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海勒与《第二十二条军规》: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探析

海勒与《第二十二条军规》: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探析

【摘要】:约瑟夫·海勒,生于纽约,1941年在林肯中学毕业,1942年加入美国空军,1944年从空军学校毕业后上了意大利战场,到1945年大战结束共执行了60次飞行轰炸任务,这一参战经历构成了他日后创作著名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难得的素材。《第二十二条军规》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争期间一支驻守在地中海某个小岛上的美国空军中队的故事。因此,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个自相矛盾的圈套。

约瑟夫·海勒,生于纽约,1941年在林肯中学毕业,1942年加入美国空军,1944年从空军学校毕业后上了意大利战场,到1945年大战结束共执行了60次飞行轰炸任务,这一参战经历构成了他日后创作著名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难得的素材。1948年在纽约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50年从牛津大学进修回国,此后在大学任过教,当过编辑,1974年成为职业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出了毛病》(1974)、《像戈尔德一样好》(1979)、《上帝知道》(1985)等。

《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之后很快就成为热门畅销书,仅在美国本土,十年间就发行了八百多万册,成为了解60年代美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必读书。也被文学史家称为“六十年代的最佳小说”[10]

《第二十二条军规》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争期间一支驻守在地中海某个小岛上的美国空军中队的故事。它显然是一部战争小说,但是战争在小说中却是以一个总体背景出现,具体的战争场景不是小说的中心所在,海勒自己说过:“我对战争题材不感兴趣。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我也并不对战争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官僚权力机构中的个人关系。”[11]具体说来,海勒感兴趣的是作为小说构思的核心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第二十二条军规”所象征的现代统治方式,是“第二十二条军规”所隐喻的人类的荒谬的存在处境。“在这里,战争的荒诞只是世界荒诞的一种极端形式”。[12]而且,由这种荒诞感所产生的直接根源也许不完全是作者在战争中的原初体验。这里重要的不是故事叙述的年代,而是叙述故事的年代,具体说来,作者的荒诞感直接产生于战后的危机体验。诚如海勒自己所说:“尤索林的情感并非我在战时的情感,我是战后才体会到的。这本书在更大程度上是对50年代的反映,对麦卡锡时期的反映。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我写下了自己对一个处于混乱中的国家的感受,我们至今仍在忍受这种混乱,二次大战时暂时的举国一致分崩离析了。你们会注意到,《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背景是大战的最后几个月,当时这种分崩离析已经开始了。”[13]在这个意义上,“第二十二条军规”作为一个生存的总体隐喻是直接指向当代世界的生存现状的。

究竟什么是“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呢?在小说中“第二十二条军规”意指一个圈套,一个陷阱。当主人公尤索林问丹尼卡医生既然有军规可本,为什么不让疯子奥尔停止飞行时,小说出现了下面这一经典情节:

尤索林严肃认真地望着丹尼卡医生,想从另一个方向再来试一下。

“奥尔是不是疯子?”

“他当然是疯子啰,”丹尼卡医生说。

“你能不能让他停止飞行呢?”

“当然能。可是首先他得向我提出要求。军规中有这一条。”

“那么他为什么不向你提出要求呢?”

“因为他是疯子嘛,”丹尼卡医生说。“他几次三番死里逃生,可是他还在执行飞行任务,只有疯子才会这样。唔,我当然可以让奥尔停止飞行,可是首先,他得向我提出要求来。”

“只要他向你提出要求。你就可以让他停止飞行,是吗?”尤索林问。

“不行。这样我就不能让他停止飞行了。”

“你意思是说这里面有个圈套吗?”

“当然有圈套,”丹尼卡医生回答。“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凡是想逃避战斗任务的人,不会是疯子。”

军规规定疯子可以停止飞行,但是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奥尔疯了,可以允许他停止飞行。只要他申请就行。可是他一提出请求,他就不再是个疯子,就得再去执行飞行任务。”因此,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个自相矛盾的圈套。它隐喻了一种悖论般的荒谬处境,此词一问世,便迅速获得了生命力,成为一个专有词汇而进入英文词典。

“第二十二条军规”象征了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以及有理性的荒诞,象征了后现代社会的一种谁也看不到,但却无所不在的统治。小说表达了这样一种历史观:“历史已经失去了控制,或者,‘其他人’掌握了舵轮,并准备置我们于死地。”[14]正是出于这种创作意图,小说影射了一种非人化的制度,一种灭绝人性的制度,同时写了人的肉体的本能的抵抗,海勒自己曾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注重的是肉体的生存欲望对抗来自外部的暴力或那些意在毁灭生命和道义的规章制度。”[15]尤索林就是被一种求生的本能支撑着。他一开始也尽职尽责地去完成任务,努力去轰炸目标,但是后来他所做的只是如何躲避地面的高射炮,从而保住性命,最终尤索林成为“全队最精通规避动作的大”。这也是个局外人的形象,就像海勒自己说的那样:“我想描写一种已经灭绝的文化……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写一个局外人,一个本质上固有的局外人。”[16]

