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新闻宣传工作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01-22
贾 飞[2]
在电脑数码技术日趋发展的当代社会,媒体生产方式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冷静观察,发现媒体在技术上的变革其实无关于文本的符码精神,而其最大的不同就是作用于图形领域及其生产技术方式。确实,图形的视觉感召力是文本符码所难以替代的。于是有智者云:读图时代到了……
一下子,媒体从业者们纷纷地举起了相机,用文本来记录,用图形去表达已成为现代媒体人成功的标志。
面对众多影像大师的产生,影像技术似乎已不单单是一门学问了……
一、拍摄技术与影像水平的分领
在对影像技术没有深入研究之前,笔者一直认为摄影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现代相机(尤其是数码相机)具有的各种先进功能已经最大限度地简化了摄影的技术难度,剩下的好像只有构图与用光。只要有一台足够使用的相机,取取景,对对焦,按按快门就可以了。况且在这种情形下确实也成就了一些或好或次的照片。
但是经过一番对影像技术系统的研究并重新实践后,愈觉得不是这样的简单。摄影的难度也恰好在于简单,只要简单的按下快门,作品成败就基本确定了,之所以众多按下快门的过程中能够挑选出少的可怜的照片成为经典,有两个条件,一个是该按快门时按了,一个是感觉应该按时毫不犹豫地按下去了。概率依然存在着,但是在按下快门时还一点也不能预估拍摄效果的拍摄就不提了,那不叫拍摄,叫参与过程。但这两种快门过程也还不是拍摄,只能叫做前期记录,因为后面的问题是最终要将记录影像呈现出来,即需要后期的加工与输出。说来说去,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确实不简单了。这就不能不回归到摄影的基本原则或要素——通过镜头的记录并将影像得以最终呈现。
影像的呈现不是单纯的记录,但是必须记录,没有记录就不能叫做摄影,关键在于如何记录和记录什么。这里就技术层面上涉及到所用的工具是胶片机还是数码机;所拍摄环境是室内还是室外;所拍摄对象是人物、静物、风光或其他;所拍摄题材是纪实摄影还是艺术摄影;所拍摄的场景是艺术再现还是真实还原。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悖论存在:即摄影的艺术再现与场景的真实还原可能达到一致吗?
相机是记录工具,它所反映的真实场景还原仍然是一种当时场景中近似的匹配。如果我们在拍摄时调整灯光亮度,改变光差,更换环境色彩,那么不同的相机机械,不同的镜头品质,不同的电子感光芯片,不同的胶片型号甚至于不同季节及地域环境等等诸多环节的内因下,它所得到的色彩明度,纯度也是不同的,甚至由于色温的问题连色相也会发生改变。当然这只是影像的快门过程之一,并不包括后期胶片暗房技术或数码后期设备调节的误差。
那么就影像呈现而言,我们已经意识到拍摄不仅仅只是记录,因为记录的过程已包含了诸多人为因素及物理因素的干预。如需排除这些干预,必须调动已经熟练掌握的拍摄技术,应用最佳的影像水平来平衡。但影像水平并不是拍摄技术水平,拍摄技术只是表达影像快门过程的一种基础,而影像水平则包括最终图像品质呈现及能够得到受众认同的一种技术表现。无可否认的是,这种技术表现的同时其实也传达了拍摄者的一种影像观念。
二、摄影观念与摄外功夫的切合
摄影者在拍摄的过程中已在不经意间从对拍摄过程的记录上转换到对一种拍摄观念的表达上。这种观念表达是包括设备层面的、技术层面的、意识层面的综合体现。
(一)设备层面
好的相机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影像的呈像品质,事实上确实没有哪种视觉产品如同摄影(电影、电视画面亦属于摄影部分)这样对器材的依赖如此强烈。没有器具就没有摄影。器材是作为拍摄者与摄影作品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因此熟悉手中器材能够发挥多少作用是拍摄者首先必须掌握的。尽管现代相机的自动化功能在最大程度上缩小了拍摄者技术上的差距。但是同样不能忽视摄影器材的作用,不论是相机镜头、感光材料还是输出器具。即便是现在不拘泥于传统的拍摄理论,甚至可以不必考虑构图、曝光等以拍摄的随意性为标榜的“LOMO”摄手们,其所谓的拍摄态度而体现的拍摄观念更是对拍摄工具的一种高度依赖。(www.chuimin.cn)
至于使用是数码相机还是使用胶片相机的思辨,说到底,胶片变成数码,都还是用镜头记录影像,其拍摄本质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无论是“胶片派”还是“数码派”,就像书写一样,有人喜欢用硬笔,有人喜欢用软笔。只是工具不同罢了,但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当然任何生产工具面对社会科技的发展,都有消退的时候,在电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相信电子技术的大众化普及势必会对影像设备的更新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技术层面
运用适合自身的器材,判断光线条件,掌握曝光技术,达成准确构图,把握拍摄时机,理解题材背景及传播介质是拍摄技术观念的使然。
