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丰富食谱与面点制作明细化,展现中国面点文化!

丰富食谱与面点制作明细化,展现中国面点文化!

【摘要】:《易牙遗意》将面点分为四类,即笼造类、炉造类、糕饵类、汤饼类,共收录近四十种制馅及其点心的制作。明高濂的《饮馔服食笺》,在甜食类中收有五十八种甜食、面点的制法,粥糜类中收有三十八种粥品的制法,书中的制作技艺记录得比较详细。

第三节 食谱的丰富与面点制作明细化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逐渐发达,传统的饮食生活模式受到了冲击,一些官吏、商贾和土豪开始追求奢侈生活,在社会上讲究吃喝、饮食求奢之风不断蔓延。清人入关以后,在保持自己饮食习惯的同时,又吸收了汉族的饮食文明,在宴饮上,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饮食铺陈之风。

明清时期一些有身份的人开始对饮食精挑细选,并极度讲究起来。晚明才子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说:父亲及叔父“家常宴会,但留心烹饪,庖厨之精,遂甲江左。”[52]这种讲究饮食、追求烹饪美味之风也带动了烹饪技术的不断发展,从而导致食物调理与烹饪制作方面的书籍与食谱不断丰富多样,这时期流入民间的饮膳书籍和食谱也逐渐地多了起来。

翻开明清时期烹饪专著,面点品种真是繁若星灿。《易牙遗意》将面点分为四类,即笼造类、炉造类、糕饵类、汤饼类,共收录近四十种制馅及其点心的制作。明代宋诩编撰的《宋氏养生部》,仅“面食制”一项,就收录了鹅面、虾面、鸡子面、槐叶面、山药面、细棊子面、馄饨、包子、汤角、馒头、蒸卷、糕、薄饼、油烙饼、千层饼、回回煎饼、酥油饼、复炉饼、一捻酥、芝麻叶、巧花儿、馓子等四十多个品种。明高濂的《饮馔服食笺》,在甜食类中收有五十八种甜食、面点的制法,粥糜类中收有三十八种粥品的制法,书中的制作技艺记录得比较详细。

一、饮食书籍的流传与面点品种的扩展

明代的饮食书籍在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起来,有单纯以饮食为内容的书籍,如明代韩奕的《易牙遗意》、宋诩的《宋氏养生部》、龙遵叙的《饮食绅言》等;有以养生或尊生为主旨的书籍,如高濂的《遵生八笺》等;有所谓的百科全书式的“日用类”书籍,如《便民图纂》、《墨娥小录》、《古今秘苑》、《多能鄙事》等。当时的《便民图纂》在民间流传甚广,其中“起居类”及“制造类”都与饮食烹饪有关,在“制造类”上编中,共收录了八十二种食品的制造、收藏方法。这是一本汇编、摘抄而成的书。

明代的江南,物产丰饶,人们对饮食的要求愈来愈讲究,追求美味美馔者日趋增多,编撰饮食书籍得到了一些文士们的重视,搜集、整理和发掘的人逐渐地多了起来。这里录其明人所撰食书之《序言》,以观其详。

“今天下号极靡,三吴尤甚。寻常过从,大小方圆之器,俭者率半百,而《食经》未有闻焉,可怪也。……独韩氏方为豪家所珍。予效其书治之,醲不鞔胃,淡不槁舌,出以食客,往往称善。因梓以公。”[53]

——韩奕《易牙遗意》

“余家世居松江,偏于海隅,习知松江之味,……凡宦游内助之贤,乡俗烹饪所尚,于问遗饮食,审其酌量调和,遍识方土味之所宜,因得天下味之所同,及其肯綮。虽鸡肋羊肠亦有隽永存之而不忍舍。至于祭祀宴饮,靡不致谨。又子孙勿替引长之事,余故得口传心授者,恐久而遗忘,因备录成帙。”[54]

——宋诩《宋氏养生部》

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饮食书籍不断增多,有关面点品种的记载呈类别或系列的出现,特别是江南地区许多文人以美食为爱好,互相切磋、借鉴、传授,这时期面点的搜集、采录较为普遍,并涌现了许多特色的面点品种。