但是海勒笔下的局外人却与卡夫卡或者加缪小说中的局外人有着一些明显的差别。如果说在卡夫卡所代表的现代主义作家笔下的局外人形象中尚有理性的自觉和理性的痛苦,那么,在后现代主义时代,在黑色幽默作家这里,小说人物所体验的非理性荒诞和自我的彻底丧失就是他们的存在方式和形态。与卡夫卡的《城堡》相比,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本质不同。在卡夫卡那里,荒诞和不可理喻的是城堡所象征的庞大的现代统治,而K尚有理性的自觉和自我的抗争,加缪笔下的默尔索的冷漠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抵抗的姿态。但是在尤索林这里,荒诞的不仅是世界,同时也是他自己的存在本身。小说中有一个滑稽的细节:当战友受伤死后,尤索林所做的竟是在死者流满一地的内脏中去查看他吃过的西红柿有没有被消化掉。正像伯吉斯写的那样:海勒的“方式是讽刺式的,同时也是超现实主义的、荒诞的,甚至是精神错乱的”。[17]黑色幽默小说中的人物,其主体特征正可以用“精神错乱”来形容。

黑色幽默在文学观念和创作技巧、艺术手法上受了存在主义文学和新小说派的影响,写人的处境的离奇荒诞、怪异,叙述调子却是冷漠和无动于衷,甚至是轻松滑稽的调侃和嘲弄。如《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以近乎于鉴赏的方式精确而细致地描写了一个伤兵:

这个士兵从头到脚都用石膏和绷带裹着,双腿和两臂都毫无用处。……双臂双腿都被紧缚在吊索的一头吊了起来,同肩部和臀部保持垂直,吊索上的另一头则系上了铅砣,黑沉沉地挂在上面,一动不动,那形状是十分奇怪的。在他胳膊肘儿内侧的绷带上面,每边都缝着一个装有拉链的口子,通过这个口子,清澈的液体从一个洁净的瓶里输入他的身体。从腹股沟敷石膏的地方,另外伸出一根固定的锌制的管子,接上一根细长的橡皮软管,他的肾脏排泄就是通过这条管子一滴不漏地流入放在地上的一只洁净的封口的瓶内。等地上的瓶子满了,从胳膊肘那儿输入液体的瓶子也空了,这两只瓶子于是很快地互换一下位置,使瓶里的排泄又重新注入他的身体。

黑色幽默的笔法充分体现在两个瓶子的互换这一细节上。而更值得重视的是叙事者的语调和极端精细的写实主义笔致。这里,细节描写的越详细,越真实,荒诞的气息就越浓烈,越令人窒息。从中可见,小说中的荒诞不仅仅体现为“第二十二条军规”所象征的总体题旨,它也体现在一个个小说细节之中。

《出了毛病》(1974)是海勒的另一本代表作,按海勒自己的说法,与《第二十二条军规》相比,《出了毛病》“更注重内心,社会学意义上的生存欲望,在这里,产生冲突的地方是个人的欲望能否得到满足”。[18]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者,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斯洛克姆总感到什么地方出了毛病,以至于像一个神经过敏症患者一般:

我看见关着的房门,就会神经过敏。即使是在我现在工作得如此得心应手的地方,看到一扇关上的房门就往往足以使我感到惊恐不安,担忧房内正在搞一些令人心寒的勾当,也许是对我不利的勾当吧。……我几乎能够嗅出即将来临的灾祸,正在冲破那门上的磨砂玻璃朝我迎面扑来。我会双手冒汗,说话时声音也变了。我不明白这是什么缘故。

这是一个惶惶不可终日的形象,在斯洛克姆身上体现的是社会、家庭和自我的多重压力下的绝望感。如果说,外在世界的荒诞是诸如卡夫卡、加缪和萨特一类存在主义小说家力图表现的主题,那么,“出了毛病”的内心世界则是海勒这些黑色幽默小说家致力的领域。在这个意义上,黑色幽默小说堪称是美国社会的精神危机的忠实写照。(www.chuimin.cn)

1.什么是“黑色幽默”?黑色幽默小说家经常运用哪些文学手法?

2.什么是黑色幽默小说的“杂糅”特征?

3.“第二十二条军规”有什么象征含义?

————————————————————

[1] 参见袁可嘉等选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三册(下),第62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8月版。

[2]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第I卷,第439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5月版。

[3] 转引自陈慧《西方现代派文学简论》,第213页,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年3月版。

[4] Morris Dickstein《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第106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8月版。

[5] Morris Dickstein《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第127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8月版。

[6] 转引自Morris Dickstein《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第127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8月版。

[7] 转引自袁可嘉等编《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三册(下),第76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8月版。

[8] 康诺利、伯吉斯《现代主义代表作100种提要·现代小说佳作99种提要》,第198页,漓江出版社,1988年4月版。

[9] 康诺利、伯吉斯《现代主义代表作100种提要·现代小说佳作99种提要》,第185页,漓江出版社,1988年4月版。

[10] Morris Dickstein《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第117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8月版。

[11] 转引自《当代美国小说概念》,《当代外国文学》,1985年第2期,第159页。

[12] 钱满素《海勒的神话——评〈第二十二条军规〉》,《美国当代小说家论》,第14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7月版。

[13] 转引自钱满素《海勒的神话——评〈第二十二条军规〉》,《美国当代小说家论》,第14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7月版。

[14] Morris Dickstein《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第127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8月版。

[15] 程代熙等编选《西方现代派作家谈创作》,第73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1月版。

[16] 转引自Morris Dickstein《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第113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8月版。

[17] 康诺利、伯吉斯《现代主义代表作100种提要·现代小说佳作99种提要》,第165页,漓江出版社,1988年4月版。

[18] 程代熙等编选《西方现代派作家谈创作》,第73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