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包类包类主要指各式包子,利用发酵面制作而成。唐五代,我国包子的制作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宋·陶谷《清异录》中记载,五代,后周京城汴梁闾阖门外的张手美,随四时制售节日食品,他在伏日出售的有一种叫“绿荷包子”。提褶包是最普通的一类包子,特别是荸荠身,鲫鱼嘴,菊花纹。因提褶包成圆形,所以要求皮子中间稍厚,四周稍薄,馅心要放到中心。......
2024-01-24
第七节 团 类
团类制品,又叫团子,是以米类为原料,制作成圆形的粘性食品。它与糕是孪生姊妹,人们习惯称之为糕团。团的起源发展与糕大致相同,只是熟制方法稍有变化,糕以蒸为多,团以煮为多。团大多要包以馅心,它的品种变化主要是馅心和皮料的变化。馅料品种荤、素、甜、咸均可;皮料品种糯、粳、粱、黍、稷、豆、粟皆用。
一、团的历史演进
团形,是我国古代常见的面食造型方法。最早,人们称此为“丸饼”,即饼类食品中的一种。后来,团形面食的花样品种越做越多,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面食造型类别。
我国古代对团形面食有许多称谓,如称之为丸、锤、团、圆子、团子等等。南北朝时,团形面食已在北方流行,当时称之为“锤”,加糖者称糖锤,大个者叫大锤。《资治通鉴》卷一六八天嘉元年条记载:“周世宗明敏有识量,晋公护惮之,使膳部中大夫他安置毒于糖锤而进之。”胡三省注云:“锤,都回翻,丸饼也。”唐朝时,锤已成为人们普遍食用的面食。李日新《题仙娥驿》诗云:“商山食店大悠悠,陈黑曷锤锣饪头。”在韦巨源《食谱》中还列有火焰盏口锤、金粟平锤的名单。
宋元时期,“锤”仍为团形面食中的一种制品,并成为正月十五元宵节时的通用食物,当时称作“焦锤”。宋人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上元节食焦锤最盛且久。又大者名柏头焦锤,……列街巷处处有之。”熊梦祥《析津志·岁纪》记载:正月“十六日名烧灯节,市人以柳条挂焦锤于上叫卖之。”《析津志》所记皆燕京之事,焦锤,即油锤。
明代以后,江苏南部的居民在元宵节继续食用油锤。顾铁卿《清嘉录》卷一记载苏州一带,“上元,市人簸米粉为丸,曰‘圆子’。用粉下酵裹馅,制如饼式,有煎,曰‘油锤’,为居民祀神享先节物。”[31]广东人的面食中有“煎堆”,即古之“焦锤”。堆、锤,同音。屈大均《广东新语》记曰:“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馈亲友者也。”[32]直到如今,广东人仍食用煎堆。明清时期,“锤”这个最早兴起的团形食品在南方还继续制作,并保留了它的原始名称,在北方虽然有此食品的制作,但称“锤”者已不多见了。
宋代是古代团形面食的兴隆时期,而且名称与种类也多了起来,诸如圆子、元子、团子等称呼。宋代的饮食业十分发达,饭店、酒楼均能制作形形色色的团形面食。如《梦粱录》卷十六记载的开封城内:“又有粉食店,专卖山药元子、真珠元子、金桔水团、澄粉水团、乳糖锤、……豆团、麻团、糍团及四时糖食点心。”此外,沿街叫卖的还有“元子、汤团、水团”等等。这时期出现的团形食品花样较多,如炒团、澄沙团子等。除了糯米粉制作以外,还有高粱粉、秫粉、炒米粉等,烹制方法有水煮、油煎、汽蒸等。在制作团形食品时,最讲究的是在米粉中掺和胭脂染成的花香,使团形食品具有特殊的花的芳香,以吸引广大食客品尝。
清朝时期,团形食品已非常丰富,特别是南方地区,团形食品一年四季均有供应,如麻团、汤团、青团、凉团、糍团等。《湖州岁时记》记载“正月初七日,家家吃叠砂团子,俗名曰人口团,食者可一年人口平安。”《清嘉录》载:“八月二十四日,煮糯米,和赤豆作团,祀灶,谓之餈团。”《吴中岁时杂记》载:“腊月二十四夜……以米粉裹豆沙馅为饵,名曰谢灶团。”这种团形食品简易方便、造型特别、品种繁多,取名吉祥、寓意吉利,得到我国人民的由衷喜爱,长久地传承下去。
二、古代特色团
1.水团
“秫粉包糖,香汤浴之: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33]
2.煮砂团
“沙糖入赤豆或绿豆,煮成一团,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团。蒸,或滚汤内煮亦可。”[34](www.chuimin.cn)
3.萝卜汤团
“萝卜刨丝,滚熟去臭气,微干,加葱、酱拌之,放粉团中作馅;再用麻油灼之,汤滚亦可。春圃方伯家制萝卜饼,扣儿学会,可照此法作韭菜饼、野鸡饼试之。”[35]
4.水粉汤团
“用米粉和作汤团,滑腻异常。中用松仁、核桃、猪油、糖作馅,或嫩肉去筋丝捶烂,加葱末、秋油作馅亦可。”
“作水粉法:以糯米浸水中一日夜,带水磨之,用布盛接,布下加灰,以去其渣,取细粉,晒干用。”[36]
5.神仙果
“三分白米,一分籼米,六分糯米,作团如钮扣大,蒸熟,可入菜中,可作点心,扬州作之犹佳。”[37]
三、团的古今演绎
