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特定的条件孕育了我国最早的谷物黍和稷,并为早期人类生衍繁育作出了贡献。黍的同种作物是穄或称穄子。稷,我国北方人称“谷子”,为最早的谷物,古称百谷之长、谷神。据考古专家发掘证明:先秦时期,我国北方人民的主粮是黍、稷;南方人民的主粮是稻谷。......
2024-01-24
第四节 早期面点的衍生
先秦时期的谷物加工与面点制作是和各种器具分不开的。从生食谷粒、果实到去壳而食,从杵臼舂谷到火化熟食等,人类在探寻食物、加工食物过程中又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一、火化熟食
早在人类发明火以后,人们已将生食变为熟食,开始有了烹饪术。火的掌握和使用,扩大了人类食物的来源,并使食物柔软,吃起来味香,为进入烹饪阶段准备了条件。
有了火以后,“炮生为熟”、“石上燔谷”是先民最初的熟食,这种原始的粮食加工施行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有了谷物种子,却没有灶、锅工具,怎样使之可食呢?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石上燔谷”制作方法。《古史考》云:“神农氏,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我国远古时代火食熟谷,是用烧石烙炕成熟,这种方法一直为后代人所沿用。比如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盛赞的“天然饼”,就是靠烧石加热的。直到现在,西安一带民间制作的“石子馍”,其制法仍沿“石上燔谷”之古风。此食法不仅汉族保存下来,而且有的兄弟民族也有此俗。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卷上记载的“石烹法”:“康州悦城县北百余里山中,有樵石穴。每岁乡人琢为烧石器。但烧令热彻,以物衬,置之盘中,旋下生鱼肉及葱韭韲葅之类,顷刻即熟,而终席煎沸。南中有亲朋聚会,多再频食亦投雍热,疑有火毒。”这里提到的樵石穴所产的石头比较特别,一是传热性能好,食物搁上去“顷刻即熟”;二是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一顿饭吃完了,这烧石器仍然十分滚烫。所以,古代岭南人将这种石头开发成了独特的烹饪器具。
二、炊具运用
我们的祖先最初学会用火熟食的这种“炮生为熟”的生活持续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漫长的烧烤食物过程中,聪明的祖先们偶尔想出了用泥土和水揉成一定的形状,把食物放在上面搁到火上焙烤,经火烧烤后,这些泥土变得坚固不漏水,并且可以长久使用。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从中得到启发,后来根据生活的需要,烧制成多种式样的器具,用于烹饪食物,保藏食品和饮食。最初的器具,是饮、食、器共为一体的。
陶器的发明,也就是烹饪器具的诞生,为中国人从半熟食时代进入完全熟食时代奠定了基础。它使人类熟食的方法产生了新的变革。自从有了陶器用具以后,就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可以用陶土制成炊事用的罐、鼎、釜、甑,以蒸煮各种食物;还制成饮食用的碗、钵、盆等;或制成储藏东西用的釜、罐和汲水用的各种瓶等,给炊事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
关于陶器的发明,恩格斯曾论述道:“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或者甚至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于用黏土涂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而发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后,人们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器具也能用于这个目的。”[19]陶器首先烧制出来的是具有炊具和食具双重作用的陶罐,以后逐步由陶罐分化演变出专门的炊具和多种钵、盆、盘、碗、碟等一类的器皿食具来。陶罐最早演变出来的是釜和鼎,还有鬲(lì)、甑(zèng)、甗(yǎn)、斝(jiǎ)、鬶(guī)等。釜状如陶罐,以后在釜下加了三条腿就成了鼎,再将鼎足改造做成中空的锥状袋足,也就形成了鬲的形状。由此可见,陶器的发展是经过了陶罐到釜、釜到鼎、鼎到鬲这样一个过程的。这些炊具都各有各的用途,如鼎主要用于煮肉,相当于今日的炒菜锅;鬲是当时煮粮食用的饭锅,甑的底部有许多小孔,置于釜或鬲上配合使用,是蒸食物的最原始的笼屉。而甑和鬲相结台就构成了甗,也就是最早的蒸锅,它们的名称和式样虽然与现在的锅有区别,却都是今天各种锅的祖先。
商周时期,青铜器在贵族庖厨中广泛运用,取代了小型的陶制炊具。河南信阳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铜饼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早期铜炙炉等,都充分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炊具的品种已相当的丰富,为我国面点制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一些青铜炊具可以用来油炸、汽蒸面点,像铜饼铛之类的青铜炊具则可用来烤烙、煎制面点。
中国饮食器具发明的年代,在古籍中的说法也有许多出入。《吕氏春秋·君守篇》有“昆吾作陶”之说;《史记·龟策传》又有夏桀作瓦屋之说。这里陶瓦之器的出现,被定格在四千年前的夏代。《黄帝内经》中有“黄帝始作陶”之说,这样,把时间又向前推了许多年。《古史考》说:“黄帝始造釜甑,火食之道成矣”。有了釜甑,“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但是《太平御览》引用《周书》佚文云:“神农耕而作陶。”其时间比黄帝时代还要早得多。我们再看看考古的发现: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彩陶盆经科学鉴定,是六千多年前的陶器,此时正是神农之世。现代考古学家已证明,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时期,是新石器时代,那时已经有简单的陶器了。
