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国面点文化:发展中形成

中国面点文化:发展中形成

【摘要】:油酥面团的调制明清时期的油酥面团制作已十分普遍,这在许多烹饪书籍中都有记载。其中不少品种已经使用了“层酥”制作,类似于现代油酥面团的两块酥的“包酥”。在明代的食谱中已将“面食制”与“粉食制”分开,《宋氏养生部》中就列出了24种粉食品种。

第二节 中国面点体系在发展中形成

明清时期的面点制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调制的面团更加多样化,制作的工艺更加精细,馅心的调制所用的原料更加广泛。在面点的形态方面,花色饭、粥比以前更为丰富,面条、饼、包子、饺子、糕、团、馄饨、烧卖、盒子、馒头、花卷、麻花等种类繁多。这时期的饮膳书籍空前繁荣,所制作生产的面点食品更是繁花似锦。

一、面点制作技术更加精湛

明清时期对面点的质量要求远远超过前人,在材料的选取上提出许多新的要求。明末清初的李渔在他的《闲情偶记》中对“谷食”——“粉”的要求,其云:“粉食之耐咀嚼者,蕨为上,绿豆次之。欲绿豆粉之耐嚼,当稍以蕨粉和之。凡物入口而不能即下,不即下而又使人咀之有味,嚼之无声者,斯为妙品。吾遍索饮食中,惟得此二物。”[8]这一时期面点熟制比前代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上。如有的面条要先煮熟,后过水晾干,再经油炸,入高汤微煨而食;有的饼要先烙后蒸,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风味。

1.面团调制更加讲究

这时期面团调制水平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面团品种,许多制品都有一定的原料规格和数据要求,相对以前的面点制作食谱更加明细化,便于广大面点师们按食谱操作。

(1)水调面团的调制

调制水调面是最普通的,面粉加水调制即可。明清时期除了原有的面粉直接加水调拌以外,还出现了加入其他辅助料的调制。人们开始讲究在面粉中掺入辅助料,增加品种的风味。如制作“馄饨”的水面配方:“白面一斤、盐三钱,和如落索面,更频入水,搜和为饼剂,少顷操百遍,拗为小块擀开,绿豆粉为浡,四边要薄,入馅,其皮坚。”[9]在和面时掺入了少量的盐,更增加面团的韧性和延伸性,使面团在擀制时面皮不宜断裂,而且更加薄、坚。“淋饼”的调制是:“调面为糊,入椒茴末、姜屑及盐和匀,一小勺一饼,入油锅炸之,最软美。加入西葫芦丝、冬瓜丝、白菜丝搅匀烙之,曰糊搨,亦佳。”[10]这是将蔬菜丝与面糊一起和制的水面团。

(2)发酵面团的调制

面点的发酵技术在明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元末明初的韩奕在《易牙遗意》卷下“笼造类”中,一开始就记有大酵、小酵、小酵又法三种发酵方法。其曰如下:

大酵:“凡面用头罗细面,足秤,双斤十个,十分上白糯米五升、细曲三两、红曲、发糟四两。以白糯米煮粥,面(曲)打碎,糟和温汤,同入磁缽,置温暖处。或重汤一周时,待发作,滤粕取酵。凡酵稠厚则有力。如用不敷,温汤再滤辏足。天寒水冻则一周时过半盖,须其正发方可用和面。分作其面三四次,和酵成剂。其起发,捍匀,擀成皮子。包馅之后,布盖于烧火处。如天冷,左右生火以和之。必须面性起,发得十分满足,可以浮水,方可上笼。发火猛烧,直至汤气透起到笼顶盖。一发火即定,不可再发火矣。若做太学馒头用酵硬,名曰‘摏酵’。”

小酵:“用碱,以水或汤搜面如前法。其搜面,春秋二时用春烧沸滚汤,点水便搜。夏月滚汤,胆冷,大热用冷水。冬月百沸汤点水,冷时用沸汤便搜。饼同法。”

又法:“用酒糟面晒干收贮。每用酌量多少,以滚汤泡,放温暖处。候起发,滤其汁和面,如‘大酵法’蒸造。”[11]

这里的发酵面团已有大酵面与小酵面之分,基本接近现代发酵面的制作技术。而大酵所用的发面引子是以糯米煮粥与细曲、红曲、发糟拌和后制取“酵种”,然后使面团发酵,再制作面点。这种方法较北魏时《齐民要术》中的酒浆发酵法有了很大的改进。清代的发酵面团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调制面团时注重加酵的量和面团的揉功。如“千层馒头”的制作,“其白如雪,揭之如有千层”[12],这是发酵面团制作的又一重要特色。

(3)油酥面团的调制

明清时期的油酥面团制作已十分普遍,这在许多烹饪书籍中都有记载。明代的《宋氏养生部》中有“糖酥饼”、“蜜酥饼”、“酥油饼”、“复炉饼”、“香露饼”、“一捻酥”、“透糖”等品种。《饮馔服食笺》中有“松子饼”、“雪花酥”、“椒盐饼”、“酥饼”、“肉油饼”、“素油饼”等品种。

