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武则天与无字碑之谜:中国历史的悬案

武则天与无字碑之谜:中国历史的悬案

【摘要】:中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儿子中宗和睿宗,改国号为“周”,走上了帝位。有人认为,武则天自知罪孽重大,不写碑文正是她内心不安的写照。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武则天前后参政和掌政长达五十年。问题是,武则天如此喜好歌功颂德,又怎么会立一尊“无字碑”来反省自己的过错呢?武则天虽然不是皇帝了,但她对李显依然有着相当的威慑力。而且,武则天对自己以及李氏家族的滥施暴行,中宗李显早已怀恨在心。

人物档案

武则天(624~705),山西并州文水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母亲。自幼聪慧敏俐,胆识超人,擅长谋略,重用酷吏排除异己。中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儿子中宗和睿宗,改国号为“周”,走上了帝位。她一生接触中国最高权力长达50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可谓一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无字碑”是竖立在她陵墓前的一面功德碑,只是碑上没有一字铭刻。

中国人对字的理解,可谓丰富深邃,写字可以记事亦可以抒怀,而一字不写其实也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或宣泄愤怒,或表达厌恶或绝交,多是不祥的事情。在武则天陵墓前,有一座碑,在立碑的时候,居然只字未铭,这又是为了表达什么呢?

探访乾陵无字碑

位于陕西的乾陵,埋葬着唐高宗李治(628~683)与女皇武则天(624~705)。它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唯一的一座夫妇两帝合葬墓,也是唐和周两个王朝皇帝的合葬墓。在陵园内城南面朱雀门外司马道的西侧,树立着颂扬高宗文治武功的功德碑——“述圣记碑”,在东侧与它比肩而立着一座碑,这便是著名的武则天的“无字碑”。

如今人们可以看到,碑的阳面和阴面均刻有文字。既然如此,它又为什么叫“无字碑”呢?据这里的地方志记载,这座碑本来就没有刻一字,到了宋金元时期,碑上才有了笔力险峻、字体俱备的题刻。所以,从根本上说,它依旧可称为“无字碑”。

武则天像

武则天称帝

“罪孽深重”的女皇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旷古未有的一位女皇,对于她的传奇故事,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有浓墨重彩的描述,可是为什么她自己倒惜墨如金,在陵墓前留下一座“无字碑”呢?有人认为,武则天自知罪孽重大,不写碑文正是她内心不安的写照。那么,武则天究竟犯下了哪些过错,连她自己也不敢言说呢?

武则天幼年进宫,被唐太宗封为才人。从那时起,她就受到太子李治的喜爱。太宗去世后,她进了尼姑庵削发为尼。没过多久,高宗李治便把她接回宫里,封为昭仪。后宫中尽管风光无限,花团锦簇,但暗地里充满了争斗。尽管拥有帝王的恩宠,但强烈的不安全感,依然使武则天有了夺后的想法,她要为自己争取正室的名分,为儿子争取嫡子的地位。

几年后,武则天终于找到了机会,她利用王皇后和萧淑妃之间的斗争,先后除掉了这两位娘娘,为自己争得了后位。此后,武则天在全国范围内培植党羽,组建自己的情报网,大开告密之风。她利用酷吏和滥刑除掉了政敌和异己。唐中宗嗣圣元年(684),李治去世,中宗李哲继位,但却由武后临朝称制。从此,武则天真正独断朝纲,史称“则天朝”。

而后,她又囚禁了皇帝,废太子李贤,继而追尊武氏先人,改革各种名号。她的做法引起了社会的巨大震动,也引起了许多人的抗议,甚至引发了叛乱。于是,她用恐怖政策打压支持李唐的士族势力,最后把李唐皇室的近支子孙几乎一网打尽。就这样,她一步步地扫清障碍,离自己的终极目标越来越近,而那个终极目标就是——称帝。

当然,这一野心是不可告人的,那么,无字碑是不是影射了她心中的这一秘密呢?

大周皇帝(www.chuimin.cn)

唐天授元年(690),发生了三次万民请愿的事情,人民请求武则天即皇帝位。就连唐睿宗李旦也上表劝进,请求武则天登基称帝。于是武则天改国号为大周,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登基后的武则天,在政治上开始施行破格用人的科举制度,并开创了武举,对中国科举制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通过这一制度,朝廷打击了豪门士族,发掘并笼络了大量人才,为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民户数不断增长。她加强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总之,武则天是一个富有政治才干和理想的人,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可谓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武则天前后参政和掌政长达五十年。她对自己建立的大周朝,以及自己所赢得的史独一例的女皇身份也是自豪无比的。她身居皇位15年,先后13次更改年号,其中不乏有好大喜功的味道,比如“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等。此外,武则天即位后,曾于延载元年(694)耗巨资铸造“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刻写自己的丰功伟绩。

问题是,武则天如此喜好歌功颂德,又怎么会立一尊“无字碑”来反省自己的过错呢?也许,她从不觉得自己有错吧。恰恰相反,她之所以立“无字碑”,是在夸耀自己的功德无法用文字表达吧。

武后行从图

⊙唐张萱绘,图中描绘了武则天出行时的情景,内监宫女左拥右护,武则天在诸人的簇拥下缓步前行,气质非同凡响。

武周的覆灭

武则天晚年,宠信男宠,尤其是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深受她的喜爱。可他们二人仗着武则天的宠信不仅为所欲为,还干预朝政,致使朝局混乱,君臣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趁武则天病重之际,策划宫廷政变,处死了二张兄弟,同时逼武则天退位。这场政变发生于神龙元年(705)正月,史称“神龙政变”。

武则天逊位给自己的儿子李显,即唐中宗,安然退出了叱咤半个世纪的政治舞台。

武则天虽然不是皇帝了,但她对李显依然有着相当的威慑力。所以,李显登基之后,依然让武则天享受着皇帝的待遇,对武则天的家族也很尊重,并给武家人加官进爵。神龙元年(705)十一月,82岁的武则天病死在东都洛阳仙居殿,死前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神龙二年(706)五月,中宗安排武则天与高宗合葬在了乾陵。

高宗的“述圣记碑”上有长达8000余字的碑文,且是武则天撰,中宗书写的。那么,武则天应当也为自己准备了述功德的文字。今天,人们如果仔细观察“无字碑”,就会在它的阳面看见3000多个细线刻格子。可见,当初是拟好了碑文的,大约有3000余字。可是,唐中宗李显为什么不把碑文刻上去呢?

不妨揣测一下中宗当年的心情:如果按母亲遗诏,称“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又明明做过16年的“大周”皇帝;如果刻上“大周天册金轮圣神皇帝”,作为李唐子孙,感情上有些不情愿。而且,武则天对自己以及李氏家族的滥施暴行,中宗李显早已怀恨在心。所以有人推测,中宗左右为难,最后干脆“一字不铭”。

◇历史收藏夹◇

无字碑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4吨。碑头刻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龙,东、西两侧各刻有冉冉腾飞的“升龙图”,龙的身躯矫健,神态飘逸若仙。阳面有一幅狮马图线刻画,狮子昂首怒目,威严挺立;马则屈蹄俯首,悠游就食。整座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细,处处体现着皇帝的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