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复合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从知识服务和共享理念看

复合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从知识服务和共享理念看

【摘要】:综合知识服务的内涵与复合型图书馆的特征,就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内部建设而言,应关注并处理好下述两个方面的问题。面向读者和用户的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知识服务重视读者的参与,强调服务方式的交互性和服务内容的专业化,因此对于复合图书馆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应在充分了解读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与读者用户的交流互动,以学科为导向进行各类资源的科学化整合。

黑体, SimHei; 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0, 0);">知识服务和共享理念下复合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

李亚西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摘要:本文对复合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从馆内和馆外建设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对于馆内建设而言,应当针对复合图书馆的特征,梳理好面向读者和用户的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并积极谋划专业性、个性化、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途径;从图书馆信息资源外部建设的视角审视,文章提出了复合图书馆馆际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的三种模式,并就资源共享的内容、机制等问题做了相关探讨。最后,文章指出复合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是以馆内的个性化、深层次、多元化的资源建设为中心,突出读者参与和知识服务,同时强化规范统一的共享资源外部建设,内外协调,共同发展。

关键词:复合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知识服务;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0

复合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定位

“复合图书馆”(Hybrid Library)最早由英国图书馆学家S. Sutton提出,是在印刷型信息资源与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存、传统服务方式与电子、网络服务方式并存的环境下,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复合图书馆的核心是“集合一系列技术,在印刷资料与电子资源并存的双重背景下探索系统与服务的整合,采用数字图书馆的各种技术,跨越不同载体,实现对信息资源存取的集成化”[1]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以印刷型文献为主,主要开展较为简单的信息收集、整理、存储和检索等业务,其管理模式为文献管理;复合型图书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它收集的信息资源类型不仅包括印刷型文献,还有电子文献、光盘音像资料、网络数字资源等多元化、多媒体信息资源,侧重于知识内容的分析、提炼、组织、整合和优控,揭示文献信息资源的知识内容,管理模式为知识管理。

从上述复合图书馆的特征出发可以确定,复合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对内应施行侧重学科信息资源建设、面向读者和用户的个性化、深层次的知识服务和管理;同时,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极大增长、信息资源类型的多样化和信息服务模式的多元化,一个图书馆独立作业的局面显得尤为势单力薄,同时还可能出现诸多资源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共享理念的指引下加强馆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构筑专业化、科学性、可持续发展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将成为复合图书馆外部交流、合作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知识服务理念下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内部建设

知识服务是“以知识信息的搜索、组织、析取、集成等为基础,通过与读者的交互过程,进行知识信息的跟踪、搜集、分析、整理、揭示,提供特定读者所需的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2]。知识服务具有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层次性,服务内容的专业化、个性化,以及服务方式的多元化和交互性等特点。综合知识服务的内涵与复合型图书馆的特征,就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内部建设而言,应关注并处理好下述两个方面的问题。

面向读者和用户的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

知识服务重视读者的参与,强调服务方式的交互性和服务内容的专业化,因此对于复合图书馆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应在充分了解读者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与读者用户的交流互动,以学科为导向进行各类资源的科学化整合。

1 馆藏纸质资料与数字资源的整合

馆藏纸质资料与数字资源的整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方式是利用OPAC(联机公共检索目录)系统,因为此系统已拥有整个馆藏书目的数据资源,所以可以通过功能扩展,在MARC记录里增加856字段进行揭示或链接书目信息,从而将电子书、电子期刊、光盘、音视频等资源同馆藏纸质资料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3]48。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利用OPAC系统,将图书、期刊、音视频等资源进行整合,并将整合后的资源置于一个数据库中,实现了馆藏实体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合理整合,方便了读者用户的检索。另一种方式则通过数据加工系统,根据读者需求,按学科专业设置,将有利用价值的纸质资料转化成数字资源后,再同馆藏已有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这里的纸质资料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等,但以专业期刊为主。这种纸质资料的数字化转换方式的表现形式通常为自建专业特色数据库。

2 馆藏数字化信息资源之间的整合

馆藏数字资源主要包括电子书、数字光盘、期刊数据库、音视频数据库等,以各类数据库为主。馆藏数字信息资源之间的整合可按纵横二维度分为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两种模式。纵向整合是指基于异构跨库检索系统的整合,将不同数据库中相同学科专业的数字对象优化整合,整合后的系统可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检索平台,从而实现多个数据库的同时与联合检索[4]。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将200多个数据库优化整合,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实现异构跨库检索服务,极大提高了用户信息资源的检索效率。横向整合是指基于信息链接的整合,利用超文本链接技术,将文献的有关知识点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内在联系的信息网络,为用户提供与检索主题相关的各类信息[5] 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带有知识结构性质的整合方式。比如在ISI Web of Knowledge中不仅可以浏览文献的参考文献信息,而且可以检索到该文献被引用的相关信息。