进入清代,油酥面团的调制就更加讲究了,对选用的面粉、制作的配方都有具体的要求。如“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故“香松柔腻,迥异寻常。”[13]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对油酥面团说得比较详细,如“炉饼”的要求是:“蜜四油六则太酥,蜜六油四则太甜,故取平。”[14]这里详细而准确地推敲出不同佐料的配方比例,所造成油酥面团的不同味觉效果,已达到了一定的技术高峰。在《调鼎集》中除了一些“单酥饼”品种外,还专门列出了“酥油面食”一项,共16个品种。其中不少品种已经使用了“层酥”制作,类似于现代油酥面团的两块酥的“包酥”。这里选取其中的“顶酥”以作说明:

“白面,水七分、油三分和,宜稍硬,作为外层(硬则入炉皮能松,软则粘而不松);又每面一斤,入糖四两,用油不用水,为内层;揉叠多次则层数自多。入炉火炙,候边干定为度,中层裹馅。又,与顶酥面同,皮三瓤七则极酥,入炉候边干定,否则皮裂。”[15]

(4)米粉面团的调制

米粉面团是江南地区广泛使用和调制的,在唐宋时江南就有许多特色糕团了。这时期的许多糕团制作更讲究用粉、掺粉、口感和配料,使米粉制品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风格。在明代的食谱中已将“面食制”与“粉食制”分开,《宋氏养生部》中就列出了24种粉食品种。而在清代的烹饪食谱中,米粉面团中的糕品,已有不同性质的粉糕,“松糕”则酥松柔软,“粘糕”则黏糯有劲,“风糕”则蜂窝多孔,并讲究用天然色素配色调制。

风糕:“白粉加酵水发透,上笼蒸之,切开,每块起蜂窝厚三寸许,一名‘封糕’。馅料用胡桃、松、瓜等仁,整用。”

粘糕:“每糯米七升,配白米饭三升,淘净,泡一日捞起,舂粉筛细,加洋糖五斤(红塘亦可),浇水拌匀,以手抓起成团,不可太湿,笼蒸俟熟,倾出晾冷,放盆内,极力揉挪至无白点为数。再用笼圈放平正处,底下周围俱用笋壳铺贴,然后下糕压平,去圈成个。”

松糕:“上白饭米先泡一日,碾磨细面,和糖,亦如茯苓糕提法,二者俱备一杯面,一杯糖水,一杯清水,加入面子(即面店取用曲也)搅匀,盖密令发至透,下笼蒸之,要红加红曲末,要绿加青菜汁,即成各种颜色。又松糕,陈糯米一斗,粳米三升,拣去黑色米,淘净烘干,加糖水洒匀;入臼舂。俟汤沸,将粉渐渐入甑,用布如法蒸熟自松,切块用。蒸粉点心用剪就小箬托底,庶不粘手。”[16]

(5)杂粮面团的调制

利用各种杂粮调制面团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类面点的数量也逐渐地增多,特别是明朝时期玉米和甘薯两种植物的普遍种植,为杂粮面点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如在原有的高粱、豆类、栗子、莲子、山药、芡实等杂粮制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玉米和甘薯制作的面点品种。

明代的藕粉、山药粉、莲子粉、葛粉、芡实粉、栗子粉、茯苓粉、蕨粉、芋粉、百合粉的加工已十分普遍,用其制作的面点也是较为广泛的,这在许多烹饪书籍中都有记载,有些制作成饼,有些制作成糕,有些加工成粥,因这些原料来自于广大农村民间,所以城乡居民食用各种杂粮面点确是较平常的事。

明代宋诩在《宋氏养生部》中就有山药糕、莲菂糕、芡糕、栗糕、杂果糕、绿豆粉糕、雪花饼等。高濂的《遵生八笺》中有山药拔鱼、芋饼、五香糕、煮沙团、玉灌肺、酥黄独方、高丽栗糕方、豆膏饼方等。一方面可以直接用杂粮粉配制做成点心,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某种果蔬杂粮使其成熟后压成泥蓉调制成点心。如“杂果糕”:“炒熟栗去壳,斤半柿饼,去蒂核,煮熟红枣,胡桃仁去皮核各一斤,莲菂末半斤,一处舂碓糜烂揉匀,刀裁片子,日中晒干。有加荔枝龙眼肉各四两。”[17]

虽说是粗杂粮,但制作成面点其口感及其药用功效也是十分明显的,所以得到各阶层人士的喜欢。许多杂粮面点由于用料特殊、配制讲究,使得其品更加诱人。如《食宪鸿秘》中的“玉露霜”是取用“天花粉[18]四两、干葛[19]一两、桔梗[20]一两(俱为面)、豆粉十两,四味搅匀”外加薄荷水调润而成。“芋饼”是取用“生芋捣碎,和糯米粉为饼,随意用馅。”[21]由于采用不同的食物原料配制,再用豆粉或糯米粉调制,其食用价值是相当高的。

2.馅心制作变化多端

这时期制作面点的馅心很多,荤、素、甜、咸、酸、辣均有,花卉也经常用以制馅,芥菜、青蒜、香菇、冬笋、豆腐干、冬瓜、萝卜韭菜、松仁、桃仁、芝麻、猪肉、羊肉、鱼肉、虾肉、猪油等等都已进入馅料当中,并出现“中用肉皮煨膏为馅”的皮冻冷凝以做汤包的方法。在有些烹饪食谱中,已将“馅料”专列一项单独说明,有二十多个品种。粽子的包裹材料可以用筊叶、竹叶等,而且有不同馅心之别,出现果馅、火腿、豆沙等品种。