1.《易牙遗意》与面点内容

《易牙遗意》是元末明初平江(苏州)人韩奕所撰写的一本著名食谱。全书共二卷,分十二类,其中下卷分四大类分别以“笼造类”、“炉造类”、“糕饵类”、“汤饼类”介绍制馅及其点心的制作。笼造类分为大酵、小酵(二种法)、水明角儿四种;炉造类分为椒盐饼(二种法)、酥饼、风消饼(二种法)、肉油饼、素油饼、烧饼面枣、雪花饼、芋饼、韭饼、白酥烧饼、薄荷饼、卷煎饼、糖榧、肉饼、油夹儿、麻腻饼子十六种;糕饵类分为藏粢、五香糕、水团、松糕、生糖糕、裹蒸、香头、夹沙团、粽子(二种法)九种;汤饼类分为燥子肉面、馄饨、水滑面、索粉四种。在“果实类”中还记载了炒团、玛瑙团、松花饼的制作状况,总计有三十七种水面、酵面、粉面、酥面品种和馅心。所收面点体现了江南地方特色,特别是糕团类品种正显现了苏州的风格。较有代表的品种有:[55]

(1)五香糕:上白糯米和粳米二、六分[56],芡实干一分,人参、白术、茯苓总一分,磨极细,筛过。用白沙糖、茴香、薄荷,滚汤拌匀,上甑蒸。

(2)生糖糕:粳米四升,糯米半升,春秋浸一二日,捣细。蒸时用糖和粉,捏作碎块,排布粉内。候熟,捍成剂,切作片。

(3)夹砂团:沙糖入赤豆或绿豆砂,捻成一团,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团,蒸或滚汤内煮。

(4)肉油饼:白面一斤,熟油一两,羊、猪脂各一两,切如小豆大,酒二盏,与面搜和,分作十剂。擀开,裹精肉,入炉内砖熟。

(5)松花饼:新松花细末,白沙糖和匀,筛过,搜其性润来,随意作脱脱[57]。或入“香头”少许尤妙。

2.《宋氏养生部》与面点内容

明代宋诩的《宋氏养生部》写于明弘治甲子年(公元1504年),他在自序中曾言其家世:宋家世居江苏松江,宋母朱太安人[58],幼随宋之外祖;长随宋父,长期居住北京,并随任在外地几个省会生活过。这位朱太安人是一位见多识广、多才多艺的家庭主妇,是一位善主中馈的烹饪能手,宋诩之所以能写成此书,乃得益于其母的口传心授。

《宋氏养生部》共六卷,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古代菜点的制作方法,兼收并蓄了一千零一十种食物、一千三百四十多种制法。其中卷二收录了“面食制”、“粉食制”的面点品种,卷六的“杂造制”中也收录有少量面点。全书收载的面点近百种,是相当丰富的一本烹饪食谱。这里选取如下:[59]

(1)玲珑面:取羊冷脂肪,细切匀于干面内,冷水和剂,轴开薄,切阔条,内汤中,加酱、醋、花椒、葱白、酸齑调和。

(2)回回煎饼:用面和酵俟肥,再加酵调成稠浆,杓入铁炉内,炼火慢烘熟,切条段,乘热以酥蜜或松仁油、杏仁油染之。

(3)乳粉饼:凡白糯米细粉八合、白粳米细粉二合,揉匀,鲜牛乳饼半斤,为小饼,内锁以白砂糖、去皮胡桃、榛、松仁。或蒸,或煮之。

(4)甘露饼:用精御糯米磨绝细,以蜜水搜团,蒸熟。切小颗,生粉为饽,擀薄暴燥,置沸油中煎燥,杂松仁油、杏仁油。取白砂糖和薄荷叶,坋掺之。

(5)炒米糕:南粤以方切者为糖方。用白糯米炊饭、湛洁,暴燥,干沙中炒虚圆,杂炒芝麻,以赤砂糖加饧,置热锅中溲匀,取起揉实。俟冷,切为片。或乘热手规之为欢喜团。煎苏木水染饭,暴燥,炒为红米。

3.《饮馔服食笺》与面点内容

《饮馔服食笺》是明代高濂所著《遵生八笺》中的一部分。高濂,字深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所写的《遵生八笺》,提倡清修养生,燕闲清赏;讲究起居安乐,尘外遐举;重视四时调摄,延年却病;介绍饮馔服食,灵秘丹药。

