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特定的条件孕育了我国最早的谷物黍和稷,并为早期人类生衍繁育作出了贡献。黍的同种作物是穄或称穄子。稷,我国北方人称“谷子”,为最早的谷物,古称百谷之长、谷神。据考古专家发掘证明:先秦时期,我国北方人民的主粮是黍、稷;南方人民的主粮是稻谷。......
2024-01-24
第三节 谷物加工工具
人类早期的谷物是多种多样的。从采集、渔猎的简单生活到农耕生产的发展,人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与农耕相适应的必然会出现一些生产耕作和加工谷物的工具。有了谷物,必然要研究如何享用它,怎么去解决农作物果实的硬壳?在人们的劳动创造中,各种加工工具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地衍生出来。
人类与其他动物比较起来,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人能发明器具。谷物的产生与发展,为我国面点制作提供了物质条件。早期人类由于使用工具的简陋、粗糙,谷物加工还相当简单,以整粒食用为主;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谷物品种的增多,种植面积的扩大,人们对食品的要求水平不断提高,并出现了较多的谷物加工工具。古人早期对谷物加工使用的是石磨盘、杵臼和碓等,这些工具主要可以使谷物脱壳,后来也可以破粒取粉,但效率不高,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终于发明了石磨。据传说,石磨是春秋战国时公输般首创。195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曾发现过战国时代的石磨,1965年,又在秦都栎阳遗址出土过石磨。杵臼和石磨的发明,开辟了人们从粒食到粉食的新阶段,对面点制作与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一、石磨盘
这是我国最早的谷物加工工具。据考证,它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在山西下川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就出土过石磨盘,距今二万多年[14]。当时的石磨盘是研磨采集品的工具,农业发明以后,人类就把它作为粮食加工的工具。
在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工具中,谷物加工工具的石器占有很大比重。据统计,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共出土216件石器,其中石磨盘88件,占石器总数的40.1%;密县峨沟遗址出土133件石器,其中石磨盘、石磨棒20件,占石器总数的20%;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出土1 321件石器,其中石磨盘、石磨棒137件,占石器总数的10.4%。在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不少发现。这些事实说明,石磨盘、石磨棒数量多,体形大,在当时石器中有突出地位[15]。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说:“自从我们的祖先经营农业之后,他们便能够用自己生产的食物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了。那时已经发明了一些简单的谷物加工工具。如把谷物放在一种石制的研磨盘上,手执石棒或石饼反复研磨,既可脱壳,又可磨碎。”[16]早期的谷物就是这样脱壳和磨碎的,然后再加工成饭、粥及其他米面食品。
二、杵臼(www.chuimin.cn)
杵臼为舂谷物的工具,一般用石头凿成臼,也有挖地为臼的。在古文献中有不少的记载,《易系辞》:“断木为杵,掘地为臼。”《世本》:“雍父作舂杵臼。”桓谭《新论》:“宓牺之制杵臼,万民以济。”“宓牺制杵臼之利,后世加巧,借身践踏,而利十倍。”从以上看出,杵臼是伏羲氏(宓牺氏)发明的,远在渔猎和采集时代就早已存在了。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制的。
在《周礼·地官·舂人》中记载,周王室中已设有“舂人”的官吏,专门负责王室舂谷物之事。据考古资料,在南方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也曾发现过木杵。河南荥阳、江苏邳县等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还发现过“地臼”。
杵臼为两种工具,需要配合操作。杵为一根石棒或木棒,臼是掘地成坑,后来又出现了石臼。其加工方法有手(单、双手)握舂和用脚踩踏两种。用脚踩踏,亦称为“碓”,用脚踩踏往往需要两人配合同时操作:一人在臼内翻拌谷物,一人用脚踩踏杠杆木棍,木棍的另一端装杆或缚石棒,用脚踩踏木杠,使杵(石棒)起落,脱去谷粒的皮,将谷粒舂成粉。将谷物放入臼内直接舂捣或踩踏而成碎粒或粉状,加工时需用手不时地在臼内翻动,以使所舂谷物均匀。谷物捣舂成粉,这为以后的粮食加工和食品制作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三、石磨