(1)蔬菜作馅:《宋氏养生部》中有“新韭饼”,即利用新鲜的韭菜切细,与花椒、胡椒、葱白、酱一起调制成馅。《随园食单》中有“韭合”:“韭菜切末加作料,面皮包之,入油灼之;面内加酥更妙。”还有用萝卜丝加葱、酱拌和的“萝卜丝汤团”。

(2)畜禽作馅:明代的《饮馔服食笺》中有猪肉制馅的“卷煎饼”、“肉饼”;也有利用鹅肉作馅的“麻腻饼子”,《金瓶梅》中有“玫瑰鹅油烫面蒸饼”;《随园食单》中有用野鸡作馅的“芋粉团”。

(3)泥茸作馅:《饮馔服食笺》中有利用赤豆或绿豆制成的“煮砂团”;《调鼎集》中有“豆沙馒头”、“豆沙烧卖”、“豆沙卷”、“豆沙酥卷”、“豆糖粉饺”、“豆沙粽”等。

(4)糖油作馅:《宋氏养生部》中的“酥油饼”(即髓饼),是“纳油和面”或“纳蜜和面,或糖和面为馅”制作而成;《饮馔服食笺》有以“糖果为馅”的“水明角儿”;《随园食单》中有“用芝麻屑加糖为馅”的“雪花糕”和“沙糕”等。

(5)椒盐作馅:《饮馔服食笺》和《食宪鸿秘》中都有“椒盐饼”的制作。明代的配方是:“白面二斤,香油半斤,盐半两,好椒皮一两,茴香半两,三分为率,以一分纯用油椒盐,茴香和面为穰,更入芝麻粗屑尤好。”

(6)水果作馅:如《醒园录》中有西瓜山楂木瓜、橙子、橘子等制作的糕类;《调鼎集》中有“葡萄糕”、“枇杷糕”等。

(7)花卉作馅:《宋氏养生部》中有利用松花制成的“松黄饼”;《金瓶梅》中有“玫瑰果馅饼”、“松花饼”;《醒园录》中有利用蔷薇、桂花所制作的糕品;《调鼎集》中有利用玫瑰花菊花作馅的“春色糖饼”、“内府玫瑰糖饼”、“菊花饼”等。

(8)干果作馅:即利用胡桃、松仁、榛仁、瓜子仁、芝麻仁等作馅。如《宋氏养生部》中的“蜜和饼”、“复炉饼”、“香露饼”等;《养小录》中的“核桃饼”曰:“胡桃肉去皮,和白糖捣如泥,模印,稀不能持。蒸江米饭,摊冷,加纸一层,置饼于上。一宿饼实,而江米反稀。”;《随园食单》中有“用松仁、核桃、猪油、糖作馅”的“水粉汤团”和“百果糕”等。

馅心的调制是面点口味的关键,面点的价值也取决于馅心的用料和配制。明清时期的馅心制作比以前更加讲究,在配制的原料方面讲究多料组合,更利于口感和触觉舒畅。《调鼎集》中的“米粉菜包”,原料丰富,制作别致,并有一些制作诀窍,其馅料制作的描述也比较详细:

“用芥菜(切碎、盐揉,挤去汁)、萝卜(切碎)、青蒜(切碎),同肉皮、白肉丝同炒半熟。又,或用熟肉切丝,香蕈、冬笋、豆腐干、腌落花生仁、桔饼、冬瓜、香圆片各切丁备齐,将冬笋先用滚水烫熟,豆腐干用油炒熟,次下肉一炒,再下香蕈、冬笋、豆腐干同炒,取起拌入花生仁等料包之。或加蛋条亦好。此馅只宜下盐,不可用香油,能令皮黑故也。”[22]

3.面点成型方法多样

制作面点除一般的包捏外,擀、切、叠、搓、抻、裹、卷、模压、刀削各显其妙。明代已出现缠在手指上的抻面,刀削面在清代也很有名。模压法在此时更为流行,如杭州制作的金团就是把调和好的米粉用“桃、杏、元宝之状”的木模压成的,擀、卷、叠等法也有发展,千层饼、蓑衣饼就是经过多次擀、卷、叠后制成的。烧卖的形状不仅有普通立式的“松柏”外形,还有“梅花”的“稍梅”、桃花形的“桃花烧卖”和月牙形的“月牙烧卖”等。

这时期的面点形状是较丰富的,将各式面点制成多种多样的外形。如芙蓉叶形、茭白形、梳子形、元宝形等。“芙蓉叶”:“用白糯米磨细粉,蜜和薄洒溲粉蒸熟,匀生粉为饽,擀薄片摺切,范芙蓉叶状暴燥,置沸油内煎熟。掺以砂糖面糖香少许。”[23]“玉茭白”:“用白糯米粉一升,干山药粉半升,芋魁劘去皮,捣糜烂,和水滤去汁,溲二物揉实,长若茭白状,暴燥。取香油一斤,蜜一斤,同煎肥,复以蜜染。取炒熟芝麻衣之。”[24]“梳儿印”是将面粉与绿豆粉掺和做成筷子头大小,再用小木梳按出花纹,点心小巧可爱:“生面、绿豆粉停对,加少薄荷末同和,搓成条,如筯头大,切二分长。逐个用小梳掠齿印花纹。入油炸熟,漏勺捞起,乘热洒白糖拌匀。”[25]“粉元宝”:“米粉磕成小元宝,如豆大,候干,入清鸡汤煮熟,配菜作汤,正月宴客。或糯米染黄色,或小米研粉做小元宝,即名‘金元宝’。”[26]这些各不相同的面点造型,有的小巧可爱,有的玲珑剔透,观之、品之,真让人不忍动箸。这也充分体现了明清时期广大面点师制作技艺的高水平。

