的自我认识。人类生活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反而变为他的思辨唯心主义的注脚。
哲学发展的上述两种状态,都存在不可克服的缺点。西方或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学说,以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和世界的统一性,虽然立足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但它并不能真正解释世界;思辨哲学关于个别是一般体现的观点,虽然包含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观点,但由于它在个别之外寻找一般,在现象之外寻找本质,必然轻视现实生活而高居尘世之上。
思辨哲学是对思想的思想,实际上是纯概念的逻辑推演。它晦涩难懂,与现实生活相脱离。连生长在思辨哲学气氛最浓的德国的叔本华都不同意哲学只在纯粹概念中讨论生活的观点。他说过,对哲学的奇怪和糟糕的定义是,哲学是一门由纯粹的概念组成的学问。甚至康德也得出了这一结论。真正哲学的生成不可能依靠编织纯粹抽象的概念,而只能以我们对外在和内在的世界的观察和经验为基础,要在哲学里做出真正的成就不可能通过试图组合概念就能达到,就像人们经常做的那样。人们无论怎样抬头不看地上,有心有脑的他们也不可能在世界发展中始终不曾投入行动和感受到完全彻底的震撼。尽管叔本华自己就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者,但他反对哲学龟缩在纯概念领域的意见还是有道理的。
历史经验和现实表明,要妥善解决哲学与生活的矛盾,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就要善于从生活实践中捕捉哲学问题,把它升华为哲学智慧并以浓缩的方式变为哲学概念、范畴和哲学命题。
哲学必须始终保持与生活的联系。它不能高居由概念与范畴垒砌而成的神圣哲学家殿堂之中,而应该重新回归人的实际生活。
▌选自陈先达《哲学闲思录》
有关名人哲学录的文章
好学深思 心知其意 ——如何步入中国哲学的殿堂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学习中国哲学史,可先读一些关于哲学史的著作。十几年来,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和教材,已有十几种之多,可选读二三种。通过对《老子》《庄子》的研读,才引起对于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考,才渐入哲学的殿堂。▌选自张岱年《心灵与境界》......
2024-01-24
但是,更进一步说,倘使我们想要使评定哲学的价值的企图不致失败,那么我们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摆脱掉“现实”的人的偏见。“现实”的人,照这个词的通常用法,是指只承认物质需要的人,只晓得人体需要食粮,却忽略了为心灵提供食粮的必要性。因此,对于这些问题的任何一套确定的答案,我们都不能容纳其成为哲学的价值的一部分。事实上,哲学的价值大部分须在它的极其不确定性之中去追求。......
2024-01-24
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潇潇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这些复杂而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间不容发。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需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精神的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因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的辽阔啊。......
2024-01-24
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哲学变成了对哲学词汇的解释。总之,哲学语言对于哲学家来说也是难懂的。也许有人会说,科学概念往往也是很难懂的呀,也和日常语言很不一样。可是哲学的那种“深远”并不是思想不可或缺的一种逻辑层次。而且,即使人们想得深远时,也不一定想到的就是哲学,也许会想到它,也许不会,也许想到的是别的什么。......
2024-01-24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⑴。”既然称“伯子”,很大可能是卿大夫。也要是卿大夫才能临民。但此处明明说他“可也简”,而《说苑》孔子却说,“吾将说而文之”,似乎不能如此解释。但据《孔子家语》等书,颜回卒时年仅三十一,因此毛奇龄谓《史记》“少孔子三十岁,原是四十之误”。冉子与之粟五秉⑺。......
2024-01-24
顾颉刚 江苏吴县人,中国现代古史辨学派创始人,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读书的时候要随处会疑。我们读书的第三件事,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我从前的读书虽然并不希望博洽,但确是没有宗旨,脑子里只有一堆零碎材料,连贯不起来。......
2024-01-24
而《论语》一书,讲“利”的六次,讲“命”的八、九次,若以孔子全部语言比较起来,可能还算少的。至于“仁”,在《论语》中讲得最多,为什么还说“孔子罕言”呢?黄式三则认为“罕”读为“轩”,显也。不能以记载的多便推论孔子谈得也多。孔子平生所言,自然千万倍于《论语》所记载的,《论语》出现孔子论“仁”之处若用来和所有孔子平生之言相比,可能还是少的。......
2024-01-24
现在全国正弥漫着学外语的风气,学习的主要是英语,而这个选择是完全正确的。我常有一个比喻: 我们这些学习外语的人,好像是一群鲤鱼,在外语的龙门下洑游。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如果要说学外语有“窍门”的话,归纳起来,不出以下诸端:第一,要尽快接触原文,不要让语法缠住手脚,语法在接触原文过程中逐步深化。学习了英语再学第二外语德语,应该说是比较容易的。......
2024-01-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