考古成果表明,中国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石磨。如河北邯郸市区遗址发现战国时代的石磨一具;陕西临潼秦故都栎阳遗址发现战国晚期至秦代的石磨一具;陕西临潼郑庄石料加工厂遗址发现战国晚期至秦代的石磨一具。其中,栎阳遗址出土的石磨为下扇。磨石呈圆形,中部微凸,置铁芯(已残缺)。距铁芯10厘米的范围内无齿,其余部分均凿枣核形小窠为齿,共7排。从这具石磨的形制,人们不难想见,其磨面粉的功效比用臼捣、碓舂要高得多。由此可以证明,我国在先秦时期已有用于磨面的旋转石磨是无庸置疑的[17]。
商朝的耕作技术与新石器时代的耕作技术并无重大差别。尽管青铜时代已经开始,从而在大小和精致方面为金属制品带来惊人的增长,但农具仍用石头、骨头和木头制作,并局限于简单的镬、刈刀、锄、铲、镰刀、杵和臼等。大的镬可能被拖着当原始的犁来用[18]。谷物的加工工具也不是普遍的,而是局部地区的运用并伴随着原始的粒食、双手的磨制、石块的磨压等粗糙的方法而存在的。所以,中国青铜时代文明是以十分简单的技术为基础的,这种技术与过去诸世纪的技术相比确是产生了重大的突破。
有关中国面点文化的文章
黄河流域特定的条件孕育了我国最早的谷物黍和稷,并为早期人类生衍繁育作出了贡献。黍的同种作物是穄或称穄子。稷,我国北方人称“谷子”,为最早的谷物,古称百谷之长、谷神。据考古专家发掘证明:先秦时期,我国北方人民的主粮是黍、稷;南方人民的主粮是稻谷。......
2024-01-24
第一节面点原料的加工与制作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鼎盛阶段。谷物复种制的普及,促使麦的加工业大大发展。与此同时,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量也成倍增长,南方出现一年两熟的复种制。粮食产量的迅速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粮食剩余,各地为储蓄余粮,修建了许多大型粮仓。......
2024-01-24
第一节面点原料与生产加工从秦到汉,随着社会的发展,汉人的饮食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在粮食中麦的地位上升,成为北方人的主食,南方仍以稻为主,而边郡则以杂粮为主。汉代开始,我国人民在饮食习俗、粮食生产、面食品的加工制作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由此,农业生产发展显著,国民开始将农业当成了生产利润和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北部边境的谷物中荞麦和高粱占有较大比重。各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
2024-01-24
第一节面点原料概述明清时期,我国的农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耕地面积明洪武二十六年为八百四十九万余顷,是元耕地面积的四倍,至清代,随着边疆的开拓,垦田面积也成倍增长。产量相对较低的黍米其种植面积呈下滑势头。......
2024-01-24
第一节中国面点与年节食俗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在年年岁岁,在时时节节,在东西南北,在城镇乡村,以其独具民族特色的风采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些就是我国风俗中年节食俗产生、发展的无比丰富的宝库。自古以来,中国面点与中华民族的古老风俗和淳朴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面点注重时令,并以它特殊的地位在年节食俗中独占鳌头。......
2024-01-24
它使人类熟食的方法产生了新的变革。河南信阳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铜饼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早期铜炙炉等,都充分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炊具的品种已相当的丰富,为我国面点制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因那时的主、副食即后世所谓的饭、菜尚未分开烹制,还是各种食料共煮一器的进食方式,故早期的粥很可能不是用单纯的谷物原料煮制的。......
2024-01-24
第一节远古时期的食物探寻一、采集植物与尝草别谷最早的人类都是以采集的手段获取食物的来源。[2]古代很多传说一致认为:到了神农氏时,我们的祖先又扩大了食源,由捕捉野生动物,采摘野生植物发展到自己养殖生物,生产粮食。在人类长期探寻食物的过程中,人们首先发现的是可以直接食用的植物。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民的生活已进入了畜牧兼农耕阶段。......
2024-01-24
西式面点制作中的常用工具品种非常多,大小各异、琳琅满目。西点中常用的衡量工具有台秤、磅秤、电子秤、量杯、量匙、温度计、糖度计和量尺等。量杯温度计糖度计3)刀具刀具是西点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在不同程序和不同品种要用到不同的刀具。抹刀锯齿刀刮刀、刮板4)模具模具主要用于西点的成型、成熟,常用的模具有切模,慕斯圈,面包模具,蛋糕模具,挞模、派模、比萨盘,多连模具,巧克力模具,烤盘等。......
2023-06-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