《遵生八笺》计十九卷。《饮馔服食笺》为《遵生八笺》中的第十一、十二、十三卷。面点部分被收录在第十一卷、第十三卷上,第十一卷为卷上,其中收录了粥糜类三十八种、粉面类十八种;第十二卷为卷中;第十三卷为卷下,收录了甜食类五十八种,这部分大多是面点。共计三卷十二类二百五十三方,专论一十五通。

《饮馔服食笺》采用了南京浦江吴氏《中馈录》、刘基《多能鄙事》中的不少内容。这部书是我国明代重要的食典之一,代表面点选取如下:[60]

(1)松子海罗方:(松子仁、瓜仁同用)糖卤入小锅,熬一顿饭时,搅冷,随手下炒面,后下剸碎松子仁搅匀,案上抹酥油,拨在案上,擀开切象眼块子。凡切块要乘温切,若冷硬难切,恐碎。

(2)荞麦花方:先将荞麦炒成花,量多少,将糖卤加蜂蜜少许,一同下锅,不要动。熬至有丝略大些,却将荞麦花随手下在锅内搅匀,不要稀了。案上铺荞麦花,使不沾。将锅内糖花拨在案上擀开,切象眼块。

(3)一窝丝方:(用细石板上一片抹熟香油,又用炒面罗净,预备)糖卤下锅熬成老丝,倾在石板上,用刀切两把,转遭掠起,待冷将稠,用手揉拔扯长,双摺一处,越拔越白。若冷硬,于火上烘之,拔之数十次,转成双圈上案,却用炒面放上,二人对扯顺转,炒面随手倾上,拔扯数十次,成细丝,却用刀切段,分开绾成小窝。其拔糖上案时,转摺成圈,扯开又转摺成圈。如此熟十遭,既成细丝。

(4)到口酥方:用酥油十两,白糖七两,白面一斤。将酥化开倾盆内,入白糖和匀,用手揉擦半个时辰,入面和作一处,令匀,擀为长条,分为小烧饼,拖炉微微火焊熟食之。

(5)水明角儿法:白面一斤,用滚汤内逐渐撒下,不住手搅成稠糊,分作一二十块,冷水浸至雪白,放桌上,拥出水,入豆粉对配,搜作薄皮,内加糖果为馅,笼蒸食之妙甚。

二、古代面点食谱发展的高峰期

清代是我国面点食谱出现的繁盛期,与明代的有关面点书籍相比较,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以及数量上都达到了自古以来的最高峰。代表著作有:李渔的《闲情偶寄》(饮馔部)、佚名的《调鼎集》、蒲松龄的《日用俗字》、朱彝尊的《食宪鸿秘》、丁宜曾的《农圃便览》、李化楠的《醒园录》、曹廷栋的《粥谱说》、袁枚的《随园食单》、施鸿保的《乡味杂咏》、顾仲的《养小录》、顾禄的《清嘉录》、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曾懿的《中馈录》、黄云鹄的《粥谱》等等。其中最著名的也是古代烹饪著作影响最大的就是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该书出版后曾多次再版。这是一本划时代的烹饪论著,各种烹饪方法兼收并蓄,各地风味特点融会一册,有具体的操作过程,也有抽象的理论阐述,把我国烹饪理论推向发展的高峰。

清代烹饪著作的丰富多彩,所记面点品种也是异彩纷呈。仅就朱彝尊的《食宪鸿秘》记有“煮粥类”八种,“饵之属”的面点有三十一种,“馅料”有二十一种。袁枚在《随园食单》的“点心单”中记有五十五种之多,并记有许多特色的品种,如裙带面、鳗面、鳝面、松饼、油脂糕、百果糕、合欢饼、鸡豆糕、陶方伯十景点心、天然饼、花边月饼等等。李化楠的《醒园录》还记载了鸡蛋糕、西瓜糕、山渣糕、蔷薇糕、西洋糕、茯苓糕、莴菜糕、萝卜糕等品种。《调鼎集》中共收入面点制法二百多种,真可谓洋洋大观,名吃荟萃。

清代文人士大夫对饮馔史料的搜集比明代更为积极,在这些食谱书籍的序言中,可见一斑。乾隆七年进士李化楠,系四川人,曾任浙江余姚、秀水县令,他在宦游江浙时搜集的饮食资料手稿《醒园录》,其子李调元整理编纂而刊印成书。他在其“序”中所言:

“至于宦游所到,多吴羹[61]酸苦之乡。厨人进而甘焉者,随访而志诸册,不假抄胥,手自缮写,盖历数十年如一日矣。……不敢久闭笈笥[62],乃寿诸梓。书法行欵,悉依墨妙。”[63]

顾仲在《养小录》的“序二”中表明了撰写该书之过程:康熙戊寅年(1698年),在游中州之时,从杨子健家中借得其先世所辑《食宪》一书,然后经过重订、删除、改正、引征,摘录了其中的一半内容,并增补自己所耳闻目睹的十分之三文字,将书名改为《养小录》,分上中下三卷。[64]从序文中说明,《养小录》的成书,是因为借录了杨子健家先世所辑之《食宪》一书,再加增删而成的。现将两书拿来比较,《养小录》的体例与《食宪鸿秘》相似,其中的面点品种也较相似,只是数量少一些。但也正如顾氏所言,增加了一些新的面点内容。在这时期由于许多文人士大夫都热衷于编撰烹饪书籍,这一方面扩大了这类饮馔书籍的社会影响,但另一方面互相辑录,书中雷同的内容也比较多,《养小录》收集《食宪》,《调鼎集》也收录了《随园食单》等书中的大量食谱。这里选其精粹名点以供欣赏。

1.《闲情偶寄》与面点内容

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闲情偶记》是清代文学家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内容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部,其内容丰富,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声誉,被誉为中国古代生活艺术大全。

《闲情偶记》中的“饮馔部”全面阐述了主食和荤、素菜点的烹制和食用之道。作者提倡俭约节用,且能在日常精雅的膳食中寻求饮馔方面的生活乐趣。虽一粥一饭之微,却都有一定的讲究。全书分论各种饮馔,主要精神是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八点。全卷虽较少涉及烹饪的技艺,而深得以清淡为主的要义,也正是江南一带膳食的传统风格。

《饮馔部》中,是按“蔬菜第一”、“谷食第二”、“肉食第三”及附录“不载果食茶酒说”内容而叙述的。在“谷食第二”中,主要论述了“粥饭”、“汤”、“糕饼”、“面”、“粉”几方面。如“糕饼”、“粉”中的有关论述:

“谷食之有糕饼,犹肉食之有脯脍。《鲁论》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制糕饼者,于此二句,当兼而有之。食之精者,米麦是也;脍之细者,粉面是也。精细兼长,始可论及工拙。……只用二语括之,曰:‘糕贵乎松,饼利于薄。’”

“粉之名目甚多,其常有而适于用者,则惟藕、葛、蕨、绿豆四种。藕、葛二物,不用下锅,调以滚水,即能变生成熟。昔日云:‘有仓卒客,无仓卒主人。’欲为仓卒主人,则请多储二物,且卒急救饥,亦莫善于此。驾舟车行远路者,此是粮中首善之物。”[65]

2.《食宪鸿秘》与面点内容(www.chuimin.cn)

《食宪鸿秘》传为朱彝尊所撰,共二卷。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亦有人认为此书是乾隆年间的伪作。

此书写于康熙(1662—1722)年间,书内“食宪总论”称:“饮食宜忌,五味淡泊,令人神爽气清,少病务须洁。餐食不可过多,不可太速。软蒸饭,烂煮肉,少饮酒,独养生,秘诀也。”全书分上、下卷,主要按原料所属归类。上卷有“饮之属”、“饭之属”、“粥之属”、“饵之属”、“馅料”、“酱之属”、“蔬之属”、“伏姜”。下卷分“多芳谱”、“果之属”、“鱼之属”、“蟹”、“禽之属”、“卵之属”、“肉之属”、“香之属”。另有附录为“汪拂云抄本”,七十八条,亦是菜点制作法。

该书的“粉之属”部分收录了十五种粉类品种,“粥之属”部分收录了八种粥品,“饵之属”部分收录了三十一种面点的制法,“馅料”中收录了二十一个品种馅心。书中许多面点品种的制作都较精致,这在清代烹饪食谱类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里选摘几品于下:[66]

(1)到口酥:酥油十两,化开,倾盆内,入白糖七两,用手擦极匀。白面一斤,和成剂。擀作小薄饼,拖炉微火熯。或印或饼上栽松子仁,即名“松子饼”。

(2)晋府千层油旋烙饼(此即虎邱蓑衣饼也):白面一斤、白糖二两,水化开,入真香油四两,和面作剂。擀开,再入油成剂;擀开,再入油成剂;再擀。如此七次。火上烙之,甚美。

