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为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的机关报,人民法院报初次尝试策划的第一篇编辑部文章发表于2009年2月18日。2010年的最后一天,人民法院报又策划刊发编辑部文章《感受风云际会把握时代脉搏》,对一年来全国法院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累累硕果进行全面盘点和解析。无论立足于阐释澄清还是盘点梳理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人民法院报组织刊发任何一篇编辑部文章时都经过了一番周密筹划。......
2024-01-22
吕坤良[2]
面对互联网时代,报纸的未来走向,就是恐龙所经历并最后灭绝的冰川时代吗?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2006年9月30日之前的6个月时间内,美国全国范围内的报纸发行量平均急剧下滑2.8%,原因之一就是包括网站、电子邮件通讯和播客在内的很多媒体带来媒介信息资源的扩张和受众注意力资源的稀释。这不仅让我想起了关于包括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的未来走向的大预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不久,学术界就有一场关于传统媒体未来走向的大讨论。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有一位名叫朱光烈的教授,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将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恐龙”,言下之意是说传统媒体所面对的互联网时代,就是恐龙所经历并最后灭绝的冰川时代。这番言论引起了轩然大波,学术界开始热烈讨论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关系以及传统媒体的未来走向,肯定朱文者有之,批驳朱文者亦有之。随着讨论的深入以及传统媒体的纷纷网络化,特别是千年之交美国传媒界所发生的一件大事(见下文),许多人又觉得对传统媒体未来走向不必悲观,甚至倒应乐观。2000年,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这次新老媒体的联姻被夸张地称为“新世纪传媒界的第一声撼天雷”,更为已经被讨论后事的传统媒体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人们觉得新老媒体完全可以共存共荣。接下来,互联网又遭遇到了“冬天”,网络经济泡沫化,纳斯达克股市上的那些虚拟市值一贬再贬,人们觉得朱光烈的“恐龙预言”不过是一场“狼来了”的谎言。可惜传统媒体的这种好景不长,互联网走过了冬天又迎来春天,对传统媒体形成更加咄咄逼人的态势,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整合形成的“传媒巨无霸”也解体,于是我们在世界范围内一再看到关于传统媒体的令人沮丧的报道:受众流失,发行缩水,广告下滑,收益递减……
仔细想想,传统媒体这种江河日下的态势真有其必然性——互联网太强大了!你报纸、杂志有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容量吗?有互联网几乎与新闻事件同步的传播速度吗?有互联网无远弗届的传播能力吗?你没有!你广播、电视有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容量吗?有按照我的欣赏习惯而不是你的播出顺序播出节目的能力吗?你能方便我查找、检索、反复观赏吗?你也没有,你也不能!但所有这些,互联网都有、都能!更重要的是,人们使用媒体虽是生活的必需,至于选择使用哪一种媒体却是习惯使然。互联网既然有这么多的优势,除非我的习惯使然,要不然它肯定是我的首选媒体。现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了屏幕、键盘,往下更年轻的一代代,可能是从小摸着键盘在屏幕前长大的,你还指望他们以后会放弃电脑而选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正像现在年轻的一代代,从小是看着各种电视电影长大的,你还指望他们以后会成为“票友”,去振兴京剧国粹?扯得更远一些——当你在网上输入一个关键词,就能把相关的学术文章都调出来,你还会像方汉奇老先生那样一张又一张地记资料卡片,直至装满大小抽屉、柜子吗?
互联网对纸质媒体的冲击比对电子媒体的冲击尤甚。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以形象见长,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以逻辑见长,尤其是后者可以被反复阅读,因此那些观点性的、理论性的、比较抽象的信息,更多地依赖于纸质媒体传播,电子媒体一闪即过容易让人如坠云雾,相对来说,纸质媒体的读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但是现在,互联网拉走的恰恰是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的受众,因为文化程度太低就迈不过互联网的门槛。纸质媒体的反复阅读、抽象传播优势,互联网可以轻易超越,纸质媒体还有什么优势?报纸还有个版面设计,有所谓版面语言,可以告诉读者哪个稿子重要、哪条消息次要,问题是报纸版面也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松翻阅,而不必哗啦啦地翻得纸张响;报刊是便于携带,茶前饭后、人在旅途都可以阅读,问题是随着巴掌大的电脑、随着手机报纸的问世,这还算什么优势吗?