3 馆藏数字资源与网络资源的整合

馆藏资源毕竟有限,随着网络开放存取资源的急速增长,如何充分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并将其同馆藏数字资源有效整合已成为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重点。综合网络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时讯性强、更新变化快等特点以及知识服务的理念精髓,应当以学科为导向,将网上同学科专业相关且有利用价值的开放存取资源同馆藏各类数据库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通过下载、编辑、整理、分类、上传、著录等程序,将网上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电子书和音视频资料引入专业特色全文数据库、包含电子书记录的OPAC系统以及专业视频库中,实现网络资源与馆藏数字资源的合理整合。另一方面,可以学科为导向在数据库中建立独立的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库,将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入口整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本学科有关资源的网络线索[6]。例如CALIS“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为用户提供重点学科的学术资源和相关网站的导航服务。

(二)个性化、专业性、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建设

知识服务呼唤图书馆立足本馆专业特色资源,并结合读者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在与读者用户的交流互动中,进行学科专业内不同载体类型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从而构筑复合图书馆个性化、专业性、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建设。

1特色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

除去软硬件实力和规模而言,一个图书馆的核心吸引力还是来自其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其中包括地方资料和行业、专业特色馆藏资源等,因为人们更期待在“共性”之中被“个性和特色”所惊艳,事实也揭示全面、系统的特色资料往往很难在其它图书馆或简单经由网络获取,因此加强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复合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迫切需求特色资源的读者用户而言更是一个福音。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之一就是建设专业特色数据库。在采集不同载体形态的特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筛选、整合有较高利用价值的纸质特色文献、特色电子资源以及网络特色信息资源,并将整合后的资源通过一个统一的检索平台提供给用户,方便其对特色资源的检索和利用,例如“监狱劳教文献信息数据库”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与读者用户的互动中,对特色资源进行深层次的二次开发和利用,在搜集、整理读者用户关注的专业特色热点、难点等动态信息的基础上,设置各类专题,编辑制作纸质或电子特色期刊,来满足读者用户对特色资源的深层次需求。 

2 学科信息门户的专业化建设

读者用户对信息资源的检索是以知识为内容,以学科为导向的,因此现代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不同于以“卷”“册”为基本单元的传统的文献管理,它更重视学科导向下知识单元的搜集、整理和提供服务的活动与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学科信息门户建设是复合图书馆在整合各类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为读者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的重要途径。学科信息门户(Subject-Based Information Gateways SBIG)将特定学科领域的各类信息资源,包括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的论著、研究报告会议文集以及教师的教学资源和相关网络资源等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此时用户如同置身于一个“信息超市”,可以针对自身需求点击相关链接实现对本学科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检索” [7]。学科信息门户还会为用户提供学科信息交流、时讯学科信息介绍、以及个性化信息定制与推送等个性化、专业性的信息服务。比如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图书情报学科信息门户”、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学科信息门户”等。

此外,还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结合本馆现实情况以及读者用户的需求变化,不断更新应用适宜的先进技术,如RSS技术、维基技术、个人数字图书馆、语义网格技术等,在科学、便捷地整合复合图书馆的各类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深层次、高品质、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三 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外部建设: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

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载体类型十分多样化,包括纸质文献、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字光盘、音视频资料、网络资源等,而无论从每一种资源类型看还是就某一学科的各类信息资源审视,其数量都很庞大,并且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急速增长的态势,据此加强馆际合作、实现资源的科学共享和合理利用是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外部建设的重心(www.chuimin.cn)

(一)以资源共享为中心内容的复合图书馆的馆际合作模式

根据读者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状况以及共享模式构筑的可行性,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可分为下述三种模式:一种是区域性联合共享,这种共享模式是按照图书馆所在区域的地理位置构建的,既包括省内、市内的“区域内”图书馆联盟,如广东省内图书馆联盟;也有省际等范围的“区际间”联合共享,如长三角省际图书馆联盟等。区域性共享模式具有涵盖范围广、公共图书馆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图书馆联合并置无系统类别之分等特征。第二种为专业设置类似院校的资源共享,如医学类、政法类、财经类等院校,其信息资源的采集、整合和服务具有很强的学科性、专业化,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带有一致性取向,因此这类院校的资源联合共享可以充分体现专业特色资源互补的优势,并且可以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导致资源的浪费。第三种是高校与相关机构、社会团体和组织的资源共享,如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图书馆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监狱劳教单位的资源联合共享等,这种模式的共享可以有效整合高校图书馆和相关行业机构组织的科研成果、电子书、音视频资料等不同类型的行业、专业信息资源,满足学者、研究人员和一线工作者对行业特色资源的需求。