(3)光烧饼:(即北方代饭饼)每面一斤,入油半两、炒盐一钱,冷水和,骨鲁槌(按:擀面用具)扞开,上煿,待硬,缓火烧热。极脆美。

(4)藕粉:老藕切段,浸水。用磨一片,架缸上。将藕就磨磨擦,淋浆入缸。绢袋绞滤,澄去水。晒干。每藕二十斤,可成一斤。藕节粉,血症人服之尤妙。

3.《随园食单》与面点内容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十二岁为县学生,旋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出知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县。四十岁起就退隐于南京小仓山房随园,论文赋诗,享文章之盛名达五十余年。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美食鉴赏家。

袁枚是一位有丰富经验的烹饪学者,他所著《随园食单》一书是我国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该书出版于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曾多次出版。1979年,日本东京岩波书店将它译成日文出版。

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性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茶酒单十四个方面。在“须知单”中提出了既全且严的二十个操作要求,在戒单中提出了十四个注意事项。接着,用大量的篇幅详细地记述了我国从14世纪至18世纪中流行的三百二十六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正如他在书的“序”中所言“四十年来,颇集众美”,这是他四十年来收集、整理、烹制、总结经验而撰写的一部重要烹饪著作。

《随园食单》中的“点心单”共收集面点五十多种。从每个面点品种的介绍中,看得出这些点心都是从市肆店铺、寺观、官府搜集而来的,许多点心从名称上就可看出,如萧美人点心、刘方伯月饼、陶方伯十景点心、杨中丞西洋饼、扬州洪府粽子等。许多点心的制作有名有家,如鳝面,“熬鳝成卤,加面再滚。此杭州法。”裙带面,“此法扬州盛行,恰甚有道理。”素面,“扬州定慧庵僧人制之极精。”薄饼,“山东孔藩台家制薄饼,薄若蝉翼,……秦人制小锡罐装饼三十张,每客一罐,饼小如柑。”松饼,“南京莲花桥教门方店最精。”千层馒头,“杨参戎家制馒头,其白如雪。”软香糕,“以苏州都林桥为第一,其次虎邱糕、西施家为第二,南京南门外报恩寺则第三矣。”百果糕,“杭州北关外卖者最佳。”芋粉团“朝天宫道士制芋粉团、野鸡馅极佳。”白云片,“金陵人制之最精。”运司糕,“卢雅雨作运司年已老矣,扬州店中作糕献之,大加赞赏。”等等。这些名点有根有据,都是袁氏亲自品尝和比较过的,而且各有风味和特色,这也体现了清代乾隆年间面点制作的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价值。

《随园食单》中的点心在本书许多章节中都有介绍。这里仅录其一款“雪蒸糕法”,其制作方法与技术已与现代的“松质糕”拌粉、加工要求一样,制作工艺确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每磨细粉,用糯米二分,粳米八分为则。一拌粉,将粉置盘中,用凉水细细洒之,以捏则如团,撒则如砂为度。将粗麻筛筛出,其剩下块搓碎,仍于筛上尽出之,前后和匀,使干湿不偏枯,以巾覆之,勿令风干日燥,听用(水中酌加上洋糖,则更有味。拌粉与市中枕儿糕法同)。一锡圈及锡钱[67],俱宜洗剔极净。临时,略将香油和水,布蘸拭之。每一蒸后,必一洗一拭;一锡圈内将锡钱置妥,先松装粉一小半,将果馅轻置当中后,将粉松装满圈,轻轻搅平,套汤瓶上盖之,视盖口气直冲为度。取出覆之,先去圈,后去钱,饰以胭脂两圈,更递为用。一汤瓶宜洗净,置汤分寸以及肩为度,然多滚则汤易涸,宜留心看视,备热水频添。”[68]

4.《调鼎集》与面点内容

《调鼎集》是清代的一部饮食专著,无名氏编。原书是手抄本,书前有成多禄于戊辰年(1928年)写的《调鼎集序》。序中说:“是书凡十卷,不著撰写姓名。”但是,该手抄本卷三目录前署有“北砚食单卷三”字样;其“特牲部”引言署名为“北砚氏漫识”;“杂牲部”引言署名为“北砚氏识”;卷四中有“童氏食规”字样;卷五目录前亦有“北砚”二字;卷八“酒谱序”署名“会稽北砚童岳荐书”。[69]