三、粒食制品
1.饭
何谓“饭”?《辞源》诠释:熟的谷类食品。饭粒,代指“干饭”。粒,谷米之籽粒。早期先民食用谷物时是从粗糙的粒食开始的,或烤、或烫、或烙、或煮。从带壳而食,再到去壳食用,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那时候,人们已开始烹煮谷物,制饭、做粥了。《诗经·生民》曰:“释之叟叟(淘米的声音),蒸之浮浮。”热气上升令甑中谷物熟化。甑、鬲的出现,更适于谷物米粒蒸饭。
汉代以前的“饭”字,也有以“食、飡、湌、飧、粲、餐”代之。古汉语还有“粝食”一词,原指粗米饭,也指干饭。
《周礼·天官》中记载了我国最早的名菜“八珍”,其中前两款是“淳熬”、“淳母”,即为稻米肉酱盖浇饭、黍米肉酱盖浇饭两味。那时的盖浇饭已是天子常吃的高档菜品。周天子在饮食中还讲究谷米饭食与辅助原料的合理搭配,如《周礼·食医》中记载:“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苽。”稌为粳稻;苽同菰,即菰米,为夏商周时的细粮,沿至秦汉南北朝仍有此饭。
2.粥
粥的历史应比饭更早,因在甑出现之前的鬲、釜型陶器是只能用来煮流质食物的。流质的主要原料(或主料之一)如果是谷米,那就是“粥”。因那时的主、副食即后世所谓的饭、菜尚未分开烹制,还是各种食料共煮一器的进食方式,故早期的粥很可能不是用单纯的谷物原料煮制的。也就是说,当时的粥极有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菜粥、果粥、肉粥、鱼粥等。[20]
粥,本作“鬻”,稀饭也。《左传·昭公七年》:“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孔颖达《疏》:“稠者曰糜,淖者曰鬻。”是说,粥之薄者称作“鬻”,粥之厚者谓作“糜”,与糊同义。《方言》解说:“糊,饘也;饘,厚粥也。”在古代,粥还称作“糜”、“酏”等。
粥,始于何时?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记述:“黄帝初教作糜。”《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钞》都有类似的记载:“黄帝始烹谷为粥。”都是在说,我们的先祖轩辕黄帝,教其子民“烹谷为粥”。
粥,自古就被认为是养生之品,《礼记·月令》中有:“仲夏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食饮”的记述。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就把吃粥列为王公大臣的“六饮”之一。《周礼·浆人》介绍:“掌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粥),入于酒府。”浆人,就是周朝设置的专门执掌包括粥食在内的官员。
四、粉食面点
人类粉食的历史要比粒食晚得多,我们祖先最早粉食的有力证据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石磨盘和杵臼。石磨盘和杵臼本是谷物脱壳工具,但难免伴随着粉屑的出现。这是改变粒食和粉食的重要设备,它为原始的面粉、米粉加工创造了条件。由于多种物质条件的具备,在先秦时期,我国面点制作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
1.饵
一种蒸制的糕,也有说是饼的。《周礼·天官·笾人》记曰:“羞笾之实,糗饵粉餈。”据郑玄注解,这是“粉稻米、黍米所为也。合蒸为饵。”杨雄在《方言》中也说:“饵谓之糕。”但许慎《说文解字》中却认为:“饵,粉饼也。”
2.糗
谷物炒成的干粮,另外有用熬熟的谷物捣成粉末状食用。《孟子·尽心》曰:“舜之饭糗茹草,若将终身焉。”《尚书·费誓》曰:“峙乃糗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孔颖达疏引郑玄注曰:“糗,捣熬谷也。谓熬米麦使熟,又捣之以为粉也。”这种糗,因已经加热,就如同后世的炒面,便于携带,方便食用。
3.餈
一种饼,也有认为类似糕的,是用稻米或黍米粉做成的。据郑玄注曰:“糗者,捣粉熬大豆为饵餈之黏著,以粉之耳。饵言糗,餈言粉,互相足。”餈的外表是要裹上一层豆粉以防黏连的。另据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餈,稻饼也。”
4.酏食
一种米饼。《周礼·天官》记曰:“羞豆之实,酏食糁食。”《辞源》释“酏”:“酿酒所用的配料(稀粥)。”[21]据《周礼·醢人》郑司农注:“酏食,以酒酏为饼。”又据唐贾公彦疏:“以酒酏为饼,若今起胶饼。”胶又写作教,通酵,则酏食可能为中国最早的发酵饼。[22](www.chuimin.cn)
5.糁食
简称糁,周代宫廷食品。据《礼记·内则》:“糁,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可见,这是一种肉丁米粉油煎饼。
6.粔籹
类似后代馓子的油炸食品。《楚辞·招魂》记曰:“粔籹蜜饵,有餦餭些。”据朱熹《楚辞集注》:“粔籹,环饼也。吴谓之膏环,亦谓之寒具。以蜜和米面煎熬作之。”
7.蜜饵
饵的具体品种之一。当时有粉面,又有蜜,这是楚地出现的一种甜点。
8.餦餭
餦餭餭见于《楚辞·招魂》中,是一种蜜制糖食,也有认为是油瀹类吃食的较早品种。
【注释】
[1]吴汝康等:《人类发展史》,科学出版社,1978:189。
[2]〔西汉〕刘安:《淮南子》,江苏古籍出版社,2009:274。
[3]Joseph.Hutchinson etc,“The Early History of Agriculture”,P.156.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4]周谷城:《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26。