说起面点食品包馅或不包馅后装入“印模”中压印成型,明代是一个关键时期。进入明代后,许多面点的制作都依赖于印模成型,不仅糕团店内应用,而且民间家庭应用也很平常。这在明代食谱类书中都很常见。《易牙遗意》中的薄荷饼;《遵生八笺》中的松子饼、白闰方(甘露筋)、豆膏饼方等;《宋氏养生部》中记载了大量的印模面点,如蜜和饼、蜜酥饼、松黄饼、蒲黄饼、雪花饼、香花、松花、糖花等的制作。如“薄荷饼”:“头刀薄荷连细枝为末,和炒面浡六两、乾沙糖一斤,和匀,令味得所。入脱脱之。”[27]此“入脱脱之”,即是指放入模子中压一下再脱出。再如“蜜和饼”:“用面炒香熟,罗细乘热和蜜及少汤,同碾去皮胡桃、榛、松仁,范为饼。”[28]这“范为饼”,即在木模上制成饼。这种利用印模制作的面点,在民间最普通的就是端午节的“绿豆糕”和中秋节的“月饼”制作。

古代印模多为木质的,以杜梨木所刻为多,大小不一,有圆形的、正方形的、椭圆形的、莲花形的、六边形的等。印模的运用,是古代食品标准化、规格化的生产制作成果,这种方法既简单又实用,既加快了制作速度,又保证了产品的规格和质量,有一举多得之效。它保持了面点食品的规格一致、大小均匀,特别是印模内的花纹与字形的不同,内模的形状不同,形成了外形变化、风格多样、整齐美观的多种风格特色。

4.面点品种更加精美

明清时期的面点品种已接近现代面点之类,许多品种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在《随园食单》中已得到充分的展现,在书中“十二项”食单中随处可看到袁枚对各家烹制的食品进行的品评,其用语丰富多彩:有最佳、最精、最鲜、绝妙、绝品、最有名、极鲜、极佳、更佳、更妙、尤佳、尤妙、精绝无双、鲜妙绝伦、甚佳、甚妙、甚精、为佳、为妙、亦佳、亦妙等语。这些都是这位美食家品尝后认可的精美食品。如针对点心形状的描述,“陶方伯十景点心”:“奇形诡状,五色纷披,食之皆甘,令人应接不暇。”[29]在点心味美精致方面如“小馒头、小馄饨”:“作馒头如胡桃大,就蒸笼食之,每箸可夹一双,扬州物也。扬州发酵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小馄饨小如龙眼,用鸡汤下之。”[30]“萧美人点心”:“凡馒头、糕饺之类,小巧可爱,洁白如雪。”[31]以上的馒头、馄饨、糕饺都以小巧精致的特色取胜。面点食品在口中咀嚼时的触感,如“扬州洪府粽子”:“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32]又“三层玉带糕”:“以纯糯米粉作糕,分作三层:一层粉、一层猪油、白糖、夹好蒸之,蒸熟切开。苏州人法也。”[33]《醒园录》中“松糕”,“要用红的,加红曲末;要绿加青菜汁;要黄加姜黄。”[34]此讲究色泽美观、层次清晰,以色、形媚人也。山东、陕西等地的“薄饼”,“薄若蝉翼,大若茶盘,柔腻绝伦”;清代北方的抻面已能拉出三棱形、中空的以及细如线的许多品种,表明技艺精湛、面艺高超。

5.面条制作技艺的发展

(1)利用“食物+面粉”擀制成面条

进入明代,面条的制作水平进一步得到了发展,不仅仅是利用面粉直接擀制成面条,人们在和面时将面粉中掺入多种不同原料一起制成面团,增加了面条本身的口感,使面条品种大放异彩。如《宋氏养生部》中就有“鸡面”、“虾面”、“鸡子面”、“豆面”、“莱菔面”、“槐叶面”、“山药面”诸种,这是在唐代“槐叶面”的基础上的再发展。明代特色面条的制作进入了一个发展高峰期,在和面时加入不同的荤素原料,其口感别饶风味。正如清人李渔所说:“南人食切面,其油盐酱醋等作料,皆下于面汤之中,汤有味而面无味,是人之所重者不在面而在汤,与未尝食面等也。予则不然,以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具五味而汤独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饮汤也。”[35]在宋诩的记载中,将鸡肉糜、虾肉糜、鸡蛋、黄豆面、白莱菔(煮熟制糜)、槐叶、山药(泥)分别与小麦面粉一起和面擀制成面条,使面条增光添彩,风格各异,风味多变。

“鸡面:割取越鸡(小鸡)稚而肥者,撏洁去内脏,并头足和肤肉髓骨,捣糜烂,以绢囊盛,作沸汤,入濯膏腴匀面中,用餑轴开薄,转折,细切为缕。又作沸汤煮熟,复投冷水中漉出。从意浇之以齑以芥辣,或合汤以瀹之。”[36]

“虾面:取生虾捣汁滤去滓,和面,轴开薄摺之,细切如缕。余同前制。其滓投鸡鹅汁中,滤洁,调和为汤。”[37]