《调鼎集》共十卷。第一卷叙述调料,第二卷主要叙述宴席,第三卷叙述特性、杂性类菜,第四卷为禽蛋类,第五卷为水产类菜,第六卷较杂,叙述多种菜肴和面点,第七卷为蔬菜类,第八卷为茶酒类和饭粥类,第九卷为面点,第十卷为干鲜果品。共收集菜、点等各类食品计两千多种,真是蔚为大观。

面点部分主要在第八、第九两卷。卷六中的“西人面食”有三十一种。卷八的饭、粥食品共有二十八种。卷九的点心部分切面(面条)二十三种,面食饼羹四十五种,酥油面食十六种,馍馍、烧卖四种,馄饨六种,面卷八种,粳糯粉食六种,米粉糕三十八种,粉饼九种,粉饺三种,粽九种;干鲜果部中还有不少点心品种,共收录面点一百八十多种。这是古代食谱中收集最丰富的。在这些琳琅满目的菜点食品中,有许多食谱是从《闲情偶记》、《食宪鸿秘》、《醒园录》和《随园食单》等食谱中转录的。就面点部分而言,作者的分类也不太严密,有些地方有重复,有的看起来比较杂乱,像是随手摘记的零碎资料。除了转录材料之外,也有不少新的内容供人们赏阅。其中“西人面食”一节,许多品种都是新录的,记载了西部地区的点心制作状况,是了解当时西部地区的面点制作及其饮食发展极其宝贵的资料。

《调鼎集》中的面点品种在宴席的配制中也有介绍,可供宴席使用的点心有十种,记录了荷花馒首、千层糕、鸡蛋春饼、梨糕、菊花团、苏(酥)盒、金丝包、藕粉饺、春饼、米盒。这也是当时宴席配制与制作中较难得的材料,对研究宴席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这里选取特色面条两款:

鸡粉面

只用鸡脯,去皮切薄片晒干,磨粉收贮。每面一斤,拌入鸡粉五两,和面擀切,用酱油、虾子做汤。又,鱼片晒干磨粉同。近水僧舍以鳗鲡粉和于面擀切,下清汤素面,极鲜。

冷烧面

预备虾肉、芫荽、笋、蕈、韭芽(俱切碎)、冷肉汁拌好,再以姜汁、椒末和醋调酱(滤去渣)作汁置碗内,俟面入碗,用箸捞转,即将拌好肉汁烧之。

5.《素食说略》与面点内容

薛宝辰(1850—1926),原名秉辰,字寿宪,一字幼农,陕西长安县人。其撰写《素食说略》成于作者晚年。

《素食说略》除自序、例言外,按其类别分为四卷,共记述了清朝末年比较流行的一百七十余种素食的制作方法。虽然作者在例言中谓“所言作菜之法,不外陕西、京师旧法”,但较之前代的素食论著,内容丰富而多样,制法考究而易行。

该书共四卷,卷一以腌制蔬菜为主,卷二为各式蔬菜的制法,卷三以豆制品为主,卷四为面点和蔬菜汤。记录了粥、饭、面以及油酥干饼、淋饼、托面、炸油果、炸油糕、酥面、炒油茶、菊叶粉片、削面、炒面条、面菱、汤圆等。这里选取对“面条”的述说:

“面条,古名索饼,一名汤饼。索饼言其形,汤饼言其食法也。面条北方家家能作,然工拙高下,有不可以道里计者。大抵调碱合宜,揉面有法,则可以撵薄,可以切细,可以久煮而不断碎。其食时以何卤浇之,即以其名命之,无定也。其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覆以湿布,俟其融合,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条面。作法以山西太原平定州,陕西朝邑、同州为最佳。其薄等于韭菜,其细比于挂面。可以成三棱之形,可以成中空之形,耐煮不断,柔而能韧,真妙手也。其余如面片、面旗之类,无庸赘述矣。煮成面条,激以冷水,晾干水气,入油炸透,以高汤微煨食之,清而不腻。袁文诚遗法也。贵人庖厨,原无不可,余曾食过,然不敢仿为之也。”[70]