鄙人不敢妄加预言,但大体的估计还是有的。乐观一点说,我觉得以后的报纸可能会像今天的广播,虽然找到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但也日渐失去大众媒体的地位,直至成为只有少数人喜欢的类似京剧那样的精粹;悲观一点说,报纸弄不好会步电报的后尘,像我这一代人有生之年或许就会看见它的消亡。(www.chuimin.cn)
当初电视刚出现的时候,也有人曾经预言广播即将消亡。但这么多年过去了,广播依然有它的生命力,老年人、学生、汽车司机是它的忠实听众,主要原因是它具有便于携带、便于获取信息的优势,可以一边干着其他事情一边收听广播。尽管这样,广播还是把电子媒体“老大哥”的地位拱手让给了电视,又不能望报纸之项背,只好屈居老三,有时候连老三的地位也保不住,不时让杂志盖过势头,现在又让互联网逼得一步步往墙角缩。想想20世纪20年代广播刚诞生的时候,想想二战时丘吉尔著名的广播讲话,广播曾经是何等风光,到现在不过过了百八十年,就只剩下招架之功而少有还手之力了,一种媒体从诞生、成长到兴盛、衰落,步子迈得就这样快速。以后的报纸有可能也会这样,尽管某些方面有优势,但难以改变“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局面,会一步步被边缘化,逐渐失去大众媒体的地位,直至像京剧、相声那样成为只有少部分人还拜读的精粹。
报纸弄不好也可能会步电报的后尘。20世纪90年代初,长途电话还不太普及的时候,电报还是人们快速、远距离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但是十多年后,电报已经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消失得甚至人们没有注意到它的消失,消失得需要仔细地寻觅才能让独生子女的一代明白电报曾经是怎么回事儿。但是,电报的出现也曾经是传媒史上的一场大革命,它催生了通讯社的诞生,催生了以发布新闻为主的现代报纸。直至现在,报纸上的消息都还有一个电头,那本来是电报的“头”;直至现在,报纸上的消息都还有一个导语,那本来是刚诞生的电报技术还不发达,远距离通讯常常断线,为了防止断线之后一个事件的后半部情况传递不过来,就发明了先简要叙述事件大致过程的导语,这样即使断线了也可以只发表导语部分,使新闻事件快速地传播出去。但所有这些,都成为需要仔细寻觅才能注意到的“痕迹”了,电报还是无可避免地、无可奈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报纸也许还有它未完成的历史使命,但如果这个使命可以由其他媒体来完成,如果报纸在此消彼长的媒体竞争中找不到不可替代的位置,报纸退出历史舞台也不过是早晚的事情。
人最悲哀的莫过于眼看着自己敬爱的人物、心爱的事物生命日渐萎缩却又无能为力,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元亨利贞,天道使然。在CNNIC今年初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中,中国网民已达到5.38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38.9%。虽然一般来说一种媒体要覆盖到国民总数的1/5才能被称为大众媒体,但这1/10强的网民因其较高的文化素质,称得上是媒体使用者中的中坚,互联网可以说已经取得了大众媒体的地位。面对互联网这种气吞万里、横扫千军的架势,包括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应如何应对,的确是摆在传统媒体从业者面前迫在眉睫却又似乎回天乏术的事情。
【注释】
[1]本文写于2006年9月。
[2]作者系人民法院报社办公室主任。
一作为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的机关报,人民法院报初次尝试策划的第一篇编辑部文章发表于2009年2月18日。2010年的最后一天,人民法院报又策划刊发编辑部文章《感受风云际会把握时代脉搏》,对一年来全国法院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累累硕果进行全面盘点和解析。无论立足于阐释澄清还是盘点梳理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人民法院报组织刊发任何一篇编辑部文章时都经过了一番周密筹划。......
2024-01-22
网络媒体应运而生,并日渐显示出它的巨大威力。那些起初并不在意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统媒体很快吃惊地发现,曾经牢不可破的强势地位正在受到网络媒体的强烈冲击:读者移情别恋,开始习惯于从网络媒体获取新闻;广告商转移阵地,把大量的广告投向网络媒体。“是的,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美国很多传统媒体都在裁员,《纽约时报》裁减了100名员工。”......
2024-01-23
美国曾有学者将报纸编辑的工作比喻为“多元化角色”。其实,除了主持日常的编辑室内部的运行和管理之外,美国报纸的总编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对外搞好“外交”。三在这里,特别值得一说的是编辑们对报纸读者的“外交”。在美国,报纸的编辑们在自己的报上向读者致公开信是极为平常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报纸运作中的“惯例”。结果,报纸的总编辑又出面与包括城市市长在内的相关人员会谈。......
2024-01-22
我提出,今年的两会专刊要在往年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首先应为专刊想一个名字,要明白响亮、庄重大气。李飞建议专刊的名字就叫“大会堂”,并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拉上闫勤,策划、设计了报头、刊头和栏花,对两会专刊进行了新的创意包装。......
2024-01-22
根据以上的分类,我认为法制报道舆论引导也有相应的几个层面。与往年相比,今年最高人民法院的报告以较高票数获得通过,不能说没有新闻舆论正确引导的一份因素。......
2024-01-22
人物出场,当亮相精彩,给人以深刻印象。如何让人物刚一亮相,就能够“亮”起来?其短处在于,只是体现人物事迹或性格中的某一点,比较“片面”。因人而异,综合运用“评”法,如透视镜,透过人物事迹,把作者对人物精神的看法和报道意图直接表达出来,旨在达意;“述”法,如广角镜,梳理出人物事迹全景,概要简述,旨在状貌;“画”法,则如显微镜,抓住人物事迹中的某一场景,或工笔,或简笔,传达人物神韵,旨在传神。......
2024-01-22
当前,办好人民法院报有许多很好的条件。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全国法院广大干警的大力支持,为人民法院报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后盾。人民法院报是集中反映法院工作的唯一一张全国性大报,是人民法官自己的报纸。......
2024-0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