“豆面三制:黄豆磨细面,匀于小麦面中,凡麦面一斗,豆面二斗,取清水沸汤相拌和之,轴开薄,摺切如缕。涂同前制。”“以豆腐揉入。”“煮黑豆取浓汁和入,曰‘紫不托’。以小麦七升、小豌豆一升同磨为面,甚滑。”[38]

明代以动物性原料制糜与面粉一起调和面团,擀制、切成面条,这是面条史上的一大创举。从制法上它更胜李渔一筹,既吃面又食汤,面有味汤有料,可以说是面条制作中的珍品。

到了清代,文学家李渔“以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具无味而汤独清”的“五香面”、“八珍面”,则是在和面时掺入鸡、鱼、虾之肉及笋、蕈、芝麻、花椒之物,都是以面条本身用料的变化魅人的特色面条。

“八珍者何?鸡、鱼、虾三物之肉,晒使极干,与鲜笋、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成极细之末,和入面中,与鲜汁共为八种。酱醋亦用而不列数内者,以家常日用之物,不得名之以珍也。鸡鱼之肉,务取极精,稍带肥腻者弗用,以面性见油即散,擀不成片,切不成丝故也。但观制饼饵者,欲其松而不实,即拌以油,则面之为性可知已。鲜汁不用煮肉之汤,而用笋、蕈、虾汁者,亦以忌油故耳。所用之肉,鸡、鱼、虾三者之中,惟虾最便。屑米为面,势如反掌,多存其末,以备不时之需。”[39](www.chuimin.cn)

(2)制面绝技——抻面技术的发端

抻面,号称我国面食制作中的“绝技”。一块面团,通过抻拉变成了细如发丝的面条。根据记载,抻面技术在明代就已出现。在《宋氏养生部》中,第一次记录了“抻面”的制作方法:“撦面[40]:用少盐入水和面,一斤为率。既匀,沃香油少许,夏月以油单纸微覆一时,冬月则覆一宿,馀分切如巨擘,渐以两手撦长,缠络于直指、将指、无名指之间,为细条。先作沸汤,随撦随煮,视其熟而先浮者先取之。齑汤同前制。”[41]

明代的抻面之法已精工独到,从简短的制法中可以看出这样几个关键点:一是考虑到夏、冬之季由于气候不同,和面、饧面时间有异,这是温度的变化所致;二是考虑到和面的劲道,在水中增加了少量的盐分,使其面团在拉抻时具有很好的延伸性;三是描绘了拉扯面的方法,缠络于指间,拿住面团的两端,上下抖动、拉扯,使其均匀地溜条和出条;四是现扯现煮,煮至先浮者先捞起,以保证面条的筋抖与爽滑。五百年前的制作方法与今日抻面制作如出一辙,这充分说明那时的“抻面”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6.制作经验更加丰富

这一时期的面点制作比以前的经验更加丰富,更有许多制作诀窍。这在清人的著作中尤为明显。袁枚对菜品优劣的精辟论道,有许多是很宝贵的经验,这在古代的烹饪文献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内容在《随园食单》中的20项“须知单”和14项“戒单”中都有详细的论述。如:“切葱之刀,不可以切笋。捣椒之臼,不可以捣粉。”,“味要浓厚,不可油腻;味要清淡,不可淡薄。此疑似之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名手调羹,咸淡合宜,老嫩如式,原无需补救。不得已,为中人说法:则调味者宁淡毋咸,淡可加盐以救之,咸则不能使之再淡矣。”等等。李渔在《闲情偶记》中也有许多特别的论述:

“粥、饭二物,为家常日用之需。……饭之大病,在内生外熟,非烂即焦;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淀,如糊如膏。此火候不均之故,惟最拙最笨者有之;稍能炊爨者,必无是事。然亦有刚柔合道,燥湿得宜,而令人咀之嚼之,有粥饭之美形,无饮食之至味者,其病何在?曰:挹水无度,增减不常之为害也。其吃紧二语,则曰:粥水忌增,饭水忌减;米用几何,则水用几何,宜有一定之度数。……不善执爨者,用水不均,煮粥常患其少,煮饭常苦其多;多则逼而去之,少则增而入之。不知米之精液全在于水,逼去饭汤者,非去饭汤,去饭之精液也。精液去则饭为渣滓,食之尚有味乎?粥之既熟,水米成交,犹米之酿而为酒矣。虑其太厚而入之以水,非入水于粥,犹入水于酒也。水入而酒成糟粕,其味尚可咀乎?故善主中馈者,挹水时必限以数,使其勺不能增,滴无可减,再加以火候调匀,则其为粥为饭,不求异而异乎人矣。”[42]

这里把粥、饭的制作关键分析得十分透彻,对米、水、火候、烹制时间等都做了较详细的解析,让人心悦诚服而赞叹不已。

二、面点制作空前活跃

在面点制作规模上,明清时期的面点比前代又前进了一大步。在明清皇帝用膳的机构御膳房中,专门的饼师较多,皇帝也常以糕点赏赐下属,故民间也以此相互馈赠。这在明清时期的古籍和小说中都有体现。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在战场上曾以“光饼”充作军粮,可见当时面点生产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相传今日光饼中所以有一圆孔,即系当时供士兵穿绳悬挂之用(清代施鸿保《闽杂记》)。