清代,有关面点制作的书籍较多,除上述介绍的以外,顾仲的《养小录》内容也较丰富,只是许多面点品种与《食宪鸿秘》中的相似,这里就不单独列出详细介绍。李化楠的《醒园录》分上、下两卷,其中面点品种只有十多种,有些品种已在本章中做了介绍,这里也就不作专项介绍了。

三、面点食谱编写更加数据化

进入明清时期,我国面点食谱的刊刻已经走上了一个新的里程,许多烹饪面点食谱的编写比以前更加规范化,即更加注重标明食品中所用原料的数量。

明清以前的食谱编写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只写出食谱的名称,没有制作过程;二是笼统地概括一下制作情况;三是只注明主料的数量。对于食谱的具体制作中的数据,所标示的食谱相当少见。明清士大夫们在搜集史料、改订成书的历程方面,与前人著作相比更有许多突出之处,这就在于作者有实际的烹饪经验,又善于品鉴和总结,最具典型代表的当属袁枚的《随园食单》,他在“随园食单序”中说:

“余雅慕此旨。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执弟子之礼。四十年来,颇集众美。有学就者,有十分中得六七者,有仅得二三者,亦有竟失传者。余都问其方略,集而存之,虽不甚省记,亦载某家某味,以志景行。……若夫《说郛》所载饮食之书三十余种,眉公、笠翁[71]亦有陈言,曾亲试之,皆阏于鼻而蜇于口,大半陋儒附会,吾无取焉。”[72]

从这里可看出,袁枚曾亲自试验过去食谱的作法,也发现其中有许多不切实际之处,并根据自己的所得记录下来而编就此书。在顾仲的《养小录》中,也有同样的情况,他在“序言”中也谈到了读书、撰写之过程,这在前文中已辑录。“……得以借录。其间杂乱者重订,重覆者从删,讹者改正,集古旁引,无须食经者置弗录,录其十之五,而增以己所见闻十之三,因易其名曰《养小录》。”由于收录、编写食谱者本身的水平和善于制作、爱好烹饪事务,他们便开始细心地研究和斟酌食谱中原料的具体份量,以期保持食品的最佳口感和最佳质量。正如美食家袁枚所概评的各地、各家面点食品一样,哪家最佳,哪里最好,便认真地记录下来。要保持面点制作的“最佳”境界,就必须将那种最佳的“配方”固定下来,以保证某一食品的最佳风味和特色。这就是明清时期烹饪之道、烹饪经验不断涌现的结果。这些内容主要来自于那些为美食烹制的厨师、对美食追求的文士、官吏和美食爱好者们。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明清时期烹饪食谱编写的特点,现抄录几则不同作者所撰述的面点制作实例于下,以供品味和鉴赏。熯熟。[73]

玛瑙团

砂糖三斤半、白面二斤、胡桃仁十两。先用糖一斤半、水半盏和面炒熟,次用糖二斤,水一盏溶开,入前面在内再炒。候糖与面做得丸子,拌胡桃肉,搜匀作剂,切片。[74]

松黄糕

《韻府》云:松花名松黄,服之轻身。

松黄六升,白糯米绝细粉四升,白砂糖一斤,蜜一斤,少水搜和,复碓之,复筛之,甑中界之,蒸之粉熟为度。[75]

鸡酥饼

白梅肉十两,麦门冬六两,白糖一斤,紫苏六两,百药煎四两,人参二两,乌梅二两,薄荷叶四两,共为末,干草膏和匀为饼。或丸上加上白糖为衣。[76]

内府玫瑰火饼

面一斤、香油四两、白糖四两(热水化开)和匀,作饼。用制就玫瑰糖加胡桃白仁、榛松瓜子仁、杏仁(煮七次,去皮尖)、薄荷及小茴香末擦匀作馅。两面粘芝麻

蒸鸡蛋糕法

每面一斤,配蛋十个,白糖半斤,合作一处,拌匀,盖密,放灶上热处。过一饭时,入蒸笼内蒸熟,以筷子插入,不粘为度。取起候冷定,切片吃。

若要做干糕,灶上热后,入铁炉熨之。[77]

上述列举了不同烹饪书籍中的面点制作情况,依据上面的数据比例,稍微有点技术的人都可以制作出相应的品种。这比前代的食谱编写要详细得多,但这些烹饪食谱也不是所有的品种都那么清晰地标出具体的数据,不少品种也还是与过去一样,只有笼统的说明,有的还十分简单。但总体来讲,食谱类书的编写出版比前代是前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