(二)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范畴

1 联合书目共享系统

通过Z39.50协议可以将各个成员馆之间的OPAC系统信息进行整合,用户只需登录一个统一的检索界面便可检索、浏览各馆的书目信息。比如上海地区图书馆利用“Webpac检索系统”整合各成员馆的书目数据资源,用户可在一个统一平台上检索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的OPAC书目信息[3]48。联合书目信息资源的共享为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澳大利亚图书馆共享系统通过“澳大利亚国家书目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国内1100多个图书馆的书目信息,并在此系统的“本地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管理系统”支持下开展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馆际互借服务[8]94

2 以数据库为主要载体形态的各类信息资源共享

复合图书馆的特点决定了信息资源载体形态的多样性,因此资源共享的内容不仅限于纸质、电子书目的共享,还涵盖了期刊、音视频资料和网络资源等以学科为导向的各类信息资源。如澳大利亚图书馆联盟共享的资源包括“澳大利亚国家书目数据库”、“澳大利亚网络信息资源保存项目”(PANDORA)、“图片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网络期刊库”等[8]95。事实上,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后最为常态化的载体形式是数据库,因此加强专业资料全文数据库、专题图片库、视频库、网络资源导航库等各类数据库资源的共享,是复合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核心内容。而在诸多类型的数据库中,各个成员馆的特色数据库和用户检索利用频率较高的学科专业数据库是信息资源共享链条的亮点和关键。

3信息服务管理系统的资源建设和共享

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最终还是要为读者提供人性化、高品质的信息服务,并且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构建与信息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呈现出一种彼此交融、密不可分的态势。事实上,复合图书馆馆际之间信息服务的实现还是需要依托信息服务管理系统的资源建设和共享。其中,既有传统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参考咨询和课题跟踪等服务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共享,如澳大利亚合作虚拟参考咨询系统(AskNow!);还包括前述的依托各类先进技术的学科性、个性化、深层次的知识服务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共享。

此外,从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外部建设的角度解析,还应加强馆际之间的采编工作、业务培训协作以及技术创新应用协作等,构筑起统一协调管理机制、标准化规范化保障机制、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和运行监督与激励机制[9],处理好知识产权保护、保密权限等级设置、社会各界参与以及个性化国际化的共享路线等问题。

结语

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内部建设和外部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统一整体。对于内部建设而言,应当处理好各类信息资源的科学化整合,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整合机制;同时要根据用户需求,变革信息资源的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方法,开展读者用户参与的个性化、专业性和深层次的知识服务。从复合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外部建设看,应当构筑科学合理的馆际合作模式,丰富、规范共享资源建设,形成统一协调管理的运行机制,处理好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总之,复合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是以馆内个性化、深层次、多元化的资源建设为中心,突出读者参与和知识服务,丰富并强化规范统一的共享资源外部建设,内外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裴雪芬.“大学城”复合型图书馆建设探讨.情报杂志[J],2004(7):123-124

[2] 杨勇,张建中.机构知识库与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实现模式.情报科学[J],2009(3):409-412

[3] 刘瑜. 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模式探析.图书馆学研究[J],2009(8):48-51

[4] 蔡翠盟.浅论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模式及其实现技术.图书与情报[J],2009(4):87-90

[5] 沈芳.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结构、模式分析.现代情报[J],2007(10):114-116

[6]房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探究.现代情报[J],2008(11):116-118

[7] 黄如花.学科信息门户信息组织的评价.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3(5):653-657

[8] 高波,王磊.澳大利亚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图书情报工作[J],2009(5):94-97

[9] 龙敏.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运行机制研究.图书情报知识[J],2009(3):90-95

个人简介

李亚西,女,中共党员,1982年2月出生,河北沧州人。2007年6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9月进入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图书馆工作,兼授本院公教部大学英语课程。2009年12月取得馆员资格,2010年9月获聘馆员职称。

现任职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图书馆“监狱劳教文献信息中心”,主要从事外文刑事司法专业资料的开发研究和翻译工作:负责 “外文监狱资料全文数据库”的建设;《监狱劳教文献信息导航》期刊整个英文栏目的编辑及翻译工作(现已编辑出版期刊8期,撰写全文转载的内容提要8篇,翻译论文摘要64篇,共计三万余字)。此外,还负责外文书刊的收集整理编目工作;读者的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以及接待中外来访,对学院窗口性单位——图书馆“监狱劳教文献信息中心”的中英文解说工作。

2007年 11月,参加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西文文献编目”培训班课程的系统学习。现已发表学术论文7篇,作为第一主研人参与省厅级项目一项——《应用型大学本科法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和瑞士人权委员会举办的2011年“中瑞监狱管理国际研讨会”。