技术观念在影像拍摄中似乎略显中庸,但在具体拍摄中对技术参数的熟练掌控方便于影像作品的表现。当然科技的更新使一些技术高度集成,在具体的应用中拍摄者需要更进一步地去了解新的设备应用及性能,而不是单独地停留在快门之前的技术公式思索中,毕竟所有的数据公式均是服务于最终的影像呈现。
需要拍摄者及后期加工者注意的是,影像呈现是拍摄快门的终结,但不是影像技术观念的终结。影像技术观念的终结是影像表现并能够作用于各种物理介质如网络传输、展览陈列、印刷出版等不同影像传达媒介上的影像品质。
当然,给予胶片暗房或数码后期呈现影像品质宽容度是得以保证拍摄作品在其他介质二次呈现的技术观念之一。就不同影像在不同传达媒介上的呈现特性本文不做论述。
(三)意识层面
意识是对拍摄题材的选择和判断。是摄影作品的灵魂。拍摄者的意识观念作用于拍摄者的个人修养,并将技术与审美情趣结合起来,不再过多的考虑能拍什么,而是更加重视自己想拍什么,经过这个过程的技术准备和完善,就能够及时捕捉到影像需求的某个画面,通过拍摄者的视角来完成构图要素,重新组织表达当时的内心情绪和直觉感受,并能够应用设备和技术准确地呈现影像的整个拍摄过程。而且这个拍摄过程真正成为拍摄者一种思维意识惯性,开始追求通过镜头语言重新解读拍摄对象,以美学的、纯熟的拍摄手法定格珍贵瞬间。
在拍摄中,将摄前概念、摄中技术、摄外功夫很好地结合起来,并能够形成自己的影像观念,是合格影像作品成功的保障。
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或摄影爱好者,唯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孜孜不倦的学习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独特的艺术审美能力,才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注释】
[1]本文写于2006年6月。
[2]作者系人民法院报社公告部。
网络媒体应运而生,并日渐显示出它的巨大威力。那些起初并不在意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统媒体很快吃惊地发现,曾经牢不可破的强势地位正在受到网络媒体的强烈冲击:读者移情别恋,开始习惯于从网络媒体获取新闻;广告商转移阵地,把大量的广告投向网络媒体。“是的,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美国很多传统媒体都在裁员,《纽约时报》裁减了100名员工。”......
2024-01-23
北京广播学院有一位名叫朱光烈的教授,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将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恐龙”,言下之意是说传统媒体所面对的互联网时代,就是恐龙所经历并最后灭绝的冰川时代。你报纸、杂志有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容量吗?......
2024-01-23
美国曾有学者将报纸编辑的工作比喻为“多元化角色”。其实,除了主持日常的编辑室内部的运行和管理之外,美国报纸的总编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对外搞好“外交”。三在这里,特别值得一说的是编辑们对报纸读者的“外交”。在美国,报纸的编辑们在自己的报上向读者致公开信是极为平常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报纸运作中的“惯例”。结果,报纸的总编辑又出面与包括城市市长在内的相关人员会谈。......
2024-01-22
我提出,今年的两会专刊要在往年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首先应为专刊想一个名字,要明白响亮、庄重大气。李飞建议专刊的名字就叫“大会堂”,并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拉上闫勤,策划、设计了报头、刊头和栏花,对两会专刊进行了新的创意包装。......
2024-01-22
根据以上的分类,我认为法制报道舆论引导也有相应的几个层面。与往年相比,今年最高人民法院的报告以较高票数获得通过,不能说没有新闻舆论正确引导的一份因素。......
2024-01-22
人物出场,当亮相精彩,给人以深刻印象。如何让人物刚一亮相,就能够“亮”起来?其短处在于,只是体现人物事迹或性格中的某一点,比较“片面”。因人而异,综合运用“评”法,如透视镜,透过人物事迹,把作者对人物精神的看法和报道意图直接表达出来,旨在达意;“述”法,如广角镜,梳理出人物事迹全景,概要简述,旨在状貌;“画”法,则如显微镜,抓住人物事迹中的某一场景,或工笔,或简笔,传达人物神韵,旨在传神。......
2024-01-22
当前,办好人民法院报有许多很好的条件。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全国法院广大干警的大力支持,为人民法院报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后盾。人民法院报是集中反映法院工作的唯一一张全国性大报,是人民法官自己的报纸。......
2024-0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