[5]曾雄生:《没有耕具的动物踩踏农业》,《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物质民俗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08。
[6]〔东汉〕袁康:《越绝书》卷八《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160。
[7]洪光住:《中国食品科技史稿》(上册),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19。
[8]《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1256。
[9]齐思和:《毛诗谷名考》,《中国史探研》,中华书局,1981。
[10]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31。
[11]洪光住:《中国食品科技史稿》(上),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23。
[12]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22。
[1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志第十三,中华书局,1965:3282。
[14]王健等:《下川文化——山西下川遗址调查报告》,《考古学报》,1978:(3)
[15]吴家安:《石器时代的石磨盘》,《史前研究》,1986:(1)
[16]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55。
[17]邱庞同:《中国面点史》,青岛出版社,2001:5。
[18]〔美〕尤金·N·安德森:《中国食物》,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0。
[1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55:23。
[20]赵荣光:《中国古代庶民饮食生活》,商务印书馆,1997:20。
[21]《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1703。
[22]邱庞同:《中国面点史》,青岛出版社,2000:9。
有关中国面点文化的文章
黄河流域特定的条件孕育了我国最早的谷物黍和稷,并为早期人类生衍繁育作出了贡献。黍的同种作物是穄或称穄子。稷,我国北方人称“谷子”,为最早的谷物,古称百谷之长、谷神。据考古专家发掘证明:先秦时期,我国北方人民的主粮是黍、稷;南方人民的主粮是稻谷。......
2024-01-24
第一节面点原料与生产加工从秦到汉,随着社会的发展,汉人的饮食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在粮食中麦的地位上升,成为北方人的主食,南方仍以稻为主,而边郡则以杂粮为主。汉代开始,我国人民在饮食习俗、粮食生产、面食品的加工制作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由此,农业生产发展显著,国民开始将农业当成了生产利润和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北部边境的谷物中荞麦和高粱占有较大比重。各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
2024-01-24
第一节面点原料概述明清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耕地面积明洪武二十六年为八百四十九万余顷,是元耕地面积的四倍,至清代,随着边疆的开拓,垦田面积也成倍增长。产量相对较低的黍米其种植面积呈下滑势头。......
2024-01-24
所谓“酒引饼”,即是用酒酵发面制成的面食品。上面两种发酵法,当时已在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有关“面肥”发酵法,上述的“面起饼”即是。在各种饼食中,有死面的,也有酥面的,还有发面的,体现出不同的口感特色。......
2024-01-24
点的投影与坐标的关系。图2-20点的三面投影图图2-21三个投影面体系及八个分角的划分两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将空间分为四个象限;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将空间分为八个分角,如图2-21所示。若两点在某一投影面内的投影重合,则称它们为相对于该投影面的重影点,其可见性根据它们在另外两个投影面内的投影来判断。......
2023-06-22
第一节面点原料的加工与制作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鼎盛阶段。谷物复种制的普及,促使麦的加工业大大发展。与此同时,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量也成倍增长,南方出现一年两熟的复种制。粮食产量的迅速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粮食剩余,各地为储蓄余粮,修建了许多大型粮仓。......
2024-01-24
第一节中国面点与年节食俗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在年年岁岁,在时时节节,在东西南北,在城镇乡村,以其独具民族特色的风采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些就是我国风俗中年节食俗产生、发展的无比丰富的宝库。自古以来,中国面点与中华民族的古老风俗和淳朴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面点注重时令,并以它特殊的地位在年节食俗中独占鳌头。......
2024-01-24
这一时期出现的著作品种共计有三十多部,但大部分作品已随着历史变迁而亡佚。书中的面点品种不仅式样多变,而且制作特色鲜明,在成型、调味、熟制方面也有新的突破。......
2024-01-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