1.南北面点琳琅满目

明清时期名厨辈出,美食家众多,有关面点的著作尤为丰富,是这一时期烹饪发展的最好说明。这些烹饪著作列举的南北面点,不仅内容广泛,而且食品繁多,很多书中都有专门章节涉及面点。

经过历代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面点的风味流派已基本形成。北方地区精于做杂粮和麦面点心,南方地区擅长制粉面品。这时期全国各地的面点制品丰富多彩,如明蒋一葵《长安客话》中共记载水瀹、笼造、炉熟的三类面点二十七种,有蝴蝶面、水滑面、托掌面、切面、挂面、饸饹、冷淘、温淘、饆饠、蒸卷、馒头、包子、烧饼、火烧、酥饼等等。清代北京的面食名品更多,有豌豆黄、驴打滚、萨其玛、芙蓉糕、龙须面、小窝头等等。再如苏州,明清时糕团异常有名,明人韩奕在《易牙遗意》中曾记述了二十余种江南名点,仅清代顾禄《清嘉录》所记,就有年糕、重阳糕、圆子、餈团、青团、冬至团等,其中年糕又分为方头糕、糕元宝、条头糕等品种。此外,山西的刀削面、揪片、高粱面,山东的煎饼、饺子、抻面、刘方伯月饼,扬州的包子、浇头面、运司糕,广州的炒米饼、糯米糍、鸡春饼、油炸糖环,苏州的软香糕,杭州的百果糕,南京的白云片,安徽泾县的天然饼等,都是当时有代表性的地方名点名吃。

在鹤云所撰《食品佳味备览》中,作者总结各地的面点特色说:“保定府的山楂糕好,河南的茯苓夹饼和状元饼皆好,天津的炸糕好,上海的松子糕好,汉川的空心饼好,都中致美斋的小烧饼好,汉口的小油果好。”

西北秦人的“托面”,花香、面香风格独特,取面糊与各种花卉、蔬菜丝相配,食之松软有特色。“以花瓣或菜之嫩者,裹以面糊,入油锅炸之,谓之托面。朱藤花、玉兰花、牡丹花、木槿花、荷花、戎葵花、蜜萱花、倭瓜花皆可作。牡丹、玉兰稍苦,荷花、戎葵稍韧,倭瓜花最佳。菜则嫩香椿、嫩红苋叶、嫩同蒿叶之类,皆可作也。”[43]

在徐珂所著《清稗类钞》中,记载着全国各地许多驰名面点的做法,其中有沙糕、豌豆黄、神糕、云英糕、脂油糕、雪花糕、广寒糕、三层玉带糕、玉兰花饼、蓬蒿饼、广东盲公饼和老婆饼等。这一时期新出现的面点品种也较多,主要有春卷、青糕、青团、火烧、锅盔、月饼、油条等等。其中,春卷始于元代,此时方才叫春卷;青糕、青团为江南清明祭祖食品,以青草汁拌和米粉蒸成;火烧为烤烙成的面点,明清已经有名;锅盔为一种大型的烙饼,也是明清时方才出名;月饼在宋代出现名称,但与中秋联系起来并出现多种名品却是在明清之时;油条传说是宋人因痛恨汉奸秦桧而作,但明清时方出现制法和名称。

在糕点制作方面,出现了一些制作高手。生于乾隆年间的萧美人,是江苏仪征人,天生美貌,且制作点心独树一帜。她心灵手巧,精通糕点技艺,所制点心远近闻名。清代大文人、美食家袁枚曾特别向她订购花色不同样美点,并在所著的《随园食单》中进行了描述。同时代的诗人吴煊也非常欣赏萧美人的手艺,曾赋诗盛赞:“妙手纤纤和粉匀,搓酥糁拌擅奇珍。自从香到江南日,市上名传萧美人。”

明清时期江南旅游船宴的盛行,利用米粉面团包捏馅心制成的各式各样的花草鱼虫、瓜果菜蔬、禽畜兽类等形状的“船点”,或罗列于盘中,或点缀于糕上,或映现于菜肴旁,真是妙不可言。“船点”的制作,不仅形状酷似,还重视点心的色彩,多用天然色素,如红曲汁、小麦叶汁、青草汁、鸡蛋黄、玫瑰、南瓜、饴糖等。这在当时已成为一种专门的风味食品,并受到游客的普遍喜爱。

2.民族面点的发展

这时期的面点发展是多方面的。兄弟民族的饮食交流比前代活跃,许多城市不仅有汉食,而且有大量少数民族的风味面点。北方以畜牧业为主的蒙古族人民,由于明朝战争遭到严重的破坏,每到春荒时,除打猎外,以“一牛易米豆石余,一羊易杂粮数斗。”[44]明朝时期,由于灾荒和战争的影响,蒙古族人收留和招来大批汉人到漠南地区耕种,汉人带来了农具、种子和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蒙古地区农业的发展,种植的农作物有麦、谷、豆、黍、秫、糜子等。明代蒙古族的食物就有用牛羊的奶汁制作奶油、奶干、奶豆腐。由于明代中后期农业的发展,食物中的米、面、杂粮日益增多,以肉汁煮粥、以乳和面[45],并以此制作的饭、面食品逐渐地多了起来。