团子是利用米类和杂粮食品制作而成的,主要包括汤团、元宵、麻球等品种。汤团,一般用压干水磨粉制作,也有用米粉调制成团的,水磨粉团需取少部分煮成熟芡再拌和。馅心有甜、咸两种,制作也较为简单,将粉团剂子搓圆,捏成圆窝形,包入馅心,从边缘逐渐合拢收口,即成团子。煮时开水下锅,用手勺推出旋涡,边下边搅,不使粘结,煮至成熟即可。圆子,较汤圆小,如南方的鸽蛋圆子、珍珠圆子,其馅心多为甜味,制法与汤团相似。有些圆子煮熟后沾上芝麻屑食用。珍珠圆子制成生坯后,滚上泡透的糯米,上笼蒸熟食用。凉团,是夏日冷点,将掺拌的糯、粳米粉加糖和水调成稀软状,上笼蒸熟后,晾凉。下剂后包入豆沙或枣馅,蘸上芝麻屑即可直接上桌食之。如米粉中掺入菜汁、麦汁可制成青团。
元宵是我国南北方的节令食品。其馅心大多为甜馅,花色也很多,多数是麻仁、白糖、桂花、玫瑰馅。馅心制成较硬的馅,将其切成小方丁,然后在糯米粉中滚沾成圆球形。煮的方法与汤团相似,也是盛入碗内,加点清汤食用,较汤团稍硬一些。
麻球,分苏式、广式两种,基本作法相同。苏式麻球是以米粉(占82%)、面粉(占18%)混合调制的粉团,而广式麻球全部用米粉调制粉团。苏式麻球,是把米粉、面粉和糖调和均匀,加入熟芡和开水,揉成团,下剂,包入糖或豆沙馅,滚匀芝麻,油炸成熟。炸时先“炸外壳”,后温油“养透”,最后加大火,用勺不停搅拌,炸至金黄色,外壳发硬即可。广式麻球炸法相同,但较简单,待麻球炸至受热浮起时,移小火上炸四五分钟,使其胀发,呈金黄色即可出锅。
利用米类制作的团类制品还有富有特色的四喜汤团、雪花团子、五仁西米团子、南瓜团子、炒肉团子、蛤蜊团子、萝卜馅团子、姊妹团子、擂沙圆、摧皮圆、夫子酒烩汤圆、西安桂粉汤圆、成都赖汤圆、可可元宵、果馅元宵等等。
有关中国面点文化的文章
第八节包类包类主要指各式包子,利用发酵面制作而成。唐五代,我国包子的制作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宋·陶谷《清异录》中记载,五代,后周京城汴梁闾阖门外的张手美,随四时制售节日食品,他在伏日出售的有一种叫“绿荷包子”。提褶包是最普通的一类包子,特别是荸荠身,鲫鱼嘴,菊花纹。因提褶包成圆形,所以要求皮子中间稍厚,四周稍薄,馅心要放到中心。......
2024-01-24
第一节面点原料的加工与制作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鼎盛阶段。谷物复种制的普及,促使麦的加工业大大发展。与此同时,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量也成倍增长,南方出现一年两熟的复种制。粮食产量的迅速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粮食剩余,各地为储蓄余粮,修建了许多大型粮仓。......
2024-01-24
战争的动乱,使人民的生活难以安宁,普通百姓所食之面点主要还是依赖小店、小摊贩的制作生产。在面点面团的调制上,讲究在和面时掺入辅助料,增加品种的风味。蒋有记的牛肉锅贴面向大众,在南京食界赢得最佳声誉。......
2024-01-24
第六节糕类糕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食品之一。在周代已经有了类似的糕类食品,汉代,糕的名词已经出现。明清时期,糕的品种已多姿多彩。其糕料有菜蔬、豆类、果品、杂粮、花卉等。所谓“糗饵粉糍”,即今之糍糕之类。南北朝时,已有制作米糕的食谱留了下来。二是凉糕、粘质糕类。酵浆糕类即是用米粉发酵制成的膨松糕点。这种糕主要限于大米粉。......
2024-01-24
油酥面团的调制明清时期的油酥面团制作已十分普遍,这在许多烹饪书籍中都有记载。其中不少品种已经使用了“层酥”制作,类似于现代油酥面团的两块酥的“包酥”。在明代的食谱中已将“面食制”与“粉食制”分开,《宋氏养生部》中就列出了24种粉食品种。......
2024-01-24
建国以后,中国面点品种的发展,不断扩大了面点主料的运用,使我国的杂色面点形成一系列各具特色的风味,为中国面点的发展开掘了一条宽广之路。广泛使用皮坯原料,是现代面点的一大特色。小米的各种营养成分易被人体吸收,消化率达90%以上。......
2024-01-24
第一节面点原料概述明清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耕地面积明洪武二十六年为八百四十九万余顷,是元耕地面积的四倍,至清代,随着边疆的开拓,垦田面积也成倍增长。产量相对较低的黍米其种植面积呈下滑势头。......
2024-01-24
黄河流域特定的条件孕育了我国最早的谷物黍和稷,并为早期人类生衍繁育作出了贡献。黍的同种作物是穄或称穄子。稷,我国北方人称“谷子”,为最早的谷物,古称百谷之长、谷神。据考古专家发掘证明:先秦时期,我国北方人民的主粮是黍、稷;南方人民的主粮是稻谷。......
2024-01-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