清代满族的日常主食,以面食为主,品种多样,风味独特。制作面点的原料主要有麦子、玉米、高粱、粟等。满族的面食主要被加工成饽饽、打糕等类。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满人嗜面,不常食米,种类繁多。有炕者,蒸者,炒者;或制以糖,或以椒盐,或做龙形、蝴蝶形以及花卉形。”因满族统称面制品为饽饽,故饽饽的品种极多,计有萨其玛(满语)、豆面饽饽、搓条饽饽、苏叶饽饽、椴叶饽饽、牛舌饽饽、豆面卷子(俗称“驴打滚”)、马蹄酥、肉末烧饼、豌豆黄、波罗叶饼等。糕点是满族的传统食品,主要有芙蓉糕、绿豆糕、五花糕、卷切糕、凉糕、风糕、打糕、馓糕、炸糕、淋浆糕等多种。后世誉为“满点汉菜”,足见面点制作技术之高超。

回族饮食在清代得到了发展。创办于光绪年间的江苏南京蒋有记餐馆、湖南长沙李合盛餐馆、天津白记饺子馆、北京东来顺羊肉馆,还有创办于清末的西安老孙家牛羊肉泡馍馆等等。这些清真餐馆分布地区广泛,在全国各地颇有影响,许多清真面点食品带动了一大批食客,也创制了不少新的面点品种。当时比较有影响的如:西安的牛羊肉泡馍、沈阳的马家烧卖、济南的马蹄烧饼、开封的牛肉烩馍、云南的烧饵块等回族面点,在清代均已制作售卖。

这一时期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面点还有朝鲜族的打糕,回族的馓子、饦烙子(一种带馅烙饼)、羊肉饺,蒙古族的肉饼,藏族的糌粑,壮族的荷叶包饭,维吾尔族的馕,白族的米线等都很出色。他们与汉族饮食一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饮食市场。这些民族食品在汉族中广为流传,汉族古老的食品如麻花、饺子等又成为其他民族的节日佳肴。各民族之间的制作交流,使我国面点制作更为考究。

3.食疗面点十分普遍

明清时期的食疗面点制作也是比较兴旺的,这时期包括普通百姓在内已经真正意识到食品的养生价值,特别是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编写与刊刻问世,对普通百姓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本草纲目》中,不仅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收载方剂一万种,而且对许多面点品种进行分析阐释。如对具体的糕、粽、寒具、蒸饼的性、味有分析,亦附有食疗方。李时珍说:“粳米糕易消导,粢糕最难克化,损脾成积,小儿宜禁之。”这里载“谷部”内容以观之。

[释名]角黍。[时珍曰]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五月五日取粽尖,和截疟药,良。

寒具

[释名]捻头、环饼、馓。[时珍曰]寒具冬春可留数月,及寒食禁烟用之,故名寒具。捻头,捻其头也。环饼,象环钏形也。馓,易消散也。……

[集解][时珍曰]钱乙方中有捻头散,葛洪肘后有捻头汤,医书不载。按郑玄注周礼云:寒具,米食也。贾思勰要术云:环饼一名寒具,以水搜,入牛羊脂和作之,入口即碎。林洪清供云:寒具,捻头也。以糯粉和面,麻油煎成,以糖食之。可留月余,宜禁烟用。观此,则寒具即今馓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

[气味]甘、咸,温,无毒。

[主治]利大小便,润肠,温中益气。

[附方]钱氏捻头散:治小儿小便不通。用延胡索、苦楝子等分,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以捻头汤食前调下。如无捻头,滴油数点代之。钱氏小儿方。血痢不止:地榆晒研为末。每服二钱,掺在羊血上,炙热食之,以捻头煎汤送下。或以地榆煮汁,熬如饴状,一服三合,捻头汤化下。[46]

明代著名的养生家高濂,所辑的《遵生八笺》,提出“饮食,是活人之本”,人之一生“阴阳运用,无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血气盛,血气盛则筋力强”。书中所列品种十分丰富,其中谈到面点主食方面的粥类三十八种,粉面类十八种,甜食类五十八种。这些食品多为不同人的保健而记,并对食品的功效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芡实粥

用芡实去壳三合[47],新者研成膏,陈者作粉,和粳米三合,煮粥食之,益精气,强智力,聪耳目。

山药粥

用羊肉四两烂捣,入山药末一合,加盐少许,粳米三合煮粥,食之治虚劳骨蒸。[48]

明代著名的药食典还有正德年间的《食物本草》,京口人宁原的《食鉴本草》,苏州人吴禄的《食品集》,穆世锡的《食物辑要》,这些都是饮食疗疾的经验的汇集。

清代医学家王士雄著有《随息居饮食谱》,这是一本食疗专著,是专谈食物原料的药用功能的,对人们日常饮食与食疗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本书共收集了日常饮食食物品种三百三十种,分为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食、毛羽、鳞介等七类,对各类食物的性能及其医疗用途、食疗功效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在“谷食类”的论述中,对制作面点的原料进行较详细的阐释。现列举“小麦面”以作介绍之。

小麦面

甘温。补虚乏,实皮肤,厚肠胃,强筋力。北产重罗者良。造为挂面,可以致远,病人食之甚宜。南方地卑,麦性粘滞。能助湿热,时感及疟、痢、疳、疸、肿胀、脚气、痞满、痧胀、肝胃痛诸病,并忌之。新麦尤甚。惟单酵水造为蒸饼,较不助病,且可入药。

跌打挫朒,白面同栀子捣匀,水调涂。

远行脚趼成疱,白面水调涂。

大衄出血,飞罗面[49],入盐少许,冷水调服三钱。

大便久泻,飞罗面炒熟,每晨加白沙糖,或炒盐调服。[50]

这时期的民间食补也开始风行起来,这在《金瓶梅》和《红楼梦》等明清小说中已充分体现。书中的许多食品不仅注意到制作特色,而且注意到食品的滋补保健作用,特别是在菜肴、饮汤方面内容更为丰富,在面点方面也有不少记载。

《金瓶梅》第六十二回中,李瓶儿服药无效,求神问卜发课,皆有凶无吉,无法可处。次日,“只见王姑子跨着一盒儿粳米,二十块大乳饼,一小盒十香瓜茄来看。……一双小牙筷迎春拿着,奶子如意儿在旁拿着瓯儿,喂了半日,只呷了两三口粥儿,咬了一些乳饼儿,就摇头不吃了。”病人食粥滋补,已成常识,而乳饼,有治体虚之疗效。这也是民间百姓都通晓的事情。

《红楼梦》中的滋补食品就更加丰富了。在第四十五回,黛玉素有咳嗽、气喘之病。宝钗前来探望,建议她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吊子熬出粥来,吃惯了,比药还灵。第十一回中,秦可卿正在生病,王熙凤去看望,她说:“昨日老太太赏的那枣泥馅的山药糕,我倒吃了两块,倒像克化的动似的。”凤姐儿答道:“明日再给你送来。”秦可卿病过百日,为何要吃“山药糕”并能“克化的动”呢?这是因为枣泥、山药都能补气血、健脾胃,脾胃和则食欲增。书中的食补还有“参汤”、“桂圆汤”、“建莲红枣汤”等等。红楼补食,以汤为主,这是因为水是最好的溶剂,将补品煮成汤,营养质溶入汤内,最易于被人体所吸收。

4.节令面点十分兴旺

明清时期,我国节日所食面点已基本定型。每逢节日,都有应时的面点出现。有些习俗至今仍保留在北京市民的生活中。如明代刘若愚在《明宫史·火集》记道:“正月初一日正旦日,五更起,……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立春之时,吃春饼和菜;二月“吃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三月“吃烧笋鹅,吃凉糕,糯米面蒸熟加糖碎芝麻,即糍粑也”;四月“吃笋鸡,吃白煮猪肉……拌饭,以莴苣大叶裹食之,名曰‘包儿饭’”;五月初五日午时,“吃粽子,吃加蒜过水温淘面”;六月初六及初伏、中伏、末伏日吃过水面;八月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九月“吃花糕”;十月“吃牛乳、乳饼、奶皮、奶窝、酥糕、鲍螺”;十一月吃羊肉包扁食、馄饨;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灶”,蒸点心办年等。这些虽是应时应景之食俗,却反映了当时的饮食时尚和明代社会的饮食水平。

明代节日食品已较普遍,且纷繁如锦,这在其他作品中也有记载。如描写明代风俗画卷的《金瓶梅》中,也有正月元旦吃早点心,元宵节吃元宵、团圆饼、玫瑰元宵饼等节令细点,五月初五端午节,吃各色纱小粽子,八月中秋节有赏月、拜月、吃月饼的风俗,重阳节有饮菊花酒、吃螃蟹、吃玫瑰果馅蒸糕、蘸着白砂糖,腊月初八吃粳米投着各样榛松栗子果仁玫瑰白糖粥儿等等。这都充分说明了明朝时期我国的岁时风俗食品已基本上形成了格局。

明清时期,江苏苏州面点的发展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峰。这时期苏州已是东南最繁华的都会之一,糕团点心生产已成为独立的手工行业,由前店后坊经营。《姑苏志》、《苏州府志》、《吴门表隐》等志书中,有许多苏式面点的名称记载,其品种丰富多彩。据顾铁卿《清嘉录》载:苏州民俗中,四时八节涉及面点节物、享神、祭祖、馈礼、膳食的有二十八项。当时苏式面点传统品种不下一百多种,并划分为炉货、油面、油氽、水镬、片糕、糖货、印板等七类。在节俗中,正月拜春,搓粉为圆而食之,春前一日有“应时春饼”;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是日以隔年糕油煎食之,谓之“撑腰糕”;三月青团、焐熟藕,儿童对鹊巢支灶,敲火煮饭,名“野火米饭”;四月立夏见三新,家设樱桃、香梅、櫑麦供神享先,食蚕豆是日尝新;五月,市肆以菰叶裹黍米为粽,谓之糉。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划龙船;六月,瓜茄落苏箩来坐。三伏天,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七月,立秋西瓜,七夕市上卖巧果;八月,姊妹走月亮。中秋节令食月饼,十五夜则偕瓜果以供,祭月筵前。二十四日煮糯米和赤豆做糰,祀灶,谓之餈糰;九月重阳登高,居人食米粉五色糕,名重阳糕;十月,乡田人家以草药酿酒,谓之冬酿酒。湖蟹上簖,居人以买相馈送,汤煠而食,故谓之煠蟹;十一月,冬至大如年,比户磨粉为糰,以糖、肉、菜果、豇豆沙、萝菔丝为馅,名曰冬至糰;十二月,八日为腊八,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谓之腊八粥。俱以备年夜祀神,备黍粉和糖为糕,曰年糕,馈遗亲朋等。[51]清代,在全国各地有关节日面食史料的